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档案·张国栋】
1942年出生,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画师。早年师从著名画家张乐天先生习画山水,后又师从著名画家张光斗、贾慎斋先生习画花鸟草虫,并随著名画家张大千传人李宝铎先生画虎。数十年来远涉大江南北,大量写生,曾得到娄师白、王雪涛、刘继卣、魏紫熙等著名画家指导。现任中岳少林书画院院长兼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委员会理事。曾多次在广东、福建、河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经电视台、报刊等新闻煤体报导和播放,作品先后入选《当代名人辞典》 《现代中日美术通鉴》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录》 《世界美术家传》 《东方之子》《翰墨中国》 等十余部书籍。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的傍晚,开封美术学校的一个老宅子内,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围着一位老者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人围最外层那个瘦小的少年因为挤不到里面而不得不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连额头上冒出的汗都顾不得擦一下,唯恐耽误眼前的一秒钟。夏去秋来,日日来此的少年少了一大半,站在外围的那个少年终于有机会接近长者……
半年时光过去,还是那个宅子,老者身边只剩下那个曾经踮脚翘首的少年。少年忍着寒冷,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聆听老者的谆谆教诲和技法示范。这个少年,就是张国栋。那位气质不凡的老者就是以刻画草虫而闻名的张光斗先生。那群围在张光斗先生身边的数十位少年,都是慕名前来学画草虫的,可是几个月后都因难以坚持半途而废。要知道,画草虫必须完全沉下心来,心无杂念,在作画过程中,只要手部有一丝颤抖,就会前功尽弃。正值贪玩叛逆的年龄,谁能忍受这种“煎熬”!可是,张国栋做到了,因为他从未认为这是煎熬,学画对他来说是一种最美好的体验!经过不断潜心的研习,他在继续了老师的衣钵之外又在技巧方面上升了一个高度——老师当年是在熟宣上画草虫,他则在生宣上画,了解水墨画的人都知道,生宣容易使墨扩散而更难把握,更何况手法细腻的工笔草虫。
那个少年一年年长大了,从此绘画再也没有离开他的生活……
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古城开封张国栋先生那间雅致的画室里,记者仿佛来到了书画博物馆,一幅幅书画精品让记者流连忘返:那幅《峡江游记》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让人震撼;工笔画《百虫图》栩栩如生,灵动鲜活,蝈蝈头上的触角细如发丝,蝴蝶翅膀的花纹颜色渐变;《白荷》优雅灵动,让观者宛如置身仙境;而一幅幅书法作品更是行云流水,雅致自然,令人赏心悦目……每一件作品均匠心独创,显示出扎实的绘画功底,也凝聚着张国栋先生的心血。
有一年家中失窃 , 整理时张国栋先生发现财物都未曾被盗 , 而几十幅作品却被卷走了。张国栋感到非常痛心,因为每幅作品都是他呕心沥血之作,这些比任何财物更为珍贵。
常有朋友向张国栋先生求画时表示:“您太忙,随便画一幅就行了。”可张国栋先生却从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要画就精益求精,决不能“随便”。的确,在张国栋先生的学画生涯中,“认真”二字贯穿始终。
1979 年冬天,北京故宫举行明清画展,张国栋感到这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他放弃了学校放寒假、教师休息和春节家人团聚的日子,毅然决然地冒着严寒,只身踏上了去北京的学习之路。画展门票两毛钱一张,如果中午出去吃饭,下午再进去就要再买一张票。为了节约费用和时间,张国栋就每天带两个馒头一早进去参观,中午在角落匆匆啃完馒头下午接着看。晚上回到住处,他就拿出纸笔,勾画白天看到的明清画。当时展室不但没有暖气,而且室温比室外还低,张国栋画上一会儿手就冻僵了,他就站到屋外院子里搓搓手暖和几分钟,等缓过来劲接着画……
