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做到:一要制度上宜简不宜繁;二要管理上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三要工作上持之以恒,绝不急功近利;四是思想上要适时升华,不能坐失良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时效性;“四宜”;“四忌”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职业学校尤为突出,这就对德育教育的手段、形式、内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德育实效性要做到“四宜”“四忌”。
一、宜制度从简,忌繁杂冗长
任何一所学校除国家颁布的制度外,还要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这么多的制度,令师生头疼。怎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第一,简化制度,让学生烂熟于心。教师可以把最常用的、最易违反的、最好操作的事项编成顺口溜或谱上曲子,通过长期强化记忆,让学生烂熟于心,达到“遇事知理”,有章可循。第二,形成习惯,产生行为连续性。当思想意识长期支配言行并成为习惯时,就会产生行为的连续性。如我们唱国歌时,因为心灵受到震撼,这时就不可能去违反纪律。因此,从制度方面来说,宜简不宜繁,关键是入心。
二、宜小处着手,忌无所适从
德育工作者大都有这样的困惑: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抓,什么也没抓明白,总感到成绩很难出,问题一大堆,费力不讨好,搞得无所适从。怎样走出这个困惑?一是要大事化小。一篇情绪激昂的国旗下讲话显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从爱校、爱班、爱实训车间这些小事做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道德教育不能空谈大道理,应从怎样给父母节省一分钱开始,从随地吐痰抓起,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二是追求正迁移效应。试想一个经常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他怎会不爱校?他的品质怎能不好?因此,把小事做实做好,背后就会产生一种正迁移效应,这种经过长期积累产生的品质一定会对其本身以外的东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三、宜持之以恒,忌急功近利
德育工作者大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心理,急功近利者也大有人在。德育是做灵魂的工作,期望一下子达到何种程度,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想抓出成效来,首先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心理形成一种定势,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间操站队,要“静快齐”,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只有始终如一地抓下去,才能有成效。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什么是不简单?能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很容易的事千百遍地做对就是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摒弃追求速度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其次是通过长期一以贯之的教育,形成稳定的制度文化传承下来。如每所学校周一早晨,不用特意去通知,全校师生都会自动地到操场上集队参加升国旗仪式,肃立,唱国歌。这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定势,便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最大成功。
四、宜适时升华,忌坐失良机
成功的德育教育之所以能达到思想意识正确地支配行为的目的,是因为它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然而一般的教育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因此就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升华,扩大教育效果。如果说平时的教育是“渗”,那么适时升华就是要“透”,只有“透”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比如: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其中的道理学生都明白,但总感觉欠火候,这就要寻找机会。有个班主任在母亲节的班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封由家长写的情深意切的信读给大家,许多学生的眼睛都湿润了。她趁热打铁,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一种怪病,需要到很远的山上采药。母亲陪他一起上山,结果药采到了却要用母亲的心作药引。母亲毫不犹豫地用刀刺向自己的胸膛,把心交给了儿子。儿子捧着滚烫的心一路狂奔下山,一不小心摔到了。心说话了:‘儿呀,摔疼了吗?’”在一曲《母亲》的烘托下,全班学生潸然泪下。纷纷表示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班长的倡议下,每人用心写了一封信寄给家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神十飞天,就要及时进行前途、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防时过境迁,时效性大减。
德育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表面走出来,深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时效性;“四宜”;“四忌”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职业学校尤为突出,这就对德育教育的手段、形式、内容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德育实效性要做到“四宜”“四忌”。
一、宜制度从简,忌繁杂冗长
任何一所学校除国家颁布的制度外,还要制定一系列详细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言行。这么多的制度,令师生头疼。怎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第一,简化制度,让学生烂熟于心。教师可以把最常用的、最易违反的、最好操作的事项编成顺口溜或谱上曲子,通过长期强化记忆,让学生烂熟于心,达到“遇事知理”,有章可循。第二,形成习惯,产生行为连续性。当思想意识长期支配言行并成为习惯时,就会产生行为的连续性。如我们唱国歌时,因为心灵受到震撼,这时就不可能去违反纪律。因此,从制度方面来说,宜简不宜繁,关键是入心。
二、宜小处着手,忌无所适从
德育工作者大都有这样的困惑: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抓,什么也没抓明白,总感到成绩很难出,问题一大堆,费力不讨好,搞得无所适从。怎样走出这个困惑?一是要大事化小。一篇情绪激昂的国旗下讲话显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从爱校、爱班、爱实训车间这些小事做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道德教育不能空谈大道理,应从怎样给父母节省一分钱开始,从随地吐痰抓起,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二是追求正迁移效应。试想一个经常主动打扫卫生的学生,他怎会不爱校?他的品质怎能不好?因此,把小事做实做好,背后就会产生一种正迁移效应,这种经过长期积累产生的品质一定会对其本身以外的东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三、宜持之以恒,忌急功近利
德育工作者大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急心理,急功近利者也大有人在。德育是做灵魂的工作,期望一下子达到何种程度,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要想抓出成效来,首先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心理形成一种定势,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间操站队,要“静快齐”,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只有始终如一地抓下去,才能有成效。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什么是不简单?能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地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认的很容易的事千百遍地做对就是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摒弃追求速度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其次是通过长期一以贯之的教育,形成稳定的制度文化传承下来。如每所学校周一早晨,不用特意去通知,全校师生都会自动地到操场上集队参加升国旗仪式,肃立,唱国歌。这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定势,便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最大成功。
四、宜适时升华,忌坐失良机
成功的德育教育之所以能达到思想意识正确地支配行为的目的,是因为它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然而一般的教育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因此就要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升华,扩大教育效果。如果说平时的教育是“渗”,那么适时升华就是要“透”,只有“透”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比如:我们平时经常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其中的道理学生都明白,但总感觉欠火候,这就要寻找机会。有个班主任在母亲节的班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封由家长写的情深意切的信读给大家,许多学生的眼睛都湿润了。她趁热打铁,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一种怪病,需要到很远的山上采药。母亲陪他一起上山,结果药采到了却要用母亲的心作药引。母亲毫不犹豫地用刀刺向自己的胸膛,把心交给了儿子。儿子捧着滚烫的心一路狂奔下山,一不小心摔到了。心说话了:‘儿呀,摔疼了吗?’”在一曲《母亲》的烘托下,全班学生潸然泪下。纷纷表示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班长的倡议下,每人用心写了一封信寄给家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神十飞天,就要及时进行前途、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防时过境迁,时效性大减。
德育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表面走出来,深入到学生内心世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