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鄱阳湖的基本情况出发,指出结合产业设计理念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规划的必要性。论述了产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产业设计四个基本要素资源、技术、经济机制和市场的内涵,最后结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出了具体的产业化模型。
关键词 环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环鄱阳湖周围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周边的群山生存着许多珍稀物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而且起源古老的生物共生生态体系,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
鄱阳湖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之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先进的产业设计理念。通过对产业进行精密规划,使资源、技术、经济机制、市场几大要素之间达到协调,这样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也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动态和稳固的和谐发展。因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产业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设计的基本原理
所谓产业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某一空间范围内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和安排,以期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低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产业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以知识集成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对可持续发展产业中的资源、技术、环境、经济机制四大子系统要素进行精密规划,从而使技术群要素、产业群要素、社会经济文化要素之间达到协调,也使得产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动态和稳固的和谐发展。产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质量和其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将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长远发展的规划结合起来,使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长期延续,以期尽可能平等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上,运用经济手段和有效的制度规则引导技术进步,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限制或合理利用非再生资源,并使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各产业间均衡发展,工业同农业要均衡发展,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要均衡。
(二)微观与宏观统一的哲学观念。
产业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从微观上进行技术统合、从宏观上进行商品开发,从资源、环境、价值链等方面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微观技术统合的社会意义在于可以将部分工艺放在原料种植基地现场进行,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模式实现公平受益,从而确保资源的经营投入水平,稳定产业源头。在宏观上进行商品开发,是基于社会和经济需求,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生产出高附加价值的商品和高科技材料。这样的宏观开发,能使基础材料产业与尖端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善商品价值链的性质,形成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格局。
(三)从源头治理的逻辑思维。
基于哲学思维的技术载体和资源载体建设应立足于从源头的协调开始。因为资源的源头在第一产业,而经济利润的源头在尖端产业,所以第一产业与尖端产业的结合,就是运用哲学原理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统合。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源头架筑一座桥梁,把第一产业与尖端产业结合起来,把技术载体和资源载体进行统合,可以形成一种新循环经济。
(四)产业链从最初的价值链到公平受益。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链之间的有机协调,而产业链本身的协调和闭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应当从最初的价值链开始到最后的收益者公平都进行合理的调配。一般的价值链只考虑由研究开发开始,经过采购、制造、物流、营销,但是正确的产业链设计的思考方式,应当在进行研究开发前就精确地做出产业协调和产业收益人口间的公平,以促進产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和企业经营的宏观战略中都需要加强合作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产业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一)资源。
产业设计的思想要求树立合理利用、节约利用、综合利用的整体观念。从资源的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导入新技术、新产业理念、新经济机制;从外延上扩大资源种类和数量规模,以实现永续、高效地利用资源。资源利用上,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对资源进行评价、规划、定价、开发决策及利用配置等一系列过程中,须统筹兼顾其自身特点及不同利益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技术。
按照产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思想,要求在产业中使用的技术也能满足生态化要求。要解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必须要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要减少技术的负面影响,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一种思想的转变:在由技术应用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概念,贯彻生态学思想,即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技术生态化是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事实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经济机制。
产业设计中的经济机制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自然与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非利用量,让人类在做消费者的同时承担资源再生者和废物分解者的任务,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系统。
(四)市场。
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即使是较发达的市场经济,由于资源、生态、环境等天然具有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市场机制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 。以传统经济理论为主导的经济也必然处于低度发达市场经济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完善市场体制,让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优势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交易信息披露、激励约束内生性等方面。如果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节约成本,还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造成的寻租、腐败和价格扭曲等现象,从另一个层面体现节约理念。
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设计模式构建
根据一般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产业化的一般模式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所形成的上端连接资源基地,下端连接市场,由产业链联结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一般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这一模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龙头带动组织,它是整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龙头带动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构建不同组织,有些情况下可以是加工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些情况下可以是流通企业或其他组织。这样,由于龙头组织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产业化形式。资源基地可以是分散、独立的经营个体或其联合体,也可以是龙头组织内自己所建立的资源基地。龙头组织与资源基地的关系,可以是紧密的,如加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培育基地、加工业与相应原料基地等,也可以是通过合同形式而建立的一种联结,如加工企业、资源培育企业与种植户的联结。这样,又由于龙头组织与资源基地关系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产业化模式。服务组织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它是对资源培育业、龙头组织、市场等提供的各类有偿服务活动,包括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服务等。