张国栋先生始终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国画创作必须建立在传统上才能真正有其价值,闭门造车和空中楼阁都是不现实的。他一有时间就背着作品走南闯北,一面写生创作,一面造访书画界前辈。著名大师魏紫熙初次见到来访的张国栋,见他身背一卷卷作品,以为他是卖画的,当张国栋讲明来意,魏紫熙看了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中肯的指导。得到了老前辈的指教,张国栋先生更是平添了几分信心,更精心的投身于国画创作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张国栋先生说的那样——三更灯火五更鸡,有先辈的指导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负人,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是金子总会闪光。张国栋的艺术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1983年,作品南阳汉画像刻石《游猎饮宴》长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 年国家总理出访西欧六国,应邀作画《白孔雀》作为国家礼品馈赠法国;1985年为青海省长画出国礼品,并为青海省委画巨幅《祁连山》《文成公主进藏》;1985年作品《古汴八景》被开封市市长出访日本作为礼品;1986年为甘肃省长作赴联合国礼品《敦煌之光》;作品《八仙过海》被奥地利收藏,《梦里山川》被意大利米兰市收藏;1994年为少林寺画长卷《少林秋色图》;作品《蕉阴话旧时》在全国王羲之书画大赛获一等奖;1998年作品《三馀图》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荣誉赛金奖,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2005年作品《荷塘》《鹏程万里》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国书画艺术家百佳称号。作品《五德图》获中国书画金鼎奖大赛金奖。作品《大梦谁先觉 》《江山秋月白》获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奖,并被授予“中华杰出艺术家”称号;2006年作品《黄耳传书》获中国书画金鼎奖、金奖;作品《荷》获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赛铜奖……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如今,那个曾经站在人群外围,踮起脚尖看老师作画的少年已成为书画艺术家,但是我相信,当年那个少年绝非为了成名成家而去学画。张国栋先生是为爱而画。这是他学画的本质。
背离自己的艺术追求,便会婉言谢绝。一些朋友劝他:能挣钱不就行了,管他让画什么呢!张国栋却认为,作画是一种境界,如果自己内心就不认可某种形式内容,那么就很难真正画出好的作品,迎合别人而作画,不是我的风格。
张国栋先生坦言,财富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自己早年既要作画,又要支撑一个家庭,所以也为了财富而做过种种尝试。他做过设计,搞过广告,有着井市人生的种种体验。然而到了如今,当他的画被收藏进了美术馆,他的作品卖到了一平方尺数千元时,他对财富的认识转变是:好了,可以更加安心去创作了!是的,财富不是一串串数字。为什么有的人腰缠万贯却空虚的要去看心理医生?为什么拍一个广告就可以收入千万的明星要去自杀?那是因为他们的财富内涵中缺失了重要的精神元素,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带来快乐。
几十年来,除了四处写生与学术交流,张国栋先生的生活一直简单而有规律:每天上午全部用来作画,下午则研习古今画论。他为人低调诚恳,谦虚质朴,待人接物都真诚自然,朋友评价他:“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对张国栋先生而言,应是画中自有黄金屋。书画为他带来财富,带来名誉,可这些都比不上创作带来的快乐。是的,正是因为心无杂念,张国栋先生的每件作品才会显示出那种打动人心的自然魅力。
如今,众多年轻的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求教,张国栋说,作画没有捷径,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在自己画集扉页上自序:艺术要先裒多益寡,而后熔铸古今……
最后,让我们以张国栋先生画展前言作结束语吧:“中国书画一如浩瀚大海,我在其中载浮载沉垂五十余年,我才知道能博击浪沧,做一个弄潮儿是何等的困难,又是何等的快乐。然而一切真正的快意是来源于抽筋断骨般的努力。当我鬓发如霜时,我对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虔诚的敬意。为了它的弘扬和发展,愿竭尽我的一点菲薄之力。中国书画是不朽的!”(编辑/左后卫)
