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的校本课程培训,占到总体培训课程、学时与学分的一半,并且是学校第一次独立组织、实施培训,如何让学校教师的培训,既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又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得应有的学分和成效,是我们需要着力做好与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即对以上情况作了概要式的记述,希望对本校的校本培训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
【关键词】 学校教师;课程培训;做法与成效;培训思考
截至2016年1月,“十二五”校本培训已画上圆满句号。回顾五年来的校本培训的历程,很艰难,因为以往的培训,都是市、区级组织、实施的课程,教师只要报名、参训即可,学校几乎不用开发什么课程,即使有,也是少数的几门,也不用计入学分、不用撰写课程申请书、教师与学校不用完成培训小结等诸多“额外”事情,培训结束,也就没有其他要做的了。而“十二五”则不同:校本培训的学分是市、区级培训课程、分值的总和,并且,是首次大面积地设置、规划、开发具有校本特色、教师需求的培训,这就需要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对五年里的培训课程做个整体设计,有目标、有计划地加以实施、推进,这“破天荒”的第一次、体量大、任务重的校本培训,对任何一个师训干部来说,不仅是巨大挑战,更是智慧的考量。但与此同时,通过“十二五”校本培训,我们也收获多多,教师个体和学校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让我们倍感自豪与欣慰。
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课程培训,要尽可能地“接地气”,这样,不同层级的教师都会各有获益而给予“点赞”。
一、获取实证,满足需求
具体做法是:在对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访谈(见附表)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加以整合、筛选,制定校本培训的基本课程框架,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培训、班主任工作策略培训、科研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教师基本素养培训等方面。借助这些课程的培训,以便做到既满足教师培训的渴望与需求,也是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汲取融合,顶层设计
主要是指,学校校长带领行政团队,对学校师训主管部门拿出的课程培训方案进行先期研讨、论证,达成基本共识。之后,再充分利用本校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实验学校的优势,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中心的领导、专家再次进行智慧碰撞,听取高校“智库”的意见、建议和指导、点拨,在多方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的前提下,最终做出富有本校特点、优势的校本培训课程,让“十二五”校本培训真正地开花、结果,助益教师的不断成长,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三、分步落实,丰富多元
因培训课程的周期较长,课程丰富多元,所以,要求我们要有周详的思考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按部就班、有序开展培训,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一)确定人选,务求实效
确定人选,是指确定每次培训邀请的主讲人、报告人,这与培训的效果直接关联。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课程,优选、首先那些在市、区乃至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同时,我们也把本校现有的市、区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教师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结合校、区、市对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任用标准和要求,也把这些教师纳入培训者的行列,让身边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二)“名人”“凡人”,各尽其妙
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我们针对“十二五”校本培训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分步推进。
1.班主任培训。“十二五”第一学期,我们开设的培训课程是“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培训的第一讲,我们邀请的是具有“全国班主任第一人”著称的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他的培训,既有理论知识的高屋建瓴,又有专业技法的立竿见影,教师们大呼“过瘾”“实用”。
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主题培训时,應老师们的提议,想请本校在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颇有研究、班级建设出色的政教主任王闽、徐丹枫老师来分享她们的创新做法和实践成果。接到“任务”后,她们马不停蹄,各自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回放、梳理、归结和提炼,以典型性、代表性兼具的案例,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的成功做法,也包括一些经验教训,对听讲的老师们具有巨大的启发、借鉴意义和价值。
2.科研方法培训。在“十二五”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学校进行了“科研方法与有效路径”的主题培训。
前几次,我们分别邀请了区科研所的龙所长、郑老师,以及上师大的胡博士、施教授等专家,他们的侧重点是各自从研究的专长、领域和区域的视角,为教师做好科研打开了一扇扇窗,对教师投入科研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参训教师收获颇丰。
