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时下国人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反思。当我在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绪回到二十多年前,即上世纪80年代初,正读高中的我对化学情有独钟,特别是化学活动性处于中等程度的元素,如硫、氮,它们因有多种化学价而让我着迷。我当时想探究的是,什么情况下这些元素就能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化学价出来。当我把这个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这个问题超纲了,我可以不用去考虑它。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培养下,两年多以后,当我升上大学就读物理学专业时,我已经对科学概念的由来、科学理论的进化历程失去应有的兴趣,我只想记住结论,而对教科书中描述、回顾科学发展历程的段落我不但不看,还嫌它烦。再过几年,当我成为科技哲学研究生时,我才发现大学时的学习方法多么错误。学科学不只是记住科学理论知识这么简单,这只是学科学的一部分任务,另一更重要的部分是培养自己的探索能力。而探索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素养就是实验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其中,怎样发现问题呢?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如果你把科学看成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么科学就是一劳永逸的、只需记住结论的玩艺。问题是,科学不是这样子的,科学是在不断尝试、猜测、验证、纠错中前进的。而大学阶段的我,那样的学科学的态度,难道跟高中时的那位化学老师,跟高中时所接受的应试教育没关系吗?
时间推前至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大学教师的我听说某地的高考物理试题一反贯例地出了一道考查科学发展史的题目时,我感到很欣慰,以为高考这根指挥棒终于指向科学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方向了,其实这根指挥棒确实可以做到而且也应该做到的。可是近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信息又令人忧心忡忡。两个朋友都是任教高中的高级教师,一个给我带来的信息是其同事用讲实验代替让学生做分组实验,这样确实可以节省时间。另一个给我带来的信息是其所在的外国语完中的外语教师,为了出成绩,不惜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给他们强化英语。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节省时间,问题是这种教法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其效果是节省了学生从感知某种物理事实到认知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时间,伴随的结果是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错误的科学观念。而用午休时间强化英语,表面看来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皆大欢喜,实质则违反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效果能是好的吗?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我想这些规定针对的就是以往中等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前述两位教师的做法就是典型。现在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位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7我相信讲实验的教师并非没能力指导学生做实验。其之所以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一定受某种功利目的所驱使。前面我们揣测是为了节省时间。那么其节省时间又是为了什么呢?很明显,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笔头解题的时间。这说明在其观念中,笔练重要,学生做分组实验则是可有可无的。而事实上,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主要目标。科学素质包括哪些呢?按照国际惯例,科学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笔练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然它也进行部分的逻辑思维方法的演练。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把握科学家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学科学过程中,这两种方式不可或缺,更不能相互取代。前述那位讲实验的教师让学生听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教学行为,反映出当前中学科学教育仍存在着错误倾向,即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轻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果长此以往,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正如前述本人所亲身经历的,一位中学教师有可能造就一名科学家,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一个科学人才。我们强调科学志趣的培养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正是基于科学素质的建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如果都要等到大学阶段才去纠正错误的学科学的方法,那是不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扭转中学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当然,教师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违背教学大纲的做法,要么是观念的问题,要不就是教学技巧仍未娴熟,或其他压力所致。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将是行之有效之举。
时间推前至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大学教师的我听说某地的高考物理试题一反贯例地出了一道考查科学发展史的题目时,我感到很欣慰,以为高考这根指挥棒终于指向科学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方向了,其实这根指挥棒确实可以做到而且也应该做到的。可是近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信息又令人忧心忡忡。两个朋友都是任教高中的高级教师,一个给我带来的信息是其同事用讲实验代替让学生做分组实验,这样确实可以节省时间。另一个给我带来的信息是其所在的外国语完中的外语教师,为了出成绩,不惜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给他们强化英语。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节省时间,问题是这种教法与课程标准是相违背的,其效果是节省了学生从感知某种物理事实到认知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时间,伴随的结果是在学生心目中形成错误的科学观念。而用午休时间强化英语,表面看来教师敬业、学生好学,皆大欢喜,实质则违反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效果能是好的吗?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我想这些规定针对的就是以往中等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前述两位教师的做法就是典型。现在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位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7我相信讲实验的教师并非没能力指导学生做实验。其之所以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一定受某种功利目的所驱使。前面我们揣测是为了节省时间。那么其节省时间又是为了什么呢?很明显,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笔头解题的时间。这说明在其观念中,笔练重要,学生做分组实验则是可有可无的。而事实上,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主要目标。科学素质包括哪些呢?按照国际惯例,科学素质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笔练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当然它也进行部分的逻辑思维方法的演练。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把握科学家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学科学过程中,这两种方式不可或缺,更不能相互取代。前述那位讲实验的教师让学生听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教学行为,反映出当前中学科学教育仍存在着错误倾向,即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轻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果长此以往,对科学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正如前述本人所亲身经历的,一位中学教师有可能造就一名科学家,也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一个科学人才。我们强调科学志趣的培养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正是基于科学素质的建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如果都要等到大学阶段才去纠正错误的学科学的方法,那是不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呢?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扭转中学教师的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当然,教师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违背教学大纲的做法,要么是观念的问题,要不就是教学技巧仍未娴熟,或其他压力所致。针对这些存在问题,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将是行之有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