1942年出生,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画师。早年师从著名画家张乐天先生习画山水,后又师从著名画家张光斗、贾慎斋先生习画花鸟草虫,并随著名画家张大千传人李宝铎先生画虎。数十年来远涉大江南北,大量写生,曾得到娄师白、王雪涛、刘继卣、魏紫熙等著名画家指导。现任中岳少林书画院院长兼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教授、中国文化艺术城艺术委员会理事。曾多次在广东、福建、河南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经电视台、报刊等新闻煤体报导和播放,作品先后入选《当代名人辞典》 《现代中日美术通鉴》 《中国当代艺术界名录》 《世界美术家传》 《东方之子》《翰墨中国》 等十余部书籍。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的傍晚,开封美术学校的一个老宅子内,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围着一位老者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人围最外层那个瘦小的少年因为挤不到里面而不得不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连额头上冒出的汗都顾不得擦一下,唯恐耽误眼前的一秒钟。夏去秋来,日日来此的少年少了一大半,站在外围的那个少年终于有机会接近长者……
半年时光过去,还是那个宅子,老者身边只剩下那个曾经踮脚翘首的少年。少年忍着寒冷,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聆听老者的谆谆教诲和技法示范。这个少年,就是张国栋。那位气质不凡的老者就是以刻画草虫而闻名的张光斗先生。那群围在张光斗先生身边的数十位少年,都是慕名前来学画草虫的,可是几个月后都因难以坚持半途而废。要知道,画草虫必须完全沉下心来,心无杂念,在作画过程中,只要手部有一丝颤抖,就会前功尽弃。正值贪玩叛逆的年龄,谁能忍受这种“煎熬”!可是,张国栋做到了,因为他从未认为这是煎熬,学画对他来说是一种最美好的体验!经过不断潜心的研习,他在继续了老师的衣钵之外又在技巧方面上升了一个高度——老师当年是在熟宣上画草虫,他则在生宣上画,了解水墨画的人都知道,生宣容易使墨扩散而更难把握,更何况手法细腻的工笔草虫。
那个少年一年年长大了,从此绘画再也没有离开他的生活……
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古城开封张国栋先生那间雅致的画室里,记者仿佛来到了书画博物馆,一幅幅书画精品让记者流连忘返:那幅《峡江游记》大气磅礴,气势恢弘,让人震撼;工笔画《百虫图》栩栩如生,灵动鲜活,蝈蝈头上的触角细如发丝,蝴蝶翅膀的花纹颜色渐变;《白荷》优雅灵动,让观者宛如置身仙境;而一幅幅书法作品更是行云流水,雅致自然,令人赏心悦目……每一件作品均匠心独创,显示出扎实的绘画功底,也凝聚着张国栋先生的心血。
有一年家中失窃 , 整理时张国栋先生发现财物都未曾被盗 , 而几十幅作品却被卷走了。张国栋感到非常痛心,因为每幅作品都是他呕心沥血之作,这些比任何财物更为珍贵。
常有朋友向张国栋先生求画时表示:“您太忙,随便画一幅就行了。”可张国栋先生却从不认同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要画就精益求精,决不能“随便”。的确,在张国栋先生的学画生涯中,“认真”二字贯穿始终。
1979 年冬天,北京故宫举行明清画展,张国栋感到这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他放弃了学校放寒假、教师休息和春节家人团聚的日子,毅然决然地冒着严寒,只身踏上了去北京的学习之路。画展门票两毛钱一张,如果中午出去吃饭,下午再进去就要再买一张票。为了节约费用和时间,张国栋就每天带两个馒头一早进去参观,中午在角落匆匆啃完馒头下午接着看。晚上回到住处,他就拿出纸笔,勾画白天看到的明清画。当时展室不但没有暖气,而且室温比室外还低,张国栋画上一会儿手就冻僵了,他就站到屋外院子里搓搓手暖和几分钟,等缓过来劲接着画……
