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谱师刻字,生死入册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nn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宁化,这片客家祖地拥有浓厚的修谱传统,木活字印刷术也因此得以传承至今。当地人习惯将用木活字修族谱的人称作“谱师”,他们大多以“堂”为单位,在村庄间游走修谱。然而当我们造访宁化时,这里仍以木活字为主业的谱师只剩邱恒勇一位,传统渐逝,谱师们早已各奔东西。
  八年前,“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仅剩福建宁化县和浙江瑞安东源村仍在使用这项传统技艺。外界大多认为宁化木活字能保留至今,皆得益于客家人有修族谱的习惯,他们敬祖穆宗的传统由来已久,更是将修宗祠、修族谱视为宗族大事。直至今日,在这片客家祖地上,每个宗族依然拥有世代流传的族谱,泛黄的玉扣纸上详实地记录着历代世系图谱,更有甚者,能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衍祖。
  在浓厚的族谱氛围下,宁化出现了一群被称为“谱师”的人,他们游走在大小村庄间,用一手祖辈传承的木活字技艺,将世世代代的生死入册。今年八月,当我们颠簸了五个小时的大巴来到宁化县城时,当地能称为“谱师”的人只剩下五位,在这之中,邱恒勇是唯一一位尚未转行、以木活字为生的人。
  谱师,为世代流传的族谱而生
  在宁化,谱师并没有所谓“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大多是自立堂号广纳桃李。邱恒勇作为“文林堂”的第四代传人,自20岁起就从父亲手中接过堂号。虽说谱师的手艺不分内外,但宗族理事会在聘请谱师时却看重师承。不仅要探清堂号,更要到修过族谱的村庄里打探消息。如此这般,请来的谱师自会得到全族人敬重,无论男女老少都敬称一句“先生”,遇上关于族谱的难决之事,也大多会请谱师帮忙定夺。
  按照客家文化,族谱每三十年一修,是许多人一辈子只能遇上一两次的大事。所谓“修谱”,其实就是重印、更新族谱,每逢修谱时,谱师就住在宗族祠堂中,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两年,如此费时费力,皆因老族谱需用木活字印刷,从印刷到装订全部手工完成。谱师从雕刻木活字开始,拣字、排版、印刷,并手工裁剪、缝订族谱,有时还需上山勘地,绘制宗族坟图,用以标记历代祖先的安身之所。族谱修成后,要等到正月才能举办“发谱”仪式,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宴请亲朋好友,是族中最热闹的时候。此后,每年清明全族人便会聚在祠堂看族谱、添新丁,是以“宁化孩子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清明一定要回”。
  掐指算来,上一次宁化县的修谱高峰期大概从198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年十多岁的邱恒勇一放假就跟着父亲到各个村里去修谱,同行的还有文林堂二十几个徒弟,饶是如此,一年二十多个姓氏的族谱修订,依然让他们忙得没有任何闲暇时间。转眼三十年已过,自2015年起,本应是邱恒勇成为谱师后的修谱旺季,然而他指着工作室墙上的谱师名录告诉我们,如今传统渐逝,谱师们早已经各奔东西。
  字库,就是祖先留给他的家当
  “这些(谱师)里面除了我和我徒弟,第三个给人家修锁配锁做了20多年,第四个现在当木工,帮人做家具,第五个平时给人做小工,有集市就去摆摊刻章……”虽说长达三十年的修谱间隔,致使谱师们在淡季转行以维持生计,但如今宁化谱师的消失速度,几乎令人瞠目。邱恒勇庆幸自己修谱刻字的手艺从没间断过,虽然也曾做过副业,但只要有修族谱的单子,他一定二话不说丢下手头的活,回归谱师的身份。这二十多年来零零碎碎的小单,让他好歹度过了生意最冷清的那几年。
  在他看来,谱师的手艺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最明显的莫过于写字、刻字的基本功。宁化木活字大多采用纹路细密、质地较硬的山梨木进行雕刻,谱师需要在长宽不足一厘米的木胚上,用毛笔写下老宋体的镜像反字,用刻刀刻出字形后,再统一在印刷盤上排字,行间以竹片隔开,排满一版后即可涂墨铺纸刷印。单是这一手写反字的功夫,就足以让人惊叹。而老宋体那遒劲有力的勾画,也在刻字时成了最让人头疼的阻碍,一个字刻下来,费神费眼,即使是邱恒勇这样经验老道的谱师,也需要刻几个字就稍作休息。木活字刻成之后,大约可以使用一万次,因此谱师家里大多有自己的字库,像文林堂这样的谱师世家,更是保留了几万个祖辈刻下的木活字,这套字库连同一幅印有谱师祖师爷字样的木雕版,就是祖先留给后辈谱师的所有家当。