虽然有了专家的培训、辅导,教师们却还总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说,专家的指导多多少少有点“高大上”的感觉,如果能够辅以身边教师在科研上实实在在的实例,则更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有鉴于此,学校科研室从近几年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课题研究富有实效,并且科研成果在市、区级,甚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中选定了李老师、郭老师等老师,分别交流了他们在课题研究上的经验和成效,在大量、可信的事实面前,教师们在由衷地敬慕、艳羡的同时,对各自的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多位教师生平第一次申报了课题;有的教师主动尝试着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作为工作和经验的总结;有的教师积极地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参加区、市级的评比……
3.信息技术培训。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尤其是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这方面的培训。因此,在2013年的10月份,我们安排了为期4个月的信息技术培训。本次培训,我们将市、区级专家和学校信息处的骨干教师有机结合——即在专家培训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操作,比如课件的制作中,如有实际问题,在请教市、区专家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就求助于本校的有关骨干教师。同时,一旦发现同性的问题,就通过校园网、即时通等便捷方式,向全体教师告知,答疑解惑。这样,将专家的培训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发挥出来,起到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用,不失为校本培训的优良做法,对此,我们感受颇深。 4.教师素养培训。包括教师间的合作、互助、支持、补位、感恩与和谐等内容,在这一板块的培训,我们学校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谓最大、最多,毕竟,教师综合素养是影响教师工作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因而,学校高度重视此方面的培训。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邀请一些专业领域和社会知晓度高的名人到校讲座培训,效果更佳。他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述、阐释,很容易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力,引发受训者的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振,观念的更新,做法的改进。
比如,2015年11月23日下午,主题为“感恩与和谐”的校本培训让全体教师时而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掌声阵阵,时而感悟沉思……这是因为,主讲人柏万青阿姨那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演讲报告,让每个教师不得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讲座中。
围绕本次的培训主题,柏阿姨首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感恩”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含义。柏阿姨说,感恩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对等的,而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为此,柏阿姨列举了许多她耳闻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典型、生动、鲜活的实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教师思想的认同,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
由此,柏阿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演到学校工作与发展上。她说,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做到了“感恩”与“和谐”,学校就会发展得很快,教师工作就会感到非常愉悦。
本次培训,柏阿姨以“三个永远”与全体教师共勉:1.永远学习。她说,学无止境,尤其是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2.永远学会跟任何人打交道。特别是与家长、同事之间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心怀感恩,共建和谐环境,营造和谐氛围。3.永远坚持。即耐得住寂寞,她说,教师的职业需要坚守,只有坚守、坚持,才会赢得尊重,拥有收获。“三个永远”是柏阿姨的切身感受与肺腑之言,让教师受益匪浅。
一个半小时的培训让全体教师对“感恩”与“和谐”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精准的理解和领悟,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将起到应有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还有2016年4月26日下午的培训,让教师们记忆犹新。当天下午,学校邀请高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到校作《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的主题讲座。
陈教授的讲座,紧紧围绕教师的“软实力”“基本素養”和“技巧智慧”三个关键词,以大量、贴切、鲜活、灵动、真实的案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演绎和讲述了教师如何增强教育教学的智慧,努力提升教书育人的素养,以及怎样关注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鼓励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达成教师的职业追求和理想。
本次讲座,既有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有实践层面的策略,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素养提升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都有巨大助益。
此外,还有一些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报告和讲座等值得提及,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四、深入思考,继续前行
回望近年的校本培训的路程,我们的主要经验与思考如下。
1.高度重视,是为关键
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负责培训的职能部门,对校本培训,应高度关注,包括成立培训的组织机构、培训内容的选定、培训主讲人选的确定,以及制定培训制度和鼓励政策等,这些都是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
