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策略,关注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和经验积累。幼儿园社会教学的价值在于,社会教学活动来源于幼儿且服务于幼儿。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他们会对生活中各种购物袋产生深厚的兴趣。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购物袋?怎样使用才更环保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孩子们探讨的兴趣,为此,我们生成了大班社会活动“便利的购物袋”。从活动最初的理念设计到最终的过程修正,我们在实践中关注教师的各种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的调整进行反思,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年代家庭购物袋所发生的变化,感知各种购物袋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习环保使用塑料袋的方法,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策略一:制订明确的学科目标,实现社会教育价值
每一个领域的教学都有自身的教学特点,社会教学同样需要制订具有明确社会性要求的活动目标,我们需要挖掘课题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幼儿社会性情感态度的激发、相关经验的积累以及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考量幼儿已有的学习策略在活动中能否得到迁移,并突出素材的文化背景、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程序、问题设计等进行适宜的调整,再建构独特的教学策略。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把主题定位在认识塑料袋及环保教育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思路,使社会活动与科学活动难以区分。为了凸显社会教学的社会化特点,我们把课题改为《生活中的购物袋》,把教学重点转为让孩子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购物袋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家庭成员对购物袋的选择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如从祖辈的竹篮、网兜,到父辈的塑料袋、布袋,再到现如今的纸袋、环保袋,这些社会教学元素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社会活动和孩子们共同回顾和挖掘的。
教学片段二(活动准备):
1.设计家庭购物袋使用调查表。
2.准备有关塑料袋使用及白色污染方面的视频各一个。
3.人手一份有自己名字的两色标记。
4.实物:各种购物袋(如竹篮、网兜、塑料袋、纸袋、布袋、无纺布袋、折叠篮等)。
教学策略二: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营造丰富的教学氛围
所选择的资源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又要尽可能来自幼儿的生活,减少知识本位。在资源处理上还要考虑活动形式的自主参与,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渗透性。可尽量收集、利用与该活动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游戏、故事、儿歌、童谣、歌曲、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等,广泛参考并整合其他领域教材和书籍中的相关资料,以此作为社会活动的素材。
我们将本次活动中的教学准备分为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在经验准备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家庭购物袋使用调查表,有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当下社会大众使用购物袋的调查。通过家长的介绍,孩子们对购物袋的名称、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材料准备中,我们不仅提供了竹篮、网兜等购物袋,丰富孩子们的直观体验,还根据教学中需要孩子提升、丰富的环保新经验,准备了《便利的塑料袋》和《白色污染》两个视频,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对塑料袋产生了新的认识,为教学过程的展开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购物袋的发展史,而且也认识到了塑料袋由于其材质特点,给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环保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用什么样的塑料袋?以及应怎样合理使用塑料袋?
教学片段三(活动过程):
1.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菜场买菜或去超市购物时都喜欢用哪些购物袋呢?(请幼儿在所展示的购物袋中选择一种购物袋,并在其下方贴上写有自己名字的红色标记。)
2.他们为什么喜欢用这种购物袋?(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每一种购物袋的特点。)
小结: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现如今社会,购物袋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每一种购物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结实、有的轻巧、有的方便、有的环保。
3.观看视频:客观感知塑料袋的便利及对环境的污染。
观看视频一《便利的塑料袋》。讨论:塑料袋有什么作用?家里用塑料袋装什么东西?
观看视频二《白色污染》。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学策略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提问,提高师幼互动效益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表述、倾听、补充发言,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幼儿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具备交谈的基本功能;讨论气氛宽松,能大胆讲述;教师通过提问调节讨论节奏,不走题;教师不做出评价,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有效的提问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及提高幼儿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在试教中,我们记录了上课的时间和教师们的语言。我们发现,由于个别教师语言过于唆且问题指向性不强,容易造成上课超时或幼儿回答问题准确性不高。经过反思,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再次梳理。
用调整环节来替换抽象提问。我们将对购物袋特点的观察讨论安排在幼儿第一次选择购物袋之后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阐述选择此种购物袋的理由。如:为什么很多人选塑料袋?为什么你会选竹篮?通过阐述各自选择的理由,孩子们对每一种购物袋的优缺点都十分清楚了,省却了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的抽象提问。
用具体提问来提高问题的易答性。在试教中,教师组织孩子们看完视频《白色污染》后,忽略了幼儿对视频内容的直观感受,直接提出问题:“你们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对于刚上大班的孩子来说,与其让他们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心里感受,不如让他们直观地表达在视频中看到的内容,这样会比较容易回答。对此,我们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问题后,应再次追问:“你看到这些场景后,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思维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自己先回答一下预备的问题,尽量保证提问的具体形象性。如果一定要幼儿来表达情感和心里感受,也必须是在幼儿直观体验的前提下,这样幼儿才能更真实地进行表达。 用有效提问来关注问题的本质性。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就现象来找答案。例如,教师提问:“为什么塑料袋会污染环境?”幼儿看到视频中漫天飞舞的塑料袋后会回答:“因为塑料袋到处乱飞,把环境都弄脏弄乱了。”其实,这种答案只能说明孩子关注到了人类不保护环境,乱丢塑料袋所造成的污染,而没有关注到塑料袋本身不易降解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教师需要对所提问题有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从问题的本质去思考。
教学片段四(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塑料袋做购物袋好不好?为什么?
