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我体验、理解和反思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走进数学实质,提升思维能力,实现生动、活泼、主动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参与动机参与能力参与机会
周国平在《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一书中说道:“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去。”课堂作为学生的利益时空,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权参与者,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一、 关注兴趣培养,使学生乐于参与
数学学习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知识由于其抽象性,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生动有趣,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不愿意接近数学。因此,教师要赋予那些抽象、冰冷的数学知识以鲜活、生动的形象,用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一) 精心设问,引发参与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特别是遇到困难,往往是弃之避道而行,没有钻研的精神,也缺少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有现实意义、难易适度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与热情。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课始教师提出问题:菜场上的卖菜人不用计算器算菜价也特别快、特别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这时教师又卖了一下关子:其实他们的方法我也会,你们不信可以试试?这时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很起劲地问了几个数,教师答得又快又对,学生感到教师有本事,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此时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主动探究的欲望强烈。带着这种状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 联系实际,激发参与动机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例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学习了新知以后,为了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趁机引入介绍“黄金比”的拓展内容,并组织学生课后利用各种手段收集生活中有关比的知识。学生们通过收集、交流这些有趣的数据,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 聚焦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教师要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 指导数学阅读
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本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素材,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要边读边做记号,划出重点、要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阅读交流时做到心中有数,提升阅读质量;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式尝试自己理解,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直至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学问、学问,要学必问。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爱疑、会疑。小孩子生来具有好奇的天性,喜欢问为什么,但是课堂上质疑问难的能力却是需要教师有意培养的,它是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多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的同时,主要要加强方法指导。通过训练,要使学生逐渐做到把握思维方向,提出合理问题;善于提出与教材重点有关的问题;善于抓质疑点在矛盾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难点处质疑。
(三) 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与他人共同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获得不同的发展。但由于教师的认识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分工,明确个人在组内的角色,学会正确合作与交流。另外还要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重视教法改进,使学生敢于参与
本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一种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知识的探索者,实现自我多元发展。
(一) 因材施教,促使全员参与
世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合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如在学生层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专门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富有针对性地施教;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我选择目标,使目标更有实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切的发展;开放习题设计,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题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慢组学生吃饱,快组学生吃好,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不断得到增强,学习更有信心。
(二) 巧引争辩,促进深度参与
讨论争辩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参与的时空,全面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及时生成,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争辩活动,将思维引向深入,使学习更有意义。例如在“认识平均数”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哪队的投篮更准些”,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捕捉这一课堂动态生成,没有揭晓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交流争辩。有的说:“甲队投得准,因为他们一共投中的次数多。”有的说:“不对,甲队投中次数多是因为他们人数多。”有的说:“因为他们两个队人数不同,光比总数不合适。”有的说:“乙队准,他们每个队员投中的个数都差不多,而甲队却有的多,有的少,不平均。”有的说:“对,应该把他们各队的投中总次数除以各自的人数,再来比较才准確。”不同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见解,在不同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平均数概念的本质逐渐明晰。学生高质量的深度参与造就了生动、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参与动机参与能力参与机会
周国平在《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一书中说道:“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去。”课堂作为学生的利益时空,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权参与者,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一、 关注兴趣培养,使学生乐于参与
数学学习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知识由于其抽象性,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生动有趣,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害怕学数学,不愿意接近数学。因此,教师要赋予那些抽象、冰冷的数学知识以鲜活、生动的形象,用数学知识独有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一) 精心设问,引发参与欲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特别是遇到困难,往往是弃之避道而行,没有钻研的精神,也缺少探究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精心选择学习素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有现实意义、难易适度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与热情。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课始教师提出问题:菜场上的卖菜人不用计算器算菜价也特别快、特别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诀窍吗?问题一抛出,学生顿时来了兴趣。这时教师又卖了一下关子:其实他们的方法我也会,你们不信可以试试?这时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很起劲地问了几个数,教师答得又快又对,学生感到教师有本事,特别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此时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主动探究的欲望强烈。带着这种状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 联系实际,激发参与动机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例如“比的意义”的教学,在学习了新知以后,为了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趁机引入介绍“黄金比”的拓展内容,并组织学生课后利用各种手段收集生活中有关比的知识。学生们通过收集、交流这些有趣的数据,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 聚焦学法指导,使学生善于参与
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教师要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 指导数学阅读
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的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课本这一重要的数学学习素材,通过有效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要边读边做记号,划出重点、要点以及有疑问的地方,阅读交流时做到心中有数,提升阅读质量;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用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的方式尝试自己理解,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直至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学问、学问,要学必问。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爱疑、会疑。小孩子生来具有好奇的天性,喜欢问为什么,但是课堂上质疑问难的能力却是需要教师有意培养的,它是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多为学生创造质疑机会的同时,主要要加强方法指导。通过训练,要使学生逐渐做到把握思维方向,提出合理问题;善于提出与教材重点有关的问题;善于抓质疑点在矛盾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难点处质疑。
(三) 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与他人共同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获得不同的发展。但由于教师的认识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合作交流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帮助他们正确分工,明确个人在组内的角色,学会正确合作与交流。另外还要通过专门的训练使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赖,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不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 重视教法改进,使学生敢于参与
本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一种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知识的探索者,实现自我多元发展。
(一) 因材施教,促使全员参与
世上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应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合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如在学生层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专门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富有针对性地施教;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我选择目标,使目标更有实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切的发展;开放习题设计,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题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慢组学生吃饱,快组学生吃好,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不断得到增强,学习更有信心。
(二) 巧引争辩,促进深度参与
讨论争辩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参与的时空,全面展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及时生成,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争辩活动,将思维引向深入,使学习更有意义。例如在“认识平均数”教学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哪队的投篮更准些”,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师及时捕捉这一课堂动态生成,没有揭晓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交流争辩。有的说:“甲队投得准,因为他们一共投中的次数多。”有的说:“不对,甲队投中次数多是因为他们人数多。”有的说:“因为他们两个队人数不同,光比总数不合适。”有的说:“乙队准,他们每个队员投中的个数都差不多,而甲队却有的多,有的少,不平均。”有的说:“对,应该把他们各队的投中总次数除以各自的人数,再来比较才准確。”不同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见解,在不同思维的火花碰撞中,平均数概念的本质逐渐明晰。学生高质量的深度参与造就了生动、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