2.反馈改进,扬长避短
在培训之后,学校请受训者填写培训反馈表,对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效果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共性的优势与不足,反馈给培训者,并且作为今后培训的经验与借鉴,以便扬长避短,促进校本培训效果的不断提升,让教师更加受益,使校本培训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学校教师;课程培训;做法与成效;培训思考
截至2016年1月,“十二五”校本培训已画上圆满句号。回顾五年来的校本培训的历程,很艰难,因为以往的培训,都是市、区级组织、实施的课程,教师只要报名、参训即可,学校几乎不用开发什么课程,即使有,也是少数的几门,也不用计入学分、不用撰写课程申请书、教师与学校不用完成培训小结等诸多“额外”事情,培训结束,也就没有其他要做的了。而“十二五”则不同:校本培训的学分是市、区级培训课程、分值的总和,并且,是首次大面积地设置、规划、开发具有校本特色、教师需求的培训,这就需要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对五年里的培训课程做个整体设计,有目标、有计划地加以实施、推进,这“破天荒”的第一次、体量大、任务重的校本培训,对任何一个师训干部来说,不仅是巨大挑战,更是智慧的考量。但与此同时,通过“十二五”校本培训,我们也收获多多,教师个体和学校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让我们倍感自豪与欣慰。
由此,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校本课程培训,要尽可能地“接地气”,这样,不同层级的教师都会各有获益而给予“点赞”。
一、获取实证,满足需求
具体做法是:在对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访谈(见附表)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加以整合、筛选,制定校本培训的基本课程框架,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培训、班主任工作策略培训、科研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教师基本素养培训等方面。借助这些课程的培训,以便做到既满足教师培训的渴望与需求,也是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汲取融合,顶层设计
主要是指,学校校长带领行政团队,对学校师训主管部门拿出的课程培训方案进行先期研讨、论证,达成基本共识。之后,再充分利用本校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实验学校的优势,与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中心的领导、专家再次进行智慧碰撞,听取高校“智库”的意见、建议和指导、点拨,在多方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的前提下,最终做出富有本校特点、优势的校本培训课程,让“十二五”校本培训真正地开花、结果,助益教师的不断成长,推动学校向前发展。
三、分步落实,丰富多元
因培训课程的周期较长,课程丰富多元,所以,要求我们要有周详的思考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按部就班、有序开展培训,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一)确定人选,务求实效
确定人选,是指确定每次培训邀请的主讲人、报告人,这与培训的效果直接关联。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课程,优选、首先那些在市、区乃至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同时,我们也把本校现有的市、区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教师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结合校、区、市对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任用标准和要求,也把这些教师纳入培训者的行列,让身边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二)“名人”“凡人”,各尽其妙
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我们针对“十二五”校本培训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分步推进。
1.班主任培训。“十二五”第一学期,我们开设的培训课程是“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培训的第一讲,我们邀请的是具有“全国班主任第一人”著称的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他的培训,既有理论知识的高屋建瓴,又有专业技法的立竿见影,教师们大呼“过瘾”“实用”。
在接下来的第二次主题培训时,應老师们的提议,想请本校在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颇有研究、班级建设出色的政教主任王闽、徐丹枫老师来分享她们的创新做法和实践成果。接到“任务”后,她们马不停蹄,各自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回放、梳理、归结和提炼,以典型性、代表性兼具的案例,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班级管理、班级建设的成功做法,也包括一些经验教训,对听讲的老师们具有巨大的启发、借鉴意义和价值。
2.科研方法培训。在“十二五”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学校进行了“科研方法与有效路径”的主题培训。
前几次,我们分别邀请了区科研所的龙所长、郑老师,以及上师大的胡博士、施教授等专家,他们的侧重点是各自从研究的专长、领域和区域的视角,为教师做好科研打开了一扇扇窗,对教师投入科研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参训教师收获颇丰。
虽然有了专家的培训、辅导,教师们却还总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说,专家的指导多多少少有点“高大上”的感觉,如果能够辅以身边教师在科研上实实在在的实例,则更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有鉴于此,学校科研室从近几年在科研方面表现突出,课题研究富有实效,并且科研成果在市、区级,甚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中选定了李老师、郭老师等老师,分别交流了他们在课题研究上的经验和成效,在大量、可信的事实面前,教师们在由衷地敬慕、艳羡的同时,对各自的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多位教师生平第一次申报了课题;有的教师主动尝试着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作为工作和经验的总结;有的教师积极地撰写教育教学文章,参加区、市级的评比……
