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洲,当地人们认为大象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能预知自己的死期,濒死前便自行前往“大象陵园”。那里很早就有这样的传说:大象族群非常团结,野生大象都有自己的家族墓地。如有半路死去的大象,其他同类遇到遗骸后也会帮助保存下来,用长长的鼻子将死者卷到墓里。不仅如此,活着的大象还经常跑到墓地里对着死去大象的白骨进行“缅怀”。
遭遇大象
在南非第一次遇上草原象,是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一个保护区。我有幸参加了这里的徒步旅游项目,走不多远就见到了大象的脚印。当地导游介绍大象的脚印很好辨认:那是一个硕大的椭圆,上面还能清晰地看到它足底的掌纹。大象的掌纹和人的指纹一样,可以作为识别个体的依据,虽然大象脚印上的掌纹经常模糊不清,但有经验的追踪者还是能够据此大致判断出留下足迹的大象所属的象群。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脚印属于一个独行者——脚印的主人是一头公象。公象并不总是单独行动,刚被逐出象群的小公象常会寻找别的成年公象,跟随它一起生活,积累经验。一般来说公象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独来独往,但往往不会拒绝这些小家伙的陪伴。当然,发情期间就不同了,公象发情的时候,头部有一个腺体会肿大,压迫脑神经。使它处于一种持续头疼并且烦躁不安的状态,此时的公象脾气恶劣,四处寻衅滋事,这时跟着它的小公象往往一哄而散,等它平静下来以后,再重新聚拢到它身边。根据足迹辨析,地导判断这头大象与我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
顺着足迹继续往前,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刚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脚印间,夹杂着一滴滴的液体痕迹。地导立刻紧张起来,对我们说,这正是发情公象所留下的痕迹。公象在发情期间,会一边行走一边滴下带有性激素的尿液,意思相当于对母象张贴出“征婚广告”,同时也警告附近的公象少来挑衅。我们见到的液滴未干,明显是刚留下不久。地导突然用手势制止了我们的低声交谈。几个人全都僵住了——转过一个拐角之后,那个脚印的主人就正站在我们前面50米远的地方l确认无疑了,那是一头发情的公象,它身下正流淌着腺体所分泌的液体,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它现在所处的状态。我还没怎么紧张,我们的地导此刻已吓得脸都白了。虽然那头大象尚未对我们作出威胁姿态,它一边用鼻子卷着树枝,一边斜着眼睛看着我们。
地导缓慢地用手势示意我们向树丛方向绕行。决不能转身跑!在非洲,遇上野生动物“干啥都行,千万别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任何野生动物来说(包括草食动物),人一转身就成了攻击的靶子,别以为你能跑赢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等我们都隐入树丛。地导取下来福枪并把子弹上了膛。看来问题严重了。此时连拍照也被禁止了,哪怕举一下相机都有可能被发情的公象当做是一种挑衅。
我们放轻了脚步,偏离原来方向,准备绕个大圈回到营地。此时的地导俨然成了一头被追捕的动物,一点风吹草动就戒备万分。更何况大象绝非普通的子弹可以对付得了,这支足以应付狮子、鬣狗的来福检,此时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心理安慰。因为绕行,本来5分钟就能走完的路,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幸好大公象很快把我们抛到了脑后。据地导说,如果它有意找茬,它甚至会朝着我们的方向抄我们的后路,如果不能及时摆脱,等待我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破坏环境
非洲草原大象,喜欢群居。一般是20头左右为一群,多者可达百头。这些大象生活在一起,活动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路线,不乱跑乱走;出去找食,一般是在早、晚时间。它们活动的时候,为了保护幼象,排成长长的大队:成年的雄象走在前头,任领队;幼象走在中间;成年的母象走在队伍的后头。
为了绕开那头公象,我们取道河边返回营地,见到大量的浮木被水冲上河岸。心中不免奇怪:这里没有人伐木,怎会有那么多断木漂在水里?原来这是上游大象干的好事。除人类以外,还有两种动物能够显著改变它们周围的环境,一种是河狸,另一种就是大象。河狸通过拦水筑坝改变水流;而大象则通过采食树木毁坏树林。非洲草原象经常为了取食树叶而推倒大树,或剥食树皮导致树木死亡。它硕大的身子只要蹭蹭痒、磨磨牙就能将一棵小树置于死地。在草原占优势的非洲,树木、灌木入侵经常是草原生态平衡所面临的威胁之一,大象的存在控制了树木和灌木的数量,给草原以及依赖草原为生的动物们,留下了足够的生活空间。这是大象对于非洲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作用之一。
但是,人类的活动却改变了这一切。一方面,在东非和北非,人们因象牙贸易而大肆捕杀大象。造成其数量锐减;另一方面,在南部非洲,国家公园的建立保护了大象种群,使得其数量持续增加。但绵延的围网阻断了大象的迁徙,使其种群数量在固定范围内持续增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自然环境中,虽然每头大象每天要消耗200千克的植物,但象群边走边吃,对一个地方的破坏较小,南非的一些植物也随之演化出“伤口愈合”的能力,就算被剥去一部分树皮,在象群离开后还是能恢复生机。然而,被围网所困的大象只能在小范围内连续进食,在树林遭殃之后,草场也逃不了被啃食殆尽的命运,无论是树还是草都没有恢复的时间。就拿克鲁格国家公园来说,其南部长期以来一直以灌木丛为主,但在象群的啃食下,已渐渐开始向草原转变。这样一来,就把许多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推到了灭绝的边缘。
控杀大象