根据上述分析,产业化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加工企业(集团)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基于市场、社会需求、以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产品加工、销售为龙头,根据资源条件,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与资源生产基地有机结合,所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运转的关键是加工企业,它必须是与市场密切相连、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大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强的实力,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拥有精深加工的能力,從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高附加值。这一模式中两者的联结方式关系到这一经营体系的正常运转。最为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或契约,也可以通过股份的联结方式,但应有加工企业对生产基地的扶持和生产基地对加工企业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二) 流通企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流通组织(通常是建立专业市场或交易中心)为龙头,通过流通组织与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的联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流通带动特色产业的建立,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运转的条件,一是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的构建,二是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这两个条件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承,共同推动该产业化模式的运行。没有知名的流通企业或市场,特色产业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特色产业不达到一定的规模,流通企业或市场也不可能建立。因此,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该产业化模式较适合具有特色资源,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或企业。
(三)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分散经营主体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利用某种较为合适的联结方式组成联合体,以联合体为龙头带动各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如黑龙江省各地建立的林木种苗站、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强、信息灵的优势,为林木培育者提供良种苗木、肥料、农药、农机具等,并在林木培育、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带动了生产的发展。该种产业化模式能够克服以往分散经营的种种弊端,降低经营主体经营风险,有利于经营主体行为外在性的内部化,在比较分散经营的情况下,这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但必须完善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以免使联合体的纽带作用受阻。当然,要发挥联合体的带动作用,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服务是必要的。
上述所提出的产业化模式都是适应特定条件、特定产业类型而成立,不同条件如产业性质等不同,其适宜的产业化模式也是不同的,如农业、机械加工业、建筑业等,其产业化模式各不相同。□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注释:
王天营.产业设计与产业确定的路径.经济管理,2007(15):81.
邓和平,江新喜.竹质新材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6-208.
李玉广,肖荣阁.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发展市场机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秦书生.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生态化导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
董骁.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微观经济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
关键词 环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环鄱阳湖周围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也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周边的群山生存着许多珍稀物种,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丰富而且起源古老的生物共生生态体系,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基因库。
鄱阳湖特殊的生态地位,使之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先进的产业设计理念。通过对产业进行精密规划,使资源、技术、经济机制、市场几大要素之间达到协调,这样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也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动态和稳固的和谐发展。因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产业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设计的基本原理
所谓产业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某一空间范围内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和安排,以期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低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产业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以知识集成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指针,对可持续发展产业中的资源、技术、环境、经济机制四大子系统要素进行精密规划,从而使技术群要素、产业群要素、社会经济文化要素之间达到协调,也使得产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动态和稳固的和谐发展。产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质量和其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将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长远发展的规划结合起来,使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长期延续,以期尽可能平等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的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上,运用经济手段和有效的制度规则引导技术进步,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限制或合理利用非再生资源,并使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各产业间均衡发展,工业同农业要均衡发展,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要均衡。
(二)微观与宏观统一的哲学观念。
产业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从微观上进行技术统合、从宏观上进行商品开发,从资源、环境、价值链等方面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微观技术统合的社会意义在于可以将部分工艺放在原料种植基地现场进行,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模式实现公平受益,从而确保资源的经营投入水平,稳定产业源头。在宏观上进行商品开发,是基于社会和经济需求,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生产出高附加价值的商品和高科技材料。这样的宏观开发,能使基础材料产业与尖端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善商品价值链的性质,形成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产业经济格局。
(三)从源头治理的逻辑思维。
基于哲学思维的技术载体和资源载体建设应立足于从源头的协调开始。因为资源的源头在第一产业,而经济利润的源头在尖端产业,所以第一产业与尖端产业的结合,就是运用哲学原理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行统合。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源头架筑一座桥梁,把第一产业与尖端产业结合起来,把技术载体和资源载体进行统合,可以形成一种新循环经济。
