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越来越严峻。很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严重影响着其学习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引发了众多家长、教师的焦虑。要认清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对游戏成瘾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应对。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心理需求;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小学生使用手机游戏日益频繁,手机游戏改变了小学生的娱乐方式和交友方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越来越凸显,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厘清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一、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消费产品,想要被小学生“使用”,那就必须要“满足”小学生的个人“需求”。由此可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有效地发现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并为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作基础。
(一)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等之外,还需要更高一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当小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这种需要时,便会把注意力投向能实现自身价值体系的事物上。而网络游戏在使用进程中能使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步步得到实现,容易获取成就感,得到认同、肯定和赞美。在虚拟的世界里个人魅力得到彰显,个人的价值被认可,一步步促使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二)崇尚自由的心理需求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宜,支配着学生的一切,学习、吃饭、睡觉等都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学生的自主权行使不得,自由选择权更是纸上谈兵。但在游戏世界里,学生却拥有支配的权利,使用什么武器、什么时候开始或退出游戏完全由自己掌控,让学生获得自主权,体验掌控感。在游戏的地盘里,学生自己做主,自由支配,不再听从于长辈的命令和要求,更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把他们的游戏欲望调动到极至。
(三)重拾勇气的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面对失败,长辈们的说教和训斥往往使得学生疲于再试,使得他们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在游戏的世界却截然不同,一次次失败后不但不会接受惩罚,反而会收到不断的鼓励和安慰,这让学生愈挫愈勇。学生拥有了试错的勇气,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行为的重复,他们会不断延长手机游戏的时间并增加游戏的强度,来不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便成瘾。
(四)情绪宣泄的心理需求
人都是需要途径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因为小学生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当他们接触到网络游戏这个让他们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得到心理的即时快感时,往往他们的情绪压力就相应减轻了很多。长此以往,当有情绪需要宣泄时,学生们都会默认选择这种真实、刺激的释放方式。在网络游戏中能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寻得帮助和安慰,长此以往,更容易成瘾。
(五)寻求友谊的心理需求
当代小学生沉浸在数字游戏之中,即使在学校,游戏也始终占据话题榜的前列,成为同伴之间进行互动的必要谈资。迎合同伴和寻求友谊是小学生使用手机游戏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人际关系受挫或回避人际关系问题时,网络游戏能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能连通多人进行在线沟通和交流,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这样新奇的交友方式往往让其期待和“沦陷”,这也是网络游戏能够吸引众多小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转变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
首先,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小学生,家长及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其背后的心理需求,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将虚渺的成就感转向现实生活中的竞争意识、荣誉感等,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其次,家长及教师教育学生时应注意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权,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兴趣爱好上以及积极向上的群体生活中,转变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当学生出现情绪问题和交往困惑时,努力做到与学生共情,并成为其愿意倾诉的对象。
(二)父母的监管需到位,减少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现实生活中,父母角色缺位导致的管理疏漏,让网络游戏填补了家庭成员在小学生成长中的缺席,网络游戏俨然成为了学生的电子亲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需要发挥示范作用。父母自己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习惯。另外,家长对孩子的监管要到位,应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长,要多陪伴孩子以及多与孩子参加户外亲子活动,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减少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三)多措并举齐头并进,预防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作为游戏的开发商,应该建立健全游戏软件的准入制。网络游戏的登录采取实名制,需要身份证验证登录,对未成年人不予开放,从源头上杜绝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接触,预防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于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则需要设置分级时长限定,超过年龄规定的游戏时长,则采取被迫下线或停止账号登录的处理等方式。
作为国家的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网络游戏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网络游戏对小学生的使用规定,规范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从法律上预防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三、结语
小学生是网络游戏玩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网络游戏成瘾背后深藏着众多的心理需求。我们只有认清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游戏成瘾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才能更有效地作出应对。
参考文献:
[1]燕道成.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成因与教育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4(2):99-102.
[2]王梁,武晓伟.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何在:基于网络游戏区别于传统游戏之特点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6):12-15.
[3]黎藜,赵美荻.游戏“幽灵”为何如影随形?——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质性研究[J].新闻记者,2020(7).