非洲草原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耳朵大且下部尖:睡觉的姿势,不象亚洲象站着睡,而是卧下睡。不然,它不能安然地进入梦乡。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象牙质地坚硬。性情及其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它们的体长7米左右,肩高达4米,体重可达7.5吨。最高纪录为一只雄性非洲象,体全长10.67米,前足围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纪录为长3.5米,重约107千克。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当然野生场合和人工饲养是不同的,前者的寿命短些。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到200岁。
起初南非政府初次提出要控杀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大象时,几乎遭到了西方世界一致的反对。有一个组织到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讲那里的狮子如何学会了捕杀大象,意在说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控制大象数量的手段,不需要人为干涉。然而纪录片反映的恰恰是由于象群“过剩”引起的不正常现象——在自然界中,一般情况下狮子根本不会去猎杀大象,唯一让狮群铤而走险去袭击大象的原因是极度的饥饿——因为大象破坏了其他食草动物的栖息地。草场退化,斑马、羚羊大批饿死,狮子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捕食了。而正常情况下,狮子捕大象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只有1%左右,只能捕到老弱病残的极个别大象。那部纪录片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大象被狮子捕到,正是因为大象的数量膨胀,使得它们本身也陷入饥饿、难以生存。
大象是无辜的,它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是人类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一方面猎杀它们以牟利,一方面又在保护的名义下阻碍了它们的迁徙,才会对自然界造成这样的负面影响。在情感上,杀害这些智慧而具有家族意识的动物也确实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当一头头成年母象倒下的时候,它们的小象还会惊慌失措地扯住妈妈的鼻子。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这些。但如果不这样做,任由大象数量持续增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过剩”的大象在经历了漫长的饥饿煎熬后活活饿死,连同它们生活过的整个生态系统一起崩溃,这也是所有有能力改变环境的动物——包括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悖论。
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南非现在虽然开禁控杀大象,但是使用的方式已经得到改进,不再使用来福枪,而采用打药剂令其安乐死的方式来处死。另外,南部非洲各个国家之间,正在积极达成协议,开放保护区之间的国界,拆除部分围网,建立跨国的巨型保护区、国家公园,给所有的迁徙动物增加迁徙的空间。这将是未来和平解决大象纠纷的长远之计。
遭遇大象
在南非第一次遇上草原象,是在克鲁格国家公园的一个保护区。我有幸参加了这里的徒步旅游项目,走不多远就见到了大象的脚印。当地导游介绍大象的脚印很好辨认:那是一个硕大的椭圆,上面还能清晰地看到它足底的掌纹。大象的掌纹和人的指纹一样,可以作为识别个体的依据,虽然大象脚印上的掌纹经常模糊不清,但有经验的追踪者还是能够据此大致判断出留下足迹的大象所属的象群。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脚印属于一个独行者——脚印的主人是一头公象。公象并不总是单独行动,刚被逐出象群的小公象常会寻找别的成年公象,跟随它一起生活,积累经验。一般来说公象年龄越大越倾向于独来独往,但往往不会拒绝这些小家伙的陪伴。当然,发情期间就不同了,公象发情的时候,头部有一个腺体会肿大,压迫脑神经。使它处于一种持续头疼并且烦躁不安的状态,此时的公象脾气恶劣,四处寻衅滋事,这时跟着它的小公象往往一哄而散,等它平静下来以后,再重新聚拢到它身边。根据足迹辨析,地导判断这头大象与我们走的是同一个方向。
顺着足迹继续往前,我们又发现了一个刚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脚印间,夹杂着一滴滴的液体痕迹。地导立刻紧张起来,对我们说,这正是发情公象所留下的痕迹。公象在发情期间,会一边行走一边滴下带有性激素的尿液,意思相当于对母象张贴出“征婚广告”,同时也警告附近的公象少来挑衅。我们见到的液滴未干,明显是刚留下不久。地导突然用手势制止了我们的低声交谈。几个人全都僵住了——转过一个拐角之后,那个脚印的主人就正站在我们前面50米远的地方l确认无疑了,那是一头发情的公象,它身下正流淌着腺体所分泌的液体,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它现在所处的状态。我还没怎么紧张,我们的地导此刻已吓得脸都白了。虽然那头大象尚未对我们作出威胁姿态,它一边用鼻子卷着树枝,一边斜着眼睛看着我们。
地导缓慢地用手势示意我们向树丛方向绕行。决不能转身跑!在非洲,遇上野生动物“干啥都行,千万别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任何野生动物来说(包括草食动物),人一转身就成了攻击的靶子,别以为你能跑赢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等我们都隐入树丛。地导取下来福枪并把子弹上了膛。看来问题严重了。此时连拍照也被禁止了,哪怕举一下相机都有可能被发情的公象当做是一种挑衅。