2.集体交流讨论: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自己组的观点及理由。
(1)为什么以前超市免费的塑料袋现在要收费呢?现在的塑料袋和以前的塑料袋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普通塑料袋与环保袋的区别,观察环保袋上的标记与文字。教师引入“限塑令”。)
(2)教师提供一张垃圾场焚化后只剩下塑料袋的照片,让孩子知道普通塑料袋不易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怎样合理使用塑料袋?(循环使用,节约使用,用环保塑料袋。)
教学策略四:创设讨论交流的空间,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为了实现“让幼儿积极参加讨论,大胆表达想法”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小组讨论的问题,讨论的基础是建立在通过看视频了解塑料袋的便利性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后进行的。教师只是给幼儿展示了现象,没有给幼儿任何有关价值判断的暗示,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集体交流中,通过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孩子们对塑料袋的利用与环保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即不是塑料袋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使用塑料袋,如何选择环保型塑料袋,这对孩子的原有经验也有了提升。
组织讨论环节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在组织指导孩子进行讨论交流时,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观点,善于利用孩子的经验,善于引领讨论的话题,善于提升交流的内容。
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幼儿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幼儿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又要做到眼中有教育对象,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P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他们会对生活中各种购物袋产生深厚的兴趣。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购物袋?怎样使用才更环保呢?这些问题引发了孩子们探讨的兴趣,为此,我们生成了大班社会活动“便利的购物袋”。从活动最初的理念设计到最终的过程修正,我们在实践中关注教师的各种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的调整进行反思,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年代家庭购物袋所发生的变化,感知各种购物袋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习环保使用塑料袋的方法,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策略一:制订明确的学科目标,实现社会教育价值
每一个领域的教学都有自身的教学特点,社会教学同样需要制订具有明确社会性要求的活动目标,我们需要挖掘课题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幼儿社会性情感态度的激发、相关经验的积累以及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考量幼儿已有的学习策略在活动中能否得到迁移,并突出素材的文化背景、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程序、问题设计等进行适宜的调整,再建构独特的教学策略。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把主题定位在认识塑料袋及环保教育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们的思路,使社会活动与科学活动难以区分。为了凸显社会教学的社会化特点,我们把课题改为《生活中的购物袋》,把教学重点转为让孩子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购物袋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家庭成员对购物袋的选择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如从祖辈的竹篮、网兜,到父辈的塑料袋、布袋,再到现如今的纸袋、环保袋,这些社会教学元素正是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社会活动和孩子们共同回顾和挖掘的。
教学片段二(活动准备):
1.设计家庭购物袋使用调查表。
2.准备有关塑料袋使用及白色污染方面的视频各一个。
3.人手一份有自己名字的两色标记。
4.实物:各种购物袋(如竹篮、网兜、塑料袋、纸袋、布袋、无纺布袋、折叠篮等)。
教学策略二: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营造丰富的教学氛围
所选择的资源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又要尽可能来自幼儿的生活,减少知识本位。在资源处理上还要考虑活动形式的自主参与,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渗透性。可尽量收集、利用与该活动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游戏、故事、儿歌、童谣、歌曲、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等,广泛参考并整合其他领域教材和书籍中的相关资料,以此作为社会活动的素材。
我们将本次活动中的教学准备分为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在经验准备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家庭购物袋使用调查表,有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当下社会大众使用购物袋的调查。通过家长的介绍,孩子们对购物袋的名称、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材料准备中,我们不仅提供了竹篮、网兜等购物袋,丰富孩子们的直观体验,还根据教学中需要孩子提升、丰富的环保新经验,准备了《便利的塑料袋》和《白色污染》两个视频,孩子们通过观看视频,对塑料袋产生了新的认识,为教学过程的展开提供了有效帮助。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购物袋的发展史,而且也认识到了塑料袋由于其材质特点,给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环保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使用什么样的塑料袋?以及应怎样合理使用塑料袋?
