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li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机思维和信息技术素养具有极大的裨益。在素质教育目标导向下,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教育创新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2-01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目前,我国各级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初中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培养跨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在素质教育指導下,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探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旨在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一点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不够重视
  当前整体信息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机房、电脑等软硬件相对滞后,地区发展不均衡;学校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将主要力量集中于升学考试科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忽视信息技术教学;家长也是以语数外为主课,而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劳动技能课”“课外活动”,还担心学生迷恋上网络而影响学习;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也不够重视,备课不充分、教学方式单一,上课为“完任务”。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数量匮乏、人才流失严重、队伍构成杂乱、整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无法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三)学生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基础较好、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快速消化相关知识内容,从而能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一些知识接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难以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节奏,导致信息技术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思考
  (一)创新教学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做到综合应用、触类旁通。例如,定期组织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比拼活动,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激发学习斗志,如打字速度比拼活动、office字处理、文件处理竞赛及网络信息收集等,这样将既能巩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也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再如,在教学主机箱内硬件设备时,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将电脑比喻为制造物件的厂房,厂房中的控制台便是主机箱中的主板,机床便是CPU,廠房的仓库便是电脑的硬盘,机床旁边堆放原材料以及成品的空地便是电脑的内存。每当需要制造加工产品时,首先需要从仓库即硬盘中获取原材料即通过键盘输入的信息,由于堆放原料的空地离机床较近,因此获取信息技术较快。原料在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便计入仓库,而是仍旧回到堆放成品的空地。通过这样生动解释,学生便会理解主机箱中各个部分作用。
  (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与资源
  如今,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然而,相对来说,课程知识内容更新速度很慢。教师应当拓宽教学视野,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将社会中主流的信息化技术和应用适当地引入课堂中,避免理论脱离实际。例如,初中信息课程还在介绍Word2003时,微软早已将Word软件更新为Word2007、甚至Word2010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介绍,讲授Word2003的用法,并适当介绍Word2007和Word2010与Word2003的区别与共性,以此来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网络中的海量技术资源给教师以极大的便利,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以应用,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完任务”观念,注重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合理处理好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得所学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践得到理解、掌握、巩固。例如,让学生带着布置的作业,主动地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还做到了学科知识的应用实践。例如,在学习Word的相关知识时,对于保存文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来操作,首先打开一个Word,然后完成打字任务,班级我最酷,这是要保存的文档,然后按下ctrl+s或者直接点击左上部的保存按钮,把保存的路径改为桌面,文档的名称改成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项操作技能了,要比纯粹的理论讲授效果更好。
  (四)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推进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开拓思路,积极进行创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增强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充分认识历史赋予自己的重任。学校也要通过培训和继续学习等途径,来提升教师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相关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从而为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尽快从“要我学”进步到“我要学”、“我爱学”,进而不断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明芳.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方法探析[J].通讯世界,2016,18:220.
  [2]魏京京.浅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开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159.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也成为了当今教育的热点,改善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是改善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的关键和基础,只有进行高效的学习兴趣培养,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的学习能力,才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前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
阐述利用冗余驱动消除Stewart并联机器人机构奇异位形的原理。通过添加适当的冗余驱动,可将机构的雅可比矩阵保持为满秩状态,雅可比矩阵的奇异值大小也相应地保持为非零值。
针对APIT-3D算法中常见的In-to-Out Error和Out-to-In Error两类误判问题,提出了一种VJ-APIT算法。该算法通过改进内点测试方法和RSSI测距误差两个方面以提高定位。改进算法无需额外硬件的支持。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不同通信半径和锚节点比例的网络均有良好的定位性能。
为研究喷射混凝土性能更接近于现场实际湿喷工况(大型湿喷工艺)的室内浇筑工艺,以9组C40纤维喷射混凝土为例,通过测试其回弹率、一次喷射厚度、凝结时间、密度、抗压强度、弯曲
针对传统的基于贝叶斯的位置指纹算法存在着后验概率可能为0以及计算量较大的问题,对算法进行了改进。离线阶段,选取固定的AP进行信息采集,防止突然加入的AP造成无法定位的情
【摘要】职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可以为课程的开设提供导向;为课堂教学的任务设置和情境模拟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信息;教学;课程;模拟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40-02  一、引言  什么是职业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跟职业、就业有关的信息都可以称为职业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大类。
【摘要】辅导员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最有利的资源,在建立长期有效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参加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考取相关资格考试的证书,科学指导,深入思考,本着“以生为本,为生服务”的意识,促进就业指导的持续高效运作,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本文就辅导员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辅导工作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辅导员 做好毕业生就业 辅导工作  【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00-02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素质的载体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也是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成为时代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采用小组内互相合作、大组间竞争比赛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又增加了学生间
法律是保护水源首要的和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影响着水源保护工作的成效。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3省8市水质保护法制保障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