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金岳霖以《易》之“象”为基础,并按照西方现代知识论的方式将之裂变为等级有别的两个 序列:“象”与“相”。在降低了象(像)的本质性的同时,金岳霖试图以“相”来填补“ 象”之堕落所带来的普遍性的缺失。不过,在金氏哲学中,“相”与“象”一样是具有实质 性的存在。金岳霖所赋予“相“的崭新含义实际上已经使其“象化”了。在此意义上,金岳 霖既回应了西方哲学的挑战,也因应之使《易》“象”获得了新的境界形态。
关键词 金岳霖 《易》 象 相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6-0073-07
金岳霖逻辑式表述悬置了概念的历史维度,这无疑为我们理解金氏的思想增加了难度,特别使我们理解其与《易》的精神勾连困难重重。但理解、把握金岳霖的哲学又无法忽视《易》对金岳霖的影响以及金岳霖对《易》的情感。金岳霖在《论道》绪论中写道:“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底毛病,尤其是所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其所以明知而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中一部分的概念上去。我自己有此要求,读者也许也有此要求。”(注: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页。)对金岳霖产生影响,并对之充满情感的不限于《易》,但以上概念与《易》的亲缘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情感产生有他人影响因素,如冯友兰所说,他对金的影响,可能在于“发思故之幽情”(注: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述》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自身之精神准备是接受他人影响的必要前提,事实上,对这些形上概念的情感更可能来自幼年的《易经》教育(注:目前学界对于金岳霖关于《易》的思想研究大致有:胡伟希以100余字提及金岳霖的概念论中意念的摹状与规律作用(参见《金岳霖与中国实证主义认识论》第1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余敦康论及金岳霖对“易道”的看法(参见《易学今昔》第256-26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此寂寥之景基本反映出学界对金岳霖关于《易》思想研究的规模与水平。)。金曾云:
“我受过一段时期的老式教育(经典教育)。先生教我背诵四本书:《礼记》、《易经》、《诗经》等。我不得不毫无理解地背诵那些东西。我读它们,然后再背它们。到年末的时候,我还必须接受差不多十卷书的考察……我背《易经》时是相当调皮的,我干了不诚实的事,还为此重重地挨了罚。要不,我想我是会顺顺利利地通过的!”(注:金岳霖:《道、自然与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92页。)
在对金产生影响的传统经典中,《易》居于何种地位颇难遽断。但显然在这几本书中,形上味最浓的是《易经》。由于幼时“相当调皮”,接受《易》的考察时出现了挫折。此次挫折使金对《易》终生难忘,几十年后回过头看,金岳霖仍自信《易》的考试可以“顺顺利利地通过”,足见金至于成人对《易经》也不能释怀。将对《易》不能释怀的情感转移到形上创建中去也是最自然不过的做法。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对《易》的情感如何“转移”而成就了金岳霖这些形上概念?或者,金岳霖的这些形上概念如何展示《易》的意味?对金岳霖来说,作为一位现代逻辑学家、新实在论者,《易》在其思想中占据何种地位?对《易》来说,它能否经受住现代逻辑、现代西方哲学的洗礼?本文对金岳霖哲学中“象”与“相”范畴的解析,试努力展示金岳霖徘徊于两者之间的犹疑心态,也试图昭示《易》与西方哲学遭遇、冲突的时代命运:《易》象能否承受现代认识论哲学的洗礼?它又如何接受现代认识论哲学的洗礼?广而言之,现代认识论哲学如何衡定象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地位?如何安置《易》?金岳霖哲学所开创的道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意味与意象
金岳霖早期使用“现象”、“抽象”、“印象”、“意象”等概念,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所使用的“象”是何种意义上的“象”。在《休谟知识论的批评》一文中,他界定了“现象”的含义,并对“意象”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精细的解析。“所谓现象者,是五官所能发现的事物。”②③(注:金岳霖:《金岳霖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卷,第334、334-335、335页。)现象与五官之“发现”有关,但它首先是外在客观的“事物”而不仅仅是五官中“现”出来的东西;就其为事物说,它是与五官相关的、有“观”的外物而不是无“观”的外物。以“现象”为参照,金岳霖分析了“意象”一词之所指:“1、不在现象中的假设;2、不在现象内的推论;3、不在现象内的概念;4、在现象内的概念;5、印象的意象;6、印象意象;7、经验中的意象;8所有其他意象。”②这里所列举囊括了“意象”中的种种意思,它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精神现象”或“心象”。金岳霖特别指出,“现象内的概念”就是通常所指的“名相”,名相是根于现象的③。金岳霖批评休谟,认为他只承认意象是模糊的印象而不承认它是抽象的意念。意象是具体的,因而在理论上休谟缺少通达抽象与普遍的路径。也许是受休谟知识论的影响,金岳霖在创作《论道》时,就把“象”与“意象”一起在知识论意义上限制在与“抽象”相对的“具体”层次上,并且,开始以“像”字置换了“象”(注:“象”字与“像”字在金岳霖著作中基本上是通用的,比如,在谈休谟idea时,《论道》绪论用的是“意像”,而在《知识论》中仍使用的是“意象”一词,参见《知识论》第44页。)字,以想像、意像与思议、意念相对。他说:“我记得我曾把他底‘idea’译成意像,而不把它译成意念或意思,他底‘idea’是比较模糊的印象,可是无论它如何模糊,它总逃不出像。上面已经表示过想像与思议不同,所想像的是意像,所思议的是意念或意思。”(注:《易传