张国栋先生始终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国画创作必须建立在传统上才能真正有其价值,闭门造车和空中楼阁都是不现实的。他一有时间就背着作品走南闯北,一面写生创作,一面造访书画界前辈。著名大师魏紫熙初次见到来访的张国栋,见他身背一卷卷作品,以为他是卖画的,当张国栋讲明来意,魏紫熙看了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中肯的指导。得到了老前辈的指教,张国栋先生更是平添了几分信心,更精心的投身于国画创作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张国栋先生说的那样——三更灯火五更鸡,有先辈的指导和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负人,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是金子总会闪光。张国栋的艺术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1983年,作品南阳汉画像刻石《游猎饮宴》长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 年国家总理出访西欧六国,应邀作画《白孔雀》作为国家礼品馈赠法国;1985年为青海省长画出国礼品,并为青海省委画巨幅《祁连山》《文成公主进藏》;1985年作品《古汴八景》被开封市市长出访日本作为礼品;1986年为甘肃省长作赴联合国礼品《敦煌之光》;作品《八仙过海》被奥地利收藏,《梦里山川》被意大利米兰市收藏;1994年为少林寺画长卷《少林秋色图》;作品《蕉阴话旧时》在全国王羲之书画大赛获一等奖;1998年作品《三馀图》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荣誉赛金奖,被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2005年作品《荷塘》《鹏程万里》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国书画艺术家百佳称号。作品《五德图》获中国书画金鼎奖大赛金奖。作品《大梦谁先觉 》《江山秋月白》获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奖,并被授予“中华杰出艺术家”称号;2006年作品《黄耳传书》获中国书画金鼎奖、金奖;作品《荷》获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赛铜奖……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如今,那个曾经站在人群外围,踮起脚尖看老师作画的少年已成为书画艺术家,但是我相信,当年那个少年绝非为了成名成家而去学画。张国栋先生是为爱而画。这是他学画的本质。
背离自己的艺术追求,便会婉言谢绝。一些朋友劝他:能挣钱不就行了,管他让画什么呢!张国栋却认为,作画是一种境界,如果自己内心就不认可某种形式内容,那么就很难真正画出好的作品,迎合别人而作画,不是我的风格。
张国栋先生坦言,财富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自己早年既要作画,又要支撑一个家庭,所以也为了财富而做过种种尝试。他做过设计,搞过广告,有着井市人生的种种体验。然而到了如今,当他的画被收藏进了美术馆,他的作品卖到了一平方尺数千元时,他对财富的认识转变是:好了,可以更加安心去创作了!是的,财富不是一串串数字。为什么有的人腰缠万贯却空虚的要去看心理医生?为什么拍一个广告就可以收入千万的明星要去自杀?那是因为他们的财富内涵中缺失了重要的精神元素,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带来快乐。
几十年来,除了四处写生与学术交流,张国栋先生的生活一直简单而有规律:每天上午全部用来作画,下午则研习古今画论。他为人低调诚恳,谦虚质朴,待人接物都真诚自然,朋友评价他:“画如其人,人如其画。”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对张国栋先生而言,应是画中自有黄金屋。书画为他带来财富,带来名誉,可这些都比不上创作带来的快乐。是的,正是因为心无杂念,张国栋先生的每件作品才会显示出那种打动人心的自然魅力。
如今,众多年轻的书画爱好者慕名前来求教,张国栋说,作画没有捷径,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在自己画集扉页上自序:艺术要先裒多益寡,而后熔铸古今……
最后,让我们以张国栋先生画展前言作结束语吧:“中国书画一如浩瀚大海,我在其中载浮载沉垂五十余年,我才知道能博击浪沧,做一个弄潮儿是何等的困难,又是何等的快乐。然而一切真正的快意是来源于抽筋断骨般的努力。当我鬓发如霜时,我对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虔诚的敬意。为了它的弘扬和发展,愿竭尽我的一点菲薄之力。中国书画是不朽的!”(编辑/左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