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发呆成为很多人的共性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大家早就在一个世界了。以前听摇滚,以为自己酷得不是人,会冷漠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多年后感叹自己好似远离人群,其实正是当年的我封闭了全部。现在,我害怕看到和我一样的人,无聊、无助、寂寞。如果这个人在我身边,我会尽一切办法弄一些阳光,即使我自己也未曾摆脱这种困境。
—数码疯子
有特“色”的互联网
布棉大叔写了一篇有关互联网的文章,质疑网络为何越来越黄?与其说是站长不惜牺牲形象来换取流量,倒不如说经营者的心态浮躁。有了流量,就可以拢人气、做广告、拉投资、赚大钱。所以说,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出卖点“色相”就无所谓了。对此,大家心照不宣,无论是刚出炉的小网站还是知名门户——这一做法网友早已司空见惯。
都说网络越来越娱乐化,还真有同感。
我特别喜欢一个演员,Meg Ryan,曾经是好莱坞的甜姐,后来因婚外恋导致演艺事业跌落低谷。没办法,在美国,没有市场没有钱赚是很恐怖的。我最失望的是看到,在《裸体切割》里面,她终于脱了,在年轻貌美本钱更大的时候没有那样做,到了40岁,居然脱掉衣服博最后一击。但事实上并没有带来转机,很多影评家刻薄地评价她这一举动。
所以怎样呢?说回来,网络的从业者,认定目标最重要。假设你就为了某天被CNET收购,那么你此前也要为此做良好的积累,而不是靠一些所谓擦边球的东西来笼络人气。投资者不傻的,有没有价值,不单单看你的访问量。
也许有人会高兴,这种东西越来越多,还能拓宽大家的“视野”,成为交流X片的好机会。拜托,心态放健康一点。
为什么互联网到了这里,就这么有特色呢?值得反思。
Google,请保持纯正!
Google的中文名叫“谷歌”。看了一下那个有中国特色的Flash(http://googlechinablog.com/gugeflash.swf),心里一阵难受。之所以喜欢Google,就是因为它自己的坚持和特色。如今,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让我好失望。
Baidu就是Baidu,Google就是Google,大可不必为了迎合所谓的国内市场而起什么名字,且,这个名字略有酸味。寓意是好的,但是太做作了,这不是Google应有的姿态。我用Google好几个年头了,从没有因为名字不好记或者是个国外的“产品”用起来不顺手,相反,它已经是我工作不可缺少的伙伴。
自从李开复进驻Google之后,这个原本在网民心中天使一般的Google举动一下变得恶俗起来。新闻多了,绯闻多了,争议多了,在那些没头脑的Blog里面一下子神乎其神或庸俗不堪。这些不是我想看到的。还是喜欢那个默默提高,以用户为第一的Google。即使在那里一言不发,网民也珍爱的Google。
请保持纯正味道的搜索引擎。我实在不喜欢这个中文名字。
网络杂志有什么前途?
当Web2.0的火热渐渐冷却,人们似乎找到另一个谈资:网络电子杂志。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直到追随,都伴随着资本和经济。尤其是相关的产品得到VC青睐,人们更是对此神往。但,网络杂志其实由来已久,只是最近又掀起一阵风罢了。
一本真正的杂志,要记者采访,编辑组稿,美编设计、排版,印刷厂印刷、装订。决定杂志品位的除了内容之外,还有纸张的选择,开本大小以及印刷质量。而在网络上就方便多了,设计和组稿就足够了。开本想弄多大就弄多大,如果你不怕读者抱怨访问速度慢的话。
网络杂志(或者叫电子杂志)的扩展性在哪里呢?就是你浏览文章的时候可以链到与此相关的页面,大大丰富了阅读,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多媒体资料,比如你看文章的时候配段音乐或者Flash,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广泛的传播性,你觉得好就直接把url扔出去就成,大家就可以分享了,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可以说,网络杂志好处多多。但是,问题也不少。
首先,要下载杂志本身或者阅读器。看上一本杂志,不能马上翻阅,要down所谓的阅读器,且各家的互不相通,我要看A杂志,下载A阅读器,看B杂志就得下B阅读器,晕!其次是内容的价值。网络资讯来源很多,转载的、原创的、论坛的、博客的,怎么说也不像印出来的白纸黑字可信度大。所以,读者看来还是娱乐性更强些。再其次是速度。现在很多家都做成Flash格式的,而以国内现在的带宽情况,大多数地方显示速度相当慢。
另外,什么内容适合做成电子杂志呢?美食的、设计的、视觉系的东东,因为它们没有时效性,主创人员可以做到很精致的程度。欣赏类的,比如娱乐、明星发唱片或者音乐点评等,可以直接有音频文件播放,这些都是优势所在。甚至里面可以加一些视频或者talkshow之类,做成“多媒体杂志”,似乎这样更符合大家的胃口。
