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具有黄金玉米带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多年来一直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10%左右,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70%以上,玉米产业是吉林省农业不可替代的主導产业。玉米结构性调整、玉米种植收益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息息相关。为掌握2017年在“市场化收购+补贴”形势下农民玉米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对我省公主岭、榆树、长岭、梅河口等8个县(市)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全面了解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模式下玉米种植的成本收益情况,2017年春播前和秋粮收购后共开展了两次调研。一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市场情况及2017年农民种植意向进行了调研,共收到8个县(市)有效调查问卷112份。二是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经营主体为调研对象,采取座谈会、入户调查、对比分析等形式对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24户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玉米单产、销售价格、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玉米单产水平
尽管2017年玉米生产期间曾出现过局部阶段性低温,西部局地干旱和个别地区的轻度粘虫灾害发生,但生长后期的雨热气象条件配合,总体有利于玉米生长,加上政府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我省玉米品质较好、水分比2016年同期低2%~4%。经初步测算,种粮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玉米种植单产略低于普通农户。即普通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为607.9公斤/亩,比规模经营大户玉米平均产量高约1.6%。调查户玉米平均产量约为603公斤/亩(折标准粮,以下同),比2016年高2%左右。
(二)玉米开秤价格
2017年我省10月25日玉米收割基本结束,新粮开秤时间大约晚于2016年同期10天左右,受农民惜售、华北贸易商收购积极的影响,玉米价格走势较往年坚挺。开秤价格高于2016年同期,农民出售价格(30个水)为0.56~0.64元/市斤、贸易商收购价为0.59~0.69元/市斤,加工企业收购价(14个水,三等)为1450~1580元/吨。
(三)玉米种植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作物在生产全过程中投入的各项物质与服务费用及劳动力的成本之和。调查的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生产规模的差异,生产资料投入也不相同。
普通农户指无租种的土地,一般无雇工,在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费用的投入。调查户统计,2017年普通农户每亩平均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不计算成本)为376.0元,其中生产资料平均投入为256.1元(包括种子56.2元、化肥178.7元、农药21.2元),蛟河的生产资料投入最高为287.3元,敦化最低为205元;机械费用(整地、播种、收获)平均为119.9元,公主岭市、榆树市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机械费用在150.0~170.8元,敦化、柳河、蛟河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机械费用为95~98元。如果自家自种核算人工,从整地、播种、打药、收获共需要投入人工费用约310.8元,那么,一个普通农户玉米种植的平均总成本大约为686.8元。
规模种植大户主要以租赁土地耕种为主。生产总成本由物质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和租地费用构成。调查户统计2017年规模经营大户平均每亩总成本为715.8元(比普通农户低29.0元)。其中,生产资料投入为243元(比普通农户低13.1元,主要是种子、化肥及农药等厂家直购、享受批发价),机械费用为139.5元,人工费用为143.3元(使用自有机械,成本降低),租地费用平均为190元。
从上述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投入比较可以看出,规模经营大户在降低生产资料支出方面比普通农户有优势,因为规模经营大户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更高效,减少了浪费。而规模经营大户的机械费用支出要高于普通农户,主要是规模化种植大户的机械化程度更高,播种、旋耕、深翻、收割等农机具的磨损费和油费等支出也较大,而普通农户多采用人工或购置小型、轻便机械,支出相对就少。但从人工成本对比看,普通农户要高于规模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人工成本占总成本45.3%,规模种植大户人工成本占总成本20.0%,可见,机械化程度高人工成本相对就低,未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工成本还有较大降低空间。
(四)玉米种植收益
玉米种植收益主要取决于生产总成本、单产和销售价格。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玉米收储价格降低,农户种植收益受到一定影响。2017年玉米价格恢复性增长,农户收益高于2016年,但不同地区间、不同经营主体间收益各异。
普通农户平均每亩主产品产值为863.2元,如果人工算成本的话,减去总成本686.8元,直接纯收益为176.4元,加上政府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各地的补贴不同,两项补贴大约平均为291.2元,补贴后纯收益为467.6元左右。如果人工不算成本则补贴后纯收益为778.4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补贴后纯收益相差近500元,公主岭和扶余补贴后纯收益相对较高,分别为758.2元和689.5元,柳河、梅河口、敦化补贴后纯收益相对较低,分别为252.2元、305.2元、307.6元。
规模种植大户平均每亩主产品产值平均为873.2元,如果以土地入股、托管、代耕代种、合作经营等方式为主的规模种植大户,没有租地费用,那么,纯收益为347.4元。如果以土地转包、租赁和转让方式为主的规模种植大户,再减去地租190.0元(比2016年下降了约47.9%),纯收益则为157.4元。规模经营大户一般只得到单项补贴,多数是生产者补贴,补贴金额约为170.8元,这样规模经营大户的平均收益在328.2元左右,比普通农户少139.4元(规模经营地租核算成本)。可见,规模经营大户的收益不仅受到成本、单产和价格影响,也受到土地成本制约,土地成本高则纯收益就少。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省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和农户收益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存在施肥过量现象,建议优化平衡施肥
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普通农民种地施肥全靠经验或习惯,化肥用量多数是“公顷吨肥”、没有因地因种施肥,造成土壤养分供应失衡和化肥投入浪费现象。而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在化肥施用量和操作技术方面掌握的较好,多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一般控制在800~900公斤/公顷,比普通农户少100~200公斤/公顷,但两者单产水平却相差不大。因此,建议普通农户掌握科学施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方法,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机化水平不均衡,建议提高联合作业能力