3.信息技术培训。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尤其是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地需要这方面的培训。因此,在2013年的10月份,我们安排了为期4个月的信息技术培训。本次培训,我们将市、区级专家和学校信息处的骨干教师有机结合——即在专家培训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操作,比如课件的制作中,如有实际问题,在请教市、区专家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就求助于本校的有关骨干教师。同时,一旦发现同性的问题,就通过校园网、即时通等便捷方式,向全体教师告知,答疑解惑。这样,将专家的培训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发挥出来,起到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功用,不失为校本培训的优良做法,对此,我们感受颇深。 4.教师素养培训。包括教师间的合作、互助、支持、补位、感恩与和谐等内容,在这一板块的培训,我们学校投入的时间、精力可谓最大、最多,毕竟,教师综合素养是影响教师工作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因而,学校高度重视此方面的培训。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邀请一些专业领域和社会知晓度高的名人到校讲座培训,效果更佳。他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讲述、阐释,很容易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力,引发受训者的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振,观念的更新,做法的改进。
比如,2015年11月23日下午,主题为“感恩与和谐”的校本培训让全体教师时而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掌声阵阵,时而感悟沉思……这是因为,主讲人柏万青阿姨那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演讲报告,让每个教师不得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讲座中。
围绕本次的培训主题,柏阿姨首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感恩”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含义。柏阿姨说,感恩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对等的,而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为此,柏阿姨列举了许多她耳闻目睹或是亲身经历的典型、生动、鲜活的实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教师思想的认同,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
由此,柏阿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演到学校工作与发展上。她说,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做到了“感恩”与“和谐”,学校就会发展得很快,教师工作就会感到非常愉悦。
本次培训,柏阿姨以“三个永远”与全体教师共勉:1.永远学习。她说,学无止境,尤其是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2.永远学会跟任何人打交道。特别是与家长、同事之间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心怀感恩,共建和谐环境,营造和谐氛围。3.永远坚持。即耐得住寂寞,她说,教师的职业需要坚守,只有坚守、坚持,才会赢得尊重,拥有收获。“三个永远”是柏阿姨的切身感受与肺腑之言,让教师受益匪浅。
一个半小时的培训让全体教师对“感恩”与“和谐”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精准的理解和领悟,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将起到应有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还有2016年4月26日下午的培训,让教师们记忆犹新。当天下午,学校邀请高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青少年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到校作《提升教师素养,关注学生成长》的主题讲座。
陈教授的讲座,紧紧围绕教师的“软实力”“基本素養”和“技巧智慧”三个关键词,以大量、贴切、鲜活、灵动、真实的案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演绎和讲述了教师如何增强教育教学的智慧,努力提升教书育人的素养,以及怎样关注学生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鼓励教师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达成教师的职业追求和理想。
本次讲座,既有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有实践层面的策略,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素养提升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都有巨大助益。
此外,还有一些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报告和讲座等值得提及,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四、深入思考,继续前行
回望近年的校本培训的路程,我们的主要经验与思考如下。
1.高度重视,是为关键
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负责培训的职能部门,对校本培训,应高度关注,包括成立培训的组织机构、培训内容的选定、培训主讲人选的确定,以及制定培训制度和鼓励政策等,这些都是校本培训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
2.反馈改进,扬长避短
在培训之后,学校请受训者填写培训反馈表,对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效果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共性的优势与不足,反馈给培训者,并且作为今后培训的经验与借鉴,以便扬长避短,促进校本培训效果的不断提升,让教师更加受益,使校本培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