(四)产业链从最初的价值链到公平受益。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产业链之间的有机协调,而产业链本身的协调和闭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应当从最初的价值链开始到最后的收益者公平都进行合理的调配。一般的价值链只考虑由研究开发开始,经过采购、制造、物流、营销,但是正确的产业链设计的思考方式,应当在进行研究开发前就精确地做出产业协调和产业收益人口间的公平,以促進产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和企业经营的宏观战略中都需要加强合作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产业设计中的要素分析
(一)资源。
产业设计的思想要求树立合理利用、节约利用、综合利用的整体观念。从资源的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导入新技术、新产业理念、新经济机制;从外延上扩大资源种类和数量规模,以实现永续、高效地利用资源。资源利用上,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在对资源进行评价、规划、定价、开发决策及利用配置等一系列过程中,须统筹兼顾其自身特点及不同利益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技术。
按照产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思想,要求在产业中使用的技术也能满足生态化要求。要解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必须要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向。要减少技术的负面影响,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一种思想的转变:在由技术应用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概念,贯彻生态学思想,即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技术生态化是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事实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经济机制。
产业设计中的经济机制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自然与经济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非利用量,让人类在做消费者的同时承担资源再生者和废物分解者的任务,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系统。
(四)市场。
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即使是较发达的市场经济,由于资源、生态、环境等天然具有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市场机制的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 。以传统经济理论为主导的经济也必然处于低度发达市场经济阶段。因此,需要政府完善市场体制,让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的优势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交易信息披露、激励约束内生性等方面。如果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节约成本,还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造成的寻租、腐败和价格扭曲等现象,从另一个层面体现节约理念。
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设计模式构建
根据一般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产业化的一般模式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所形成的上端连接资源基地,下端连接市场,由产业链联结的一体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一般模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这一模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龙头带动组织,它是整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龙头带动组织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构建不同组织,有些情况下可以是加工企业,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些情况下可以是流通企业或其他组织。这样,由于龙头组织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产业化形式。资源基地可以是分散、独立的经营个体或其联合体,也可以是龙头组织内自己所建立的资源基地。龙头组织与资源基地的关系,可以是紧密的,如加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培育基地、加工业与相应原料基地等,也可以是通过合同形式而建立的一种联结,如加工企业、资源培育企业与种植户的联结。这样,又由于龙头组织与资源基地关系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产业化模式。服务组织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它是对资源培育业、龙头组织、市场等提供的各类有偿服务活动,包括市场体系建立、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服务等。
根据上述分析,产业化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加工企业(集团)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基于市场、社会需求、以加工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主导,以产品加工、销售为龙头,根据资源条件,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与资源生产基地有机结合,所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运转的关键是加工企业,它必须是与市场密切相连、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较大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强的实力,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拥有精深加工的能力,從而达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产出率、高附加值。这一模式中两者的联结方式关系到这一经营体系的正常运转。最为普遍的联结方式是合同或契约,也可以通过股份的联结方式,但应有加工企业对生产基地的扶持和生产基地对加工企业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
(二) 流通企业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流通组织(通常是建立专业市场或交易中心)为龙头,通过流通组织与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的联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流通带动特色产业的建立,以特色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运转的条件,一是流通企业或专业市场的构建,二是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这两个条件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承,共同推动该产业化模式的运行。没有知名的流通企业或市场,特色产业不可能得到发展,而特色产业不达到一定的规模,流通企业或市场也不可能建立。因此,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该产业化模式较适合具有特色资源,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或企业。
(三)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分散经营主体独立经营的基础上,利用某种较为合适的联结方式组成联合体,以联合体为龙头带动各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如黑龙江省各地建立的林木种苗站、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强、信息灵的优势,为林木培育者提供良种苗木、肥料、农药、农机具等,并在林木培育、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带动了生产的发展。该种产业化模式能够克服以往分散经营的种种弊端,降低经营主体经营风险,有利于经营主体行为外在性的内部化,在比较分散经营的情况下,这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但必须完善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监督、约束机制,以免使联合体的纽带作用受阻。当然,要发挥联合体的带动作用,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尤其是政府部门的扶持与服务是必要的。
上述所提出的产业化模式都是适应特定条件、特定产业类型而成立,不同条件如产业性质等不同,其适宜的产业化模式也是不同的,如农业、机械加工业、建筑业等,其产业化模式各不相同。□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注释:
王天营.产业设计与产业确定的路径.经济管理,2007(15):81.
邓和平,江新喜.竹质新材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6-208.
李玉广,肖荣阁.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发展市场机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秦书生.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生态化导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
董骁.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微观经济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