随着我省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玉米机械化的耕种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一些农民受传统农耕方式的影响,加上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设备耗费很高,普通农户购买能力十分有限,地区间、经营主体间的机械化使用率差异明显。地形平坦的公主岭、榆树、扶余农机使用率能达80%~90%,山区半山区的敦化、蛟河农机利用率达50%~60%。普通农户多购买小型农机设备,由于不连片种植,相对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多。而规模经营户多采用大型农机具,设备先进、连片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虽然机械费用比普通农户高约300元/公顷,但人工费用比普通农户节省约2500元/公顷。所以说,如果机械化程度越高,相对的投入会变小,成本也会降低。为此建议适度降低大型农机具的购置费用,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提升农机联合作业的服务能力。
(三)土地租金再现反弹,建议规范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土地租金不仅直接影响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也是影响其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机械、改善土肥条件等方面长期投入的主要因素。有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合同期限长效益受影响,宁愿选择短期多次流转;有的看到对方效益好,随即提出涨价。榆树市环城乡马先生说:“2017年租地费用为7000元/公顷,正准备签明年合同,地租涨1000~1500元已成定局。”规模经营户2017年普遍存在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2017年玉米价格比2016年高,有账可算,愁的是2018年土地又“值钱了”,而玉米市场价和产量都未知,租地费用再涨,收益又难料。为此,建议根据当地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流转规模的不同,充分考虑未来市场价格、生产投入、政策等因素,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保障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缓慢,建议选择多元化合作模式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然趋势。多元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农业各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各生产环节,发挥协同效应,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而我省个别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范围小、流转形式单一、流转面积小等等。在扶余市五家镇临界村座谈时,少数人认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他们宁可将土地留在身边进行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进行流转。即使土地流轉只在村内农户间的转包,没有向外村延伸的,他们担心转出后,怕流转出的土地收益再收不回来,从而失去生活依靠。因此,建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专业合作社较少的地区在满足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基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形成自主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适度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于伟 张学锋 孟祥萍 供稿)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全面了解我省不同地区、不同经营模式下玉米种植的成本收益情况,2017年春播前和秋粮收购后共开展了两次调研。一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对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市场情况及2017年农民种植意向进行了调研,共收到8个县(市)有效调查问卷112份。二是选取不同地区、不同经营主体为调研对象,采取座谈会、入户调查、对比分析等形式对普通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等24户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玉米单产、销售价格、种植成本、收益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玉米单产水平
尽管2017年玉米生产期间曾出现过局部阶段性低温,西部局地干旱和个别地区的轻度粘虫灾害发生,但生长后期的雨热气象条件配合,总体有利于玉米生长,加上政府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我省玉米品质较好、水分比2016年同期低2%~4%。经初步测算,种粮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玉米种植单产略低于普通农户。即普通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为607.9公斤/亩,比规模经营大户玉米平均产量高约1.6%。调查户玉米平均产量约为603公斤/亩(折标准粮,以下同),比2016年高2%左右。
(二)玉米开秤价格
2017年我省10月25日玉米收割基本结束,新粮开秤时间大约晚于2016年同期10天左右,受农民惜售、华北贸易商收购积极的影响,玉米价格走势较往年坚挺。开秤价格高于2016年同期,农民出售价格(30个水)为0.56~0.64元/市斤、贸易商收购价为0.59~0.69元/市斤,加工企业收购价(14个水,三等)为1450~1580元/吨。
(三)玉米种植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作物在生产全过程中投入的各项物质与服务费用及劳动力的成本之和。调查的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生产规模的差异,生产资料投入也不相同。
普通农户指无租种的土地,一般无雇工,在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费用的投入。调查户统计,2017年普通农户每亩平均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不计算成本)为376.0元,其中生产资料平均投入为256.1元(包括种子56.2元、化肥178.7元、农药21.2元),蛟河的生产资料投入最高为287.3元,敦化最低为205元;机械费用(整地、播种、收获)平均为119.9元,公主岭市、榆树市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机械费用在150.0~170.8元,敦化、柳河、蛟河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机械费用为95~98元。如果自家自种核算人工,从整地、播种、打药、收获共需要投入人工费用约310.8元,那么,一个普通农户玉米种植的平均总成本大约为686.8元。
