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还作文以“人”性,还作文“生活”的本质,旨在建构和实现生活的审美工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但要结合美术构图、音乐要素作文,更应适应当今关注心灵的内宇宙运行的趋势,将心理学与文史哲等学科进行整合。从而使师生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从传统的作文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审美活动大胆地向广度、深度发展;并突破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自我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创造能力、素质程度。以下为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一、建构审美工程
  1.寻找切入点,注入活水,激起波澜。
  作文教学将人和人的生活作为根基和母源,其审美指向是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人或生活本身的美,应当寻找带有审美意味的诗化的载体。当然,也不能排除对丑的抨击。因为笔下的美和丑唤起的美感形式不同:将生活中的美集中升华,可以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对丑的批判,对弱的同情,则又可唤起人性中的求美向善之心;还可以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的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或对美的渴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教学一般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但绝不摒弃对丑的鞭挞。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比如,周围的或社会上的焦点,并对这些“活水”进行透视,纵横出击,力求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震撼效果。从而使作文教学在体现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富有历史厚重感或时代节奏感,从正面印证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著名主张。应当看到:离开生活,学生的写作势必带有盲目性,甚至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文将变成枯萎的或空幻的不结果的花朵。
  2.在审美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从原始人把一块天然石块打磨成石斧,便表明了人的初级状态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人猿揖别”的标志。因此,作文教学的训练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写作中,学生在由想象、幻想和加工制作的创造才能构成的原动力系统作用下,自觉而又十分强烈地表现自我。情感的河床里,渗透着求真求善的审美意向。这种审美创造能力的发挥,充分体现了审美活动的水准和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的写作,成了一种审美实践活动,不仅创造着学生周围的世界,也相应地创造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突破学科本位,从宏观的大视角,注重审美活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思维的自我创新。
  中国文学,自古就是文史哲的统一。在全球化的今天,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开拓了新的领域,更是开阔了人的视野,活跃了人的思维。应运而生的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但要结合美术构图、音乐要素作文,更应适应当今关注心灵的内宇宙运行的趋势,将心理学与文史哲等学科进行整合。从而使师生突破学科本位思想,从传统的作文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审美活动大胆地向广度、深度发展,并突破思维定势,促进思维的自我创新。
  二、启动中介网络系统工程
  1.社会实践系统:作文教学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写日记的中介作用来进行的。根据社会实践的二重化功能,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和杠杆,不仅改造了学生的周围世界,也同时改造了学生的主观世界。学生在写日记中,一方面提高、深化、丰富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审美欣赏的悟性。
  2.文化心理结构系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不仅有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洞察力,而且能了解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从而使笔下的人活、文活,为脱离学生腔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语言形式符号系统:狭义上来说,具有中介意义的语言形式符号是指生活语言,它的极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已被普遍认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成作文语言,在写作中形成最适合于表现自身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独特风格,彻底脱离学生腔。从广义上来说,课外阅读、网上搜索也是具有中介性质的。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感,进行说的训练,使滔滔不绝的口才与泉涌般的文才双轨道运行,同时引导学生剖析、领悟并吸取写作技巧。
  三、创办鉴赏工程
  1.师生畅游作文教学的大江中,持续发展多维度的挑战自我。
  从老师角度看,学生作文时,老师亦同时作文,完成后,师生作文都同时公开接受评议,这种“对峙”,无疑是一大挑战;而在此前,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作文教学之路,更是一大挑战。对学生而言,认知生活世界的过程,不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吗?这种挑战的相互性有机地融合在作文的教学之中,激励师生共同打造一把与时代同步的金钥匙——作文教学。
  2.开办课堂“人文沙龙”,鉴赏、修改作文。
  如果说学生将周围世界有激情、有个性地诉之于笔端为一度创作,那么,鉴赏、修改,可以说是对作文进行的二度创作、三度创作,由此可见鉴赏和修改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应该牢记两点:一要民主,二要及时。开办课堂“人文沙龙”,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平等交往,正好一箭双雕。在“人文沙龙”的民主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调动所有存储信息,畅所欲言,各执己见,碰撞出思维最为活跃的火花。在学生互动评议和老师适时点拨、归纳的基础上,及时反馈,不仅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热情,更能趁热打铁,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鉴赏、修改后,将学生的作文存入“成长记录袋”中。在整个作文训练中,学生将在不断进步的事实面前,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作文中,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优美的语言,包含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审美教
期刊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不少言行隐藏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点。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爱心去发掘出他们言行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的种种善意的期待和爱中,增强自信并走向成功。  班里有这样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是很个性的女生,之前有老师提醒说你千万别惹她,她会在课堂上给你捣乱。听到这样的评价,先是慌了,但是又仔细想了想,她不能批评,但可以鼓励呀。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她学习成绩一般,但她的字写得不错。于是就这一点,
期刊
借代又叫“换名”,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通常情况下,名称替代总是一次性完成,而本文所谈及的却是两次完成,即借代中还有借代,而且两次借代的方式还不一定一致。  一、借代方式一致的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但一些传统的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课堂。在一些地方大部分的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严重地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往往事倍而功半。这既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形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情绪。  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
期刊
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要求学生在考前背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么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非常重视中学生的写作。今天大部分的中学生写作基本技能低下,作文教学的质量不高,这已引起教育界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部分中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甚至对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都不知道,对一些文体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更是知之甚少。到上作文课时
期刊
听到同组的老师在讨论“学案式”教学,觉得学案的设计束缚手脚,还有的老师认为主体参与不够、教与学顺序颠倒、规范表达落实不力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学案式”教学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案”的编写水平,所以一定要编好“学案”。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对教材深入钻研,对教学的流程要深思熟虑,对学生要全面仔细地了解。教师对学案
期刊
诗歌鉴赏,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从学生答题反映的问题看,最主要的还是看不懂诗歌,不能从诗歌语境出发进行具体分析鉴赏。其实现在很多诗歌鉴赏的题目就是考察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没有进入到鉴赏的层面,有人叫做“前鉴赏”。下面就谈谈读懂古诗的一些方法、门径。  诗歌是由意象组成的,读诗就要紧紧抓住意象及其组合关系。如何扣住意象来读懂诗歌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期刊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甚少。从本质上讲,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相联系。其中,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语文课程作为
期刊
如果就写景而言,《荷塘月色》也许并不算特别,一个非常普通的荷塘,几句简短的描写,怎么就会成为名篇呢?其实《荷塘月色》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写景,而在于作者极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委婉曲折的表达。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记录者,是作者心理活动的记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作品的研究者应该把作品视为当下活动着的思想来看待,而不应将其视为已经物化的僵死的物体来对待。弄清作者的思想过程,把握他的心理轨迹,不仅有利于把握作品
期刊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常常自已问自己。我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我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对学生既不过分严厉,也不一味姑息;我的教学成绩一向很好。扪心自问,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优秀教师。  但是,在我读了《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之后,我再问自己:“我是一个优秀教师吗?”我却不敢,至少不是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一个优秀教师了。  菲利浦·比格勒——他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虚拟时间机器,激励学生展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