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的中心,它具备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要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思考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感兴趣的书勤练;培养较强的语感等方面着手。否则将影响一个人在阅读的道路上最终能走多远甚至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深究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因此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不只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我还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思考能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面对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
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及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必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和文章的内容,让孩子自己切实地体验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意图,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但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三、注重思维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四、扩大学生阅读量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子了,真是一举两得。
五、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是需求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就像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学生努力寻找阅读机会,从中获取信息,得到了阅读的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因此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不只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得到阅读满足,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更会增加阅读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我还注重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有目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品味汉语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思考能力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面对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
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及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它必然要求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孩子在文章的阅读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和文章的内容,让孩子自己切实地体验作者的写作情感和意图,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但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三、注重思维引导想象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课标也强调“让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时,常常借助一篇篇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构思有两条线:明线是景美、情深;暗线是草原的特点。教学中我抓住暗线设计提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按照这条暗线从整体到部分的进行分析,经过思考得出草原的三个特点:草原是美丽的;草原是宽广的;草原的人民是热情的。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更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完《凡卡》一文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小练笔“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以后”。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各自展开想象。有的想,爷爷收到信以后,立即赶到城里,揍了老板一顿,救回了凡卡;有的想,爷爷看了凡卡的信,痛哭不已,可没有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可怜的凡卡,你忍着吧……”。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爷爷除了哭,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可能救回凡卡,因为爷爷是哪个社会中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人。面对自己,凡卡的悲惨遭遇,他无能为力啊。这个想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懂得了课文的中心。
四、扩大学生阅读量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子了,真是一举两得。
五、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