规模种植大户主要以租赁土地耕种为主。生产总成本由物质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和租地费用构成。调查户统计2017年规模经营大户平均每亩总成本为715.8元(比普通农户低29.0元)。其中,生产资料投入为243元(比普通农户低13.1元,主要是种子、化肥及农药等厂家直购、享受批发价),机械费用为139.5元,人工费用为143.3元(使用自有机械,成本降低),租地费用平均为190元。
从上述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投入比较可以看出,规模经营大户在降低生产资料支出方面比普通农户有优势,因为规模经营大户对生产资料的使用更高效,减少了浪费。而规模经营大户的机械费用支出要高于普通农户,主要是规模化种植大户的机械化程度更高,播种、旋耕、深翻、收割等农机具的磨损费和油费等支出也较大,而普通农户多采用人工或购置小型、轻便机械,支出相对就少。但从人工成本对比看,普通农户要高于规模种植大户。普通农户人工成本占总成本45.3%,规模种植大户人工成本占总成本20.0%,可见,机械化程度高人工成本相对就低,未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工成本还有较大降低空间。
(四)玉米种植收益
玉米种植收益主要取决于生产总成本、单产和销售价格。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玉米收储价格降低,农户种植收益受到一定影响。2017年玉米价格恢复性增长,农户收益高于2016年,但不同地区间、不同经营主体间收益各异。
普通农户平均每亩主产品产值为863.2元,如果人工算成本的话,减去总成本686.8元,直接纯收益为176.4元,加上政府补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生产者补贴),各地的补贴不同,两项补贴大约平均为291.2元,补贴后纯收益为467.6元左右。如果人工不算成本则补贴后纯收益为778.4元。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补贴后纯收益相差近500元,公主岭和扶余补贴后纯收益相对较高,分别为758.2元和689.5元,柳河、梅河口、敦化补贴后纯收益相对较低,分别为252.2元、305.2元、307.6元。
规模种植大户平均每亩主产品产值平均为873.2元,如果以土地入股、托管、代耕代种、合作经营等方式为主的规模种植大户,没有租地费用,那么,纯收益为347.4元。如果以土地转包、租赁和转让方式为主的规模种植大户,再减去地租190.0元(比2016年下降了约47.9%),纯收益则为157.4元。规模经营大户一般只得到单项补贴,多数是生产者补贴,补贴金额约为170.8元,这样规模经营大户的平均收益在328.2元左右,比普通农户少139.4元(规模经营地租核算成本)。可见,规模经营大户的收益不仅受到成本、单产和价格影响,也受到土地成本制约,土地成本高则纯收益就少。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省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和农户收益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存在施肥过量现象,建议优化平衡施肥
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普通农民种地施肥全靠经验或习惯,化肥用量多数是“公顷吨肥”、没有因地因种施肥,造成土壤养分供应失衡和化肥投入浪费现象。而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在化肥施用量和操作技术方面掌握的较好,多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一般控制在800~900公斤/公顷,比普通农户少100~200公斤/公顷,但两者单产水平却相差不大。因此,建议普通农户掌握科学施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方法,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机化水平不均衡,建议提高联合作业能力
随着我省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玉米机械化的耕种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一些农民受传统农耕方式的影响,加上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设备耗费很高,普通农户购买能力十分有限,地区间、经营主体间的机械化使用率差异明显。地形平坦的公主岭、榆树、扶余农机使用率能达80%~90%,山区半山区的敦化、蛟河农机利用率达50%~60%。普通农户多购买小型农机设备,由于不连片种植,相对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就多。而规模经营户多采用大型农机具,设备先进、连片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虽然机械费用比普通农户高约300元/公顷,但人工费用比普通农户节省约2500元/公顷。所以说,如果机械化程度越高,相对的投入会变小,成本也会降低。为此建议适度降低大型农机具的购置费用,增加农机作业补贴,提升农机联合作业的服务能力。
(三)土地租金再现反弹,建议规范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土地租金不仅直接影响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也是影响其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机械、改善土肥条件等方面长期投入的主要因素。有的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合同期限长效益受影响,宁愿选择短期多次流转;有的看到对方效益好,随即提出涨价。榆树市环城乡马先生说:“2017年租地费用为7000元/公顷,正准备签明年合同,地租涨1000~1500元已成定局。”规模经营户2017年普遍存在喜忧参半心理,喜的是2017年玉米价格比2016年高,有账可算,愁的是2018年土地又“值钱了”,而玉米市场价和产量都未知,租地费用再涨,收益又难料。为此,建议根据当地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流转规模的不同,充分考虑未来市场价格、生产投入、政策等因素,规范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保障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缓慢,建议选择多元化合作模式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必然趋势。多元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农业各生产要素,合理组织各生产环节,发挥协同效应,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而我省个别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到位、土地流转范围小、流转形式单一、流转面积小等等。在扶余市五家镇临界村座谈时,少数人认为,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他们宁可将土地留在身边进行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进行流转。即使土地流轉只在村内农户间的转包,没有向外村延伸的,他们担心转出后,怕流转出的土地收益再收不回来,从而失去生活依靠。因此,建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专业合作社较少的地区在满足不同生产经营主体基本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培育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形成自主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适度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于伟 张学锋 孟祥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