所以说,做网络杂志,至今还未有一个成熟的操作方案。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人摸索,我们不妨多试一下各种主意,让网络杂志除了体现品味之外真的有“钱途”。
(以上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数码疯子
有特“色”的互联网
布棉大叔写了一篇有关互联网的文章,质疑网络为何越来越黄?与其说是站长不惜牺牲形象来换取流量,倒不如说经营者的心态浮躁。有了流量,就可以拢人气、做广告、拉投资、赚大钱。所以说,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出卖点“色相”就无所谓了。对此,大家心照不宣,无论是刚出炉的小网站还是知名门户——这一做法网友早已司空见惯。
都说网络越来越娱乐化,还真有同感。
我特别喜欢一个演员,Meg Ryan,曾经是好莱坞的甜姐,后来因婚外恋导致演艺事业跌落低谷。没办法,在美国,没有市场没有钱赚是很恐怖的。我最失望的是看到,在《裸体切割》里面,她终于脱了,在年轻貌美本钱更大的时候没有那样做,到了40岁,居然脱掉衣服博最后一击。但事实上并没有带来转机,很多影评家刻薄地评价她这一举动。
所以怎样呢?说回来,网络的从业者,认定目标最重要。假设你就为了某天被CNET收购,那么你此前也要为此做良好的积累,而不是靠一些所谓擦边球的东西来笼络人气。投资者不傻的,有没有价值,不单单看你的访问量。
也许有人会高兴,这种东西越来越多,还能拓宽大家的“视野”,成为交流X片的好机会。拜托,心态放健康一点。
为什么互联网到了这里,就这么有特色呢?值得反思。
Google,请保持纯正!
Google的中文名叫“谷歌”。看了一下那个有中国特色的Flash(http://googlechinablog.com/gugeflash.swf),心里一阵难受。之所以喜欢Google,就是因为它自己的坚持和特色。如今,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让我好失望。
Baidu就是Baidu,Google就是Google,大可不必为了迎合所谓的国内市场而起什么名字,且,这个名字略有酸味。寓意是好的,但是太做作了,这不是Google应有的姿态。我用Google好几个年头了,从没有因为名字不好记或者是个国外的“产品”用起来不顺手,相反,它已经是我工作不可缺少的伙伴。
自从李开复进驻Google之后,这个原本在网民心中天使一般的Google举动一下变得恶俗起来。新闻多了,绯闻多了,争议多了,在那些没头脑的Blog里面一下子神乎其神或庸俗不堪。这些不是我想看到的。还是喜欢那个默默提高,以用户为第一的Google。即使在那里一言不发,网民也珍爱的Google。
请保持纯正味道的搜索引擎。我实在不喜欢这个中文名字。
网络杂志有什么前途?
当Web2.0的火热渐渐冷却,人们似乎找到另一个谈资:网络电子杂志。一个新事物的出现直到追随,都伴随着资本和经济。尤其是相关的产品得到VC青睐,人们更是对此神往。但,网络杂志其实由来已久,只是最近又掀起一阵风罢了。
一本真正的杂志,要记者采访,编辑组稿,美编设计、排版,印刷厂印刷、装订。决定杂志品位的除了内容之外,还有纸张的选择,开本大小以及印刷质量。而在网络上就方便多了,设计和组稿就足够了。开本想弄多大就弄多大,如果你不怕读者抱怨访问速度慢的话。
网络杂志(或者叫电子杂志)的扩展性在哪里呢?就是你浏览文章的时候可以链到与此相关的页面,大大丰富了阅读,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多媒体资料,比如你看文章的时候配段音乐或者Flash,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广泛的传播性,你觉得好就直接把url扔出去就成,大家就可以分享了,印刷的杂志做不到。可以说,网络杂志好处多多。但是,问题也不少。
首先,要下载杂志本身或者阅读器。看上一本杂志,不能马上翻阅,要down所谓的阅读器,且各家的互不相通,我要看A杂志,下载A阅读器,看B杂志就得下B阅读器,晕!其次是内容的价值。网络资讯来源很多,转载的、原创的、论坛的、博客的,怎么说也不像印出来的白纸黑字可信度大。所以,读者看来还是娱乐性更强些。再其次是速度。现在很多家都做成Flash格式的,而以国内现在的带宽情况,大多数地方显示速度相当慢。
另外,什么内容适合做成电子杂志呢?美食的、设计的、视觉系的东东,因为它们没有时效性,主创人员可以做到很精致的程度。欣赏类的,比如娱乐、明星发唱片或者音乐点评等,可以直接有音频文件播放,这些都是优势所在。甚至里面可以加一些视频或者talkshow之类,做成“多媒体杂志”,似乎这样更符合大家的胃口。
所以说,做网络杂志,至今还未有一个成熟的操作方案。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人摸索,我们不妨多试一下各种主意,让网络杂志除了体现品味之外真的有“钱途”。
(以上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