責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心理需求;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小学生使用手机游戏日益频繁,手机游戏改变了小学生的娱乐方式和交友方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越来越凸显,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厘清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一、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心理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消费产品,想要被小学生“使用”,那就必须要“满足”小学生的个人“需求”。由此可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能有效地发现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并为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作基础。
(一)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等之外,还需要更高一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当小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这种需要时,便会把注意力投向能实现自身价值体系的事物上。而网络游戏在使用进程中能使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一步步得到实现,容易获取成就感,得到认同、肯定和赞美。在虚拟的世界里个人魅力得到彰显,个人的价值被认可,一步步促使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
(二)崇尚自由的心理需求
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宜,支配着学生的一切,学习、吃饭、睡觉等都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学生的自主权行使不得,自由选择权更是纸上谈兵。但在游戏世界里,学生却拥有支配的权利,使用什么武器、什么时候开始或退出游戏完全由自己掌控,让学生获得自主权,体验掌控感。在游戏的地盘里,学生自己做主,自由支配,不再听从于长辈的命令和要求,更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把他们的游戏欲望调动到极至。
(三)重拾勇气的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面对失败,长辈们的说教和训斥往往使得学生疲于再试,使得他们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在游戏的世界却截然不同,一次次失败后不但不会接受惩罚,反而会收到不断的鼓励和安慰,这让学生愈挫愈勇。学生拥有了试错的勇气,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行为的重复,他们会不断延长手机游戏的时间并增加游戏的强度,来不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便成瘾。
(四)情绪宣泄的心理需求
人都是需要途径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因为小学生价值观和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当他们接触到网络游戏这个让他们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得到心理的即时快感时,往往他们的情绪压力就相应减轻了很多。长此以往,当有情绪需要宣泄时,学生们都会默认选择这种真实、刺激的释放方式。在网络游戏中能找到知己和倾诉对象,寻得帮助和安慰,长此以往,更容易成瘾。
(五)寻求友谊的心理需求
当代小学生沉浸在数字游戏之中,即使在学校,游戏也始终占据话题榜的前列,成为同伴之间进行互动的必要谈资。迎合同伴和寻求友谊是小学生使用手机游戏的重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人际关系受挫或回避人际关系问题时,网络游戏能够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能连通多人进行在线沟通和交流,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这样新奇的交友方式往往让其期待和“沦陷”,这也是网络游戏能够吸引众多小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转变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
首先,对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小学生,家长及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其背后的心理需求,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将虚渺的成就感转向现实生活中的竞争意识、荣誉感等,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其次,家长及教师教育学生时应注意转变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权,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兴趣爱好上以及积极向上的群体生活中,转变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认知;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当学生出现情绪问题和交往困惑时,努力做到与学生共情,并成为其愿意倾诉的对象。
(二)父母的监管需到位,减少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现实生活中,父母角色缺位导致的管理疏漏,让网络游戏填补了家庭成员在小学生成长中的缺席,网络游戏俨然成为了学生的电子亲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需要发挥示范作用。父母自己少玩或不玩网络游戏,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习惯。另外,家长对孩子的监管要到位,应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次数和时长,要多陪伴孩子以及多与孩子参加户外亲子活动,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从而减少学生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三)多措并举齐头并进,预防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作为游戏的开发商,应该建立健全游戏软件的准入制。网络游戏的登录采取实名制,需要身份证验证登录,对未成年人不予开放,从源头上杜绝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接触,预防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对于健康有益的网络游戏,则需要设置分级时长限定,超过年龄规定的游戏时长,则采取被迫下线或停止账号登录的处理等方式。
作为国家的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网络游戏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网络游戏对小学生的使用规定,规范小学生网络游戏行为,从法律上预防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三、结语
小学生是网络游戏玩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网络游戏成瘾背后深藏着众多的心理需求。我们只有认清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好地对学生游戏成瘾进行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才能更有效地作出应对。
参考文献:
[1]燕道成.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成因与教育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4(2):99-102.
[2]王梁,武晓伟.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何在:基于网络游戏区别于传统游戏之特点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6):12-15.
[3]黎藜,赵美荻.游戏“幽灵”为何如影随形?——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质性研究[J].新闻记者,2020(7).
責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