  一般认为,北宋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元初农学家王祯创制了木活字。而宁化的谱师们则将发明文字的仓颉、发明雕刻技艺的铁笔冯道先、制定修谱格式的欧阳修和苏洵视为自己的祖师爷。自族谱“开刷”之日起,印有祖师爷字样的红纸就要用鸡血撒花、贴在祠堂墙上,日日不可断了香火,直到发谱后才能“送走”。这样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是客家人修谱的重要仪式之一。邱恒勇翻开手机相册,让我们看他五个月前参加过的一场“开刷”仪式,那是他今年接到的第一单修谱生意,明明应是修谱旺季,但“现在一年只有一个姓氏的族谱可修”。
  木活字,墙内开花墙外香
  亲历过这二十多年,邱恒勇将转折点设在2008年,在那之前,还从未听说过有用电脑排版打印族谱的事,但在那之后,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包装更精美的打印版族谱突然涌现,几乎要断了谱师们的生路。
  以前宗族理事会要修族谱,请几位谱师来“货比三堂”,如今邱恒勇到理事会去,却要跟电子打印族谱的人分庭抗礼。他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木活字印刷的族谱放上一百年字迹都不会脱落,而且它是传统的东西,有收藏价值。”但在高出三四倍的成本面前,传统族谱的吸引力已经微乎其微。族中掌握话语权的老一辈对手工族谱早已见怪不怪,远不及电脑排版让人耳目一新。反倒是年轻人越来越看重传统技艺,更坚持用木活字印刷来印制族谱。邱恒勇发现,宁化木活字似乎也走向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十年前独立纪录片导演鬼叔中跟拍邱恒勇及徒弟修谱的过程,完成纪录片《老族谱》,使谱师这一职业首次有了影像记录,四年前策展人左靖印制《黟县百工》时同样找到他,用木活字印刷技艺制成别册,最终这本书荣膺“中国最美的书”。
  修谱的生意淡了,邱恒勇想方设法将木活字往外推。2012年,完全没有经验的他摸索着开了一家名为“宁化木活字作坊”的淘宝店,原指望靠网络挽救生意,却被泛滥的“机打木活字”一朝打回原形。纯靠人工制作的传统木活字,始终逃不出成本高、速度慢的困局,若是站在比拼实用性的舞台上,无论如何也赢不过现代技艺。到底要怎么靠木活字活下去?直到现在,他依然没有答案。
其他文献
在郭斌的记忆里,茉莉花香伴随着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夏天。小时候他们住在倉山的老房子里,仓山有成片的茉莉花田,自家天井也种着茉莉花。夏天花开的时候,母亲和外婆会采摘茉莉,做成茶或者做成浸泡油用以护肤,也会放在房间里做香氛用。小时候的他也常常在回家的时候给母亲带一捧茉莉花,在他眼里,这冰糖般香甜的气味就是福州夏天的味道。  改革开放后,郭斌成了第一批科班出来的调香师,在福州香料厂工作的十几年,就是以生产
期刊
美国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指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已完全割裂,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身心的健康问题。而太阳公社恰好提供了天然的自然场域与系统师资,可以为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连接提供可能。  艰难而浪漫的理想主义实践  老C决定去乡下专心养有机猪——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老C本名陈卫,父母都是浙江农大的教授,姐姐和姐夫同样也从事农业,因
期刊
在河南一个叫做小刘固的农村里,有位叫做川崎广人的来自日本的老先生,他放着好好的退休日子不过,独身一人来到中国义务推广堆肥技术。堆肥说起来不复杂,就是用动物的粪便制成可以替代化肥农药的有机肥料,本质上是循环农业。但国内的农场多用化肥,长期使用化肥的结果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土壤板结,农民对堆肥技术不了解,让他受尽白眼和冷落,吃了無数闭门羹,几乎到了流落街头的境地。好在河南的小刘固农场最终收留了他,并且同
期刊