我们放轻了脚步,偏离原来方向,准备绕个大圈回到营地。此时的地导俨然成了一头被追捕的动物,一点风吹草动就戒备万分。更何况大象绝非普通的子弹可以对付得了,这支足以应付狮子、鬣狗的来福检,此时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心理安慰。因为绕行,本来5分钟就能走完的路,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幸好大公象很快把我们抛到了脑后。据地导说,如果它有意找茬,它甚至会朝着我们的方向抄我们的后路,如果不能及时摆脱,等待我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破坏环境
非洲草原大象,喜欢群居。一般是20头左右为一群,多者可达百头。这些大象生活在一起,活动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路线,不乱跑乱走;出去找食,一般是在早、晚时间。它们活动的时候,为了保护幼象,排成长长的大队:成年的雄象走在前头,任领队;幼象走在中间;成年的母象走在队伍的后头。
为了绕开那头公象,我们取道河边返回营地,见到大量的浮木被水冲上河岸。心中不免奇怪:这里没有人伐木,怎会有那么多断木漂在水里?原来这是上游大象干的好事。除人类以外,还有两种动物能够显著改变它们周围的环境,一种是河狸,另一种就是大象。河狸通过拦水筑坝改变水流;而大象则通过采食树木毁坏树林。非洲草原象经常为了取食树叶而推倒大树,或剥食树皮导致树木死亡。它硕大的身子只要蹭蹭痒、磨磨牙就能将一棵小树置于死地。在草原占优势的非洲,树木、灌木入侵经常是草原生态平衡所面临的威胁之一,大象的存在控制了树木和灌木的数量,给草原以及依赖草原为生的动物们,留下了足够的生活空间。这是大象对于非洲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作用之一。
但是,人类的活动却改变了这一切。一方面,在东非和北非,人们因象牙贸易而大肆捕杀大象。造成其数量锐减;另一方面,在南部非洲,国家公园的建立保护了大象种群,使得其数量持续增加。但绵延的围网阻断了大象的迁徙,使其种群数量在固定范围内持续增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自然环境中,虽然每头大象每天要消耗200千克的植物,但象群边走边吃,对一个地方的破坏较小,南非的一些植物也随之演化出“伤口愈合”的能力,就算被剥去一部分树皮,在象群离开后还是能恢复生机。然而,被围网所困的大象只能在小范围内连续进食,在树林遭殃之后,草场也逃不了被啃食殆尽的命运,无论是树还是草都没有恢复的时间。就拿克鲁格国家公园来说,其南部长期以来一直以灌木丛为主,但在象群的啃食下,已渐渐开始向草原转变。这样一来,就把许多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推到了灭绝的边缘。
控杀大象
非洲草原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耳朵大且下部尖:睡觉的姿势,不象亚洲象站着睡,而是卧下睡。不然,它不能安然地进入梦乡。不论雌雄都有长而弯的象牙,象牙质地坚硬。性情及其暴躁,会主动攻击其他动物。它们的体长7米左右,肩高达4米,体重可达7.5吨。最高纪录为一只雄性非洲象,体全长10.67米,前足围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纪录为长3.5米,重约107千克。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当然野生场合和人工饲养是不同的,前者的寿命短些。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到200岁。
起初南非政府初次提出要控杀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大象时,几乎遭到了西方世界一致的反对。有一个组织到克鲁格国家公园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讲那里的狮子如何学会了捕杀大象,意在说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控制大象数量的手段,不需要人为干涉。然而纪录片反映的恰恰是由于象群“过剩”引起的不正常现象——在自然界中,一般情况下狮子根本不会去猎杀大象,唯一让狮群铤而走险去袭击大象的原因是极度的饥饿——因为大象破坏了其他食草动物的栖息地。草场退化,斑马、羚羊大批饿死,狮子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捕食了。而正常情况下,狮子捕大象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只有1%左右,只能捕到老弱病残的极个别大象。那部纪录片中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大象被狮子捕到,正是因为大象的数量膨胀,使得它们本身也陷入饥饿、难以生存。
大象是无辜的,它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是人类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一方面猎杀它们以牟利,一方面又在保护的名义下阻碍了它们的迁徙,才会对自然界造成这样的负面影响。在情感上,杀害这些智慧而具有家族意识的动物也确实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当一头头成年母象倒下的时候,它们的小象还会惊慌失措地扯住妈妈的鼻子。没有一个人愿意看到这些。但如果不这样做,任由大象数量持续增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过剩”的大象在经历了漫长的饥饿煎熬后活活饿死,连同它们生活过的整个生态系统一起崩溃,这也是所有有能力改变环境的动物——包括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悖论。
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南非现在虽然开禁控杀大象,但是使用的方式已经得到改进,不再使用来福枪,而采用打药剂令其安乐死的方式来处死。另外,南部非洲各个国家之间,正在积极达成协议,开放保护区之间的国界,拆除部分围网,建立跨国的巨型保护区、国家公园,给所有的迁徙动物增加迁徙的空间。这将是未来和平解决大象纠纷的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