教学片段三(活动过程):
1.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菜场买菜或去超市购物时都喜欢用哪些购物袋呢?(请幼儿在所展示的购物袋中选择一种购物袋,并在其下方贴上写有自己名字的红色标记。)
2.他们为什么喜欢用这种购物袋?(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每一种购物袋的特点。)
小结: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现如今社会,购物袋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每一种购物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结实、有的轻巧、有的方便、有的环保。
3.观看视频:客观感知塑料袋的便利及对环境的污染。
观看视频一《便利的塑料袋》。讨论:塑料袋有什么作用?家里用塑料袋装什么东西?
观看视频二《白色污染》。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学策略三:设计有效的教学提问,提高师幼互动效益
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围绕某个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表述、倾听、补充发言,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在教学中要注意:幼儿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具备交谈的基本功能;讨论气氛宽松,能大胆讲述;教师通过提问调节讨论节奏,不走题;教师不做出评价,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有效的提问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及提高幼儿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在试教中,我们记录了上课的时间和教师们的语言。我们发现,由于个别教师语言过于唆且问题指向性不强,容易造成上课超时或幼儿回答问题准确性不高。经过反思,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再次梳理。
用调整环节来替换抽象提问。我们将对购物袋特点的观察讨论安排在幼儿第一次选择购物袋之后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孩子阐述选择此种购物袋的理由。如:为什么很多人选塑料袋?为什么你会选竹篮?通过阐述各自选择的理由,孩子们对每一种购物袋的优缺点都十分清楚了,省却了孩子们不知如何回答的抽象提问。
用具体提问来提高问题的易答性。在试教中,教师组织孩子们看完视频《白色污染》后,忽略了幼儿对视频内容的直观感受,直接提出问题:“你们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对于刚上大班的孩子来说,与其让他们用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心里感受,不如让他们直观地表达在视频中看到的内容,这样会比较容易回答。对此,我们在提出“你看到了什么”问题后,应再次追问:“你看到这些场景后,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思维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自己先回答一下预备的问题,尽量保证提问的具体形象性。如果一定要幼儿来表达情感和心里感受,也必须是在幼儿直观体验的前提下,这样幼儿才能更真实地进行表达。 用有效提问来关注问题的本质性。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就现象来找答案。例如,教师提问:“为什么塑料袋会污染环境?”幼儿看到视频中漫天飞舞的塑料袋后会回答:“因为塑料袋到处乱飞,把环境都弄脏弄乱了。”其实,这种答案只能说明孩子关注到了人类不保护环境,乱丢塑料袋所造成的污染,而没有关注到塑料袋本身不易降解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教师需要对所提问题有个明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引导幼儿从问题的本质去思考。
教学片段四(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塑料袋做购物袋好不好?为什么?
2.集体交流讨论:请每一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自己组的观点及理由。
(1)为什么以前超市免费的塑料袋现在要收费呢?现在的塑料袋和以前的塑料袋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普通塑料袋与环保袋的区别,观察环保袋上的标记与文字。教师引入“限塑令”。)
(2)教师提供一张垃圾场焚化后只剩下塑料袋的照片,让孩子知道普通塑料袋不易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怎样合理使用塑料袋?(循环使用,节约使用,用环保塑料袋。)
教学策略四:创设讨论交流的空间,提升幼儿学习经验
为了实现“让幼儿积极参加讨论,大胆表达想法”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小组讨论的问题,讨论的基础是建立在通过看视频了解塑料袋的便利性及带来的环境污染后进行的。教师只是给幼儿展示了现象,没有给幼儿任何有关价值判断的暗示,目的就是让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集体交流中,通过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孩子们对塑料袋的利用与环保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即不是塑料袋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如何合理使用塑料袋,如何选择环保型塑料袋,这对孩子的原有经验也有了提升。
组织讨论环节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在组织指导孩子进行讨论交流时,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观点,善于利用孩子的经验,善于引领讨论的话题,善于提升交流的内容。
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使幼儿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幼儿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又要做到眼中有教育对象,加强对课堂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