在乡村革新过程中,设计先行或许是最好的办法。自来野生态农场作为对可持续生活的一次实践,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乡村解决一些问题,并广泛复制出去。  印象中,有机农业的经营者多少都有着与农业相关的经验,而位于上海崇明仙桥村的自来野生态农场,其创造者却是一个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自来塾”。  2008年,同济大学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DESIS中国旗舰项目),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师们从医疗、教
期刊
以工换宿不仅仅是为了换取旅途中的食物与住房,而是让你暂时离开当下的生活环境,到一个新的地方,通过身体力行去实践一种你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交换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你生活的外延也可能就此延展。  Stuartneil高中毕业后,选择以工换食宿的方式来环游世界。一路上他搭乘好心人的车,或是在不同的地方以劳动换取食宿,为此积累了不少生活技能和经验。去年他申请了成都凡朴农场的以工换宿
期刊
夏雨清 民宿依然是乡建最好的入口  去年,“借宿”推出名为“宿集”的民宿集群项目,希望通过聚落形式,把国内最好的一批民宿品牌和融合业态,引到需要民宿而民宿又愿意去的秘境。作为项目的推动者,夏雨清相信民宿集群可以使当地风貌发生一些变化,其中,也包括乡村的活化。  许多人将夏雨清称作“莫干山民宿第一人”,但在他看来,即使是“颐园”成为民宿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国内的民宿依然连“一个行业”都算不上。  整个
期刊
在城市里,人们打造着具有永续性的生活空间,农场并未远离这群生活于城市森林里的人。城市农夫们在各种空间里发挥着创意,闲置的花台、屋顶、建筑楼,甚至是海洋,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真的来临,我们也许需要在诺亚方舟上也建造一个农场。  屋顶农场 亲子主题的都市农场乐园  屋顶农场即是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顶,通过土壤栽培和水培法等方式,种花植树、栽培作物。相较于一般的农园,屋顶农场面临一些其它的考验,如屋顶荷载、土
期刊
食物可以缩短人与他乡之间的距离,此话不假。这趟孟买之行,正是通过一餐又一餐热烈而浓郁的美食,印度的面纱一层层向我揭开。  咖喱感官世界  到达孟买已是半夜,身体疲惫到极致的我到了酒店倒头便睡,直到第二天上午的太阳晒到脸上。首先传进耳朵里的是附近村庄的早祷声,我定了定神,快速爬起来洗漱出门,去餐厅吃早饭。  进入餐厅那一刻,一股熟悉的味道就迎面而来——早餐居然就开始供应咖喱。锃亮的容器一字排开,盛放
期刊
往自然里去,碰触植物,亲自耕一块地,与杂草斗争,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些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愿望。卢卡自然工坊在九龙江畔的圆潭村里,提供了一处可以体验以上这些事情的空间,希望人们尝试一种接地气的生活。  在卢卡自然工坊到来之前,鲜少人知道漳平市还有一个叫“圆潭”的村庄,对距离圆潭村约四十分钟脚程的前坑村更是知之甚少。这个仅有十余户人家的自然村,世代耕种黑糯米,每年谷雨至立夏播种,在国庆节前后收获,是只
期刊
在城市的分工日趋精细化的今天,耕植对都市人而言,似乎成了鸡肋般的存在。然而当我们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获得安心的饮食和生活时,一些社区花园、屋顶农场的出现,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将尝试以劳作在城市搭建一处“诗意的栖居”?  耕植对都市人而言,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一件事了。因此,在漳平市圆潭村的卢卡自然工坊里,当我第一次举起锄头时,发现无论是动作还是力道都不得要领。最终颤颤巍巍地举起,紧张地盯住地上的那撮杂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