关键词 金岳霖 《易》 象 相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6-0073-07
金岳霖逻辑式表述悬置了概念的历史维度,这无疑为我们理解金氏的思想增加了难度,特别使我们理解其与《易》的精神勾连困难重重。但理解、把握金岳霖的哲学又无法忽视《易》对金岳霖的影响以及金岳霖对《易》的情感。金岳霖在《论道》绪论中写道:“我深知道我这本书有旧瓶装新酒底毛病,尤其是所谓无极、太极、几、数、理、势、情、性、体、用。其所以明知而故犯之者就是因为我要把一部分对于这些名词的情感转移到这本书中一部分的概念上去。我自己有此要求,读者也许也有此要求。”(注: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页。)对金岳霖产生影响,并对之充满情感的不限于《易》,但以上概念与《易》的亲缘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对于这些概念的情感产生有他人影响因素,如冯友兰所说,他对金的影响,可能在于“发思故之幽情”(注:参见冯友兰:《三松堂自述》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自身之精神准备是接受他人影响的必要前提,事实上,对这些形上概念的情感更可能来自幼年的《易经》教育(注:目前学界对于金岳霖关于《易》的思想研究大致有:胡伟希以100余字提及金岳霖的概念论中意念的摹状与规律作用(参见《金岳霖与中国实证主义认识论》第1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余敦康论及金岳霖对“易道”的看法(参见《易学今昔》第256-26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此寂寥之景基本反映出学界对金岳霖关于《易》思想研究的规模与水平。)。金曾云:
“我受过一段时期的老式教育(经典教育)。先生教我背诵四本书:《礼记》、《易经》、《诗经》等。我不得不毫无理解地背诵那些东西。我读它们,然后再背它们。到年末的时候,我还必须接受差不多十卷书的考察……我背《易经》时是相当调皮的,我干了不诚实的事,还为此重重地挨了罚。要不,我想我是会顺顺利利地通过的!”(注:金岳霖:《道、自然与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92页。)
在对金产生影响的传统经典中,《易》居于何种地位颇难遽断。但显然在这几本书中,形上味最浓的是《易经》。由于幼时“相当调皮”,接受《易》的考察时出现了挫折。此次挫折使金对《易》终生难忘,几十年后回过头看,金岳霖仍自信《易》的考试可以“顺顺利利地通过”,足见金至于成人对《易经》也不能释怀。将对《易》不能释怀的情感转移到形上创建中去也是最自然不过的做法。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对《易》的情感如何“转移”而成就了金岳霖这些形上概念?或者,金岳霖的这些形上概念如何展示《易》的意味?对金岳霖来说,作为一位现代逻辑学家、新实在论者,《易》在其思想中占据何种地位?对《易》来说,它能否经受住现代逻辑、现代西方哲学的洗礼?本文对金岳霖哲学中“象”与“相”范畴的解析,试努力展示金岳霖徘徊于两者之间的犹疑心态,也试图昭示《易》与西方哲学遭遇、冲突的时代命运:《易》象能否承受现代认识论哲学的洗礼?它又如何接受现代认识论哲学的洗礼?广而言之,现代认识论哲学如何衡定象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地位?如何安置《易》?金岳霖哲学所开创的道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意味与意象
金岳霖早期使用“现象”、“抽象”、“印象”、“意象”等概念,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所使用的“象”是何种意义上的“象”。在《休谟知识论的批评》一文中,他界定了“现象”的含义,并对“意象”概念的含义进行了精细的解析。“所谓现象者,是五官所能发现的事物。”②③(注:金岳霖:《金岳霖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卷,第334、334-335、335页。)现象与五官之“发现”有关,但它首先是外在客观的“事物”而不仅仅是五官中“现”出来的东西;就其为事物说,它是与五官相关的、有“观”的外物而不是无“观”的外物。以“现象”为参照,金岳霖分析了“意象”一词之所指:“1、不在现象中的假设;2、不在现象内的推论;3、不在现象内的概念;4、在现象内的概念;5、印象的意象;6、印象意象;7、经验中的意象;8所有其他意象。”②这里所列举囊括了“意象”中的种种意思,它大体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谓“精神现象”或“心象”。金岳霖特别指出,“现象内的概念”就是通常所指的“名相”,名相是根于现象的③。金岳霖批评休谟,认为他只承认意象是模糊的印象而不承认它是抽象的意念。意象是具体的,因而在理论上休谟缺少通达抽象与普遍的路径。也许是受休谟知识论的影响,金岳霖在创作《论道》时,就把“象”与“意象”一起在知识论意义上限制在与“抽象”相对的“具体”层次上,并且,开始以“像”字置换了“象”(注:“象”字与“像”字在金岳霖著作中基本上是通用的,比如,在谈休谟idea时,《论道》绪论用的是“意像”,而在《知识论》中仍使用的是“意象”一词,参见《知识论》第44页。)字,以想像、意像与思议、意念相对。他说:“我记得我曾把他底‘idea’译成意像,而不把它译成意念或意思,他底‘idea’是比较模糊的印象,可是无论它如何模糊,它总逃不出像。上面已经表示过想像与思议不同,所想像的是意像,所思议的是意念或意思。”(注:《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