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男人所能佩戴的饰品颇为有限,无非是领带夹、袖扣、手表等,均属于“西服”系统中的小佩件。相对而言,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男子的饰品虽然远远不如女性首饰那么花样繁多,但也自成体系,琳琅满目。
带具,曾经是中国男子最普及也最重要的一项饰品。传统腰带的形式变化颇为丰富,这种丰富恰恰来自带具的轻巧多样性。在各式帶具中,带钩又是最为令人瞩目的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服饰发明的独有形式,自西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
带钩呈S形,端头为一个弯钩。常见的使用方式之一为:将皮带绕在腰间,然后让皮带一端上的带孔套入钩首的弯钩之内。不过,还有一种更为讲究的形式,就是为带钩配备一个相应的金属或玉质圆环。这个圆环固定在腰带的另一端,使用时,让带钩的弯钩直接扣入圆环之内。
精彩的是,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最初的简单圆环在工匠们的手中日益艺术化,演变为小件雕品,不仅形象完整,图案丰富,而且表现具体的寓意主题。特别是到了宋元时代,流行以美玉制作带钩与钩环,于是,钩环往往展现为玉佩一样的精美作品,无论是在比例上还是在视觉美感上都超过带钩,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典型的如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带钩组合,钩环演进为一件扁圆形的多层透雕的玉牌,表现海东青于芦荷丛中捕捉天鹅的生动场景。相应的,带钩的钩身上也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塑造出荷叶、莲蓬、水草的纹样,由此与钩环上海东青和天鹅周围的荷叶、水草纹样形成呼应。在这一例中,钩环反而成为最耀眼的部分,成为带具组合中的主体。
从宋元时代开始,带钩不再用于皮带上,而是配以丝线编结成软式长绦,于是,带钩与带钩的组合便被称为“绦环”。纹饰复杂精美的玉绦环实为元代玉雕艺术最迷人的亮点之一。绦环一般用于穿戴便服的场合,然而也有例外。如清代皇帝曾把绦环装配在“吉服带”上,吉服乃是在重大吉庆节日、筵宴等隆重场合的正式服装。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帝的一条吉服带,即是一端缀以透雕华美的龙纹玉带钩,另一端缀装花纹与钩对称的透雕玉带环。
在匠人们的手中,“绦环”得以进一步变化,出现了更为巧妙的款型:带钩与钩环变为左右对称的形象,一般为一对方形或圆形的透雕玉牌,或者一对金牌上嵌饰宝石。一块牌上有钩,另一块牌上则做出对应的孔眼,可以很容易地扣合在一起。不过,在弯钩之上会安排玉雕或镶嵌宝石的花饰,将钩遮盖在后面。这样,一旦绦环扣合,呈现在外人眼前的便是一件完整的珠宝饰品,担任实际任务的钩、环则被隐藏起来。发展到这一步,不了解历史的人大概很难猜到绦环最初起源于带钩的来历了。
更有意思的是,仅仅以一只圆环或者带有环圈的饰牌作为带具,也是往昔生活中男子便服中广为使用的束腰形式。在乾隆年代,曹庭栋《养生经》中就谈道:“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边。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说得非常清楚,这是腰带的一种简洁形式,只需准备一个直径约为一寸的铜或玉环,把绸带的一端缝牢在环上。使用时,将绸带在腰间围好,然后把多余的带头从环中穿过,再折入腰带,由此压定余端。这种方法没有一般软带需要打结的麻烦,脱卸也很方便。
当然,用一个圆环来固定软带,缺点是不可能让腰带结束得非常紧牢。不过,曹庭栋指出,家居便服讲究的是“轻裘缓带”,“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日常状态本来注重的就是舒适,腰带柔缓,有利于气血畅通,身体也会感到舒适。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利用金属带扣的皮带,反而是以玉环为押扣的绸带更适合便装。
实际上,传统的带环往往并非一个玉或铜的圆环那么简单,古代巧匠一样赋予了它们精致而优美的形式。如元代出现的一种巧妙设计,是利用高超的制玉工艺,将一块整玉琢成两片对称的饰牌,在背面通过连环的形式形成既相连又适当转动的关系。两片饰牌当中开有圆孔,周边则绕以精美纹饰,绦带或绸带的一端缝牢在其中一片上,另一端在使用时则从对称一片的圆孔中穿过,由此固定腰带。
在“带钩”“绦环”的类项之下,美妙出奇的变体很多,难以——举全。今天,也许这种饰品已经很难在男性服饰中复兴。但是,将其转用于女装,变为女服腰带上耀眼的饰品,从而增添首饰的一个新选项,却是颇吸引人的前景。
带具,曾经是中国男子最普及也最重要的一项饰品。传统腰带的形式变化颇为丰富,这种丰富恰恰来自带具的轻巧多样性。在各式帶具中,带钩又是最为令人瞩目的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服饰发明的独有形式,自西周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
带钩呈S形,端头为一个弯钩。常见的使用方式之一为:将皮带绕在腰间,然后让皮带一端上的带孔套入钩首的弯钩之内。不过,还有一种更为讲究的形式,就是为带钩配备一个相应的金属或玉质圆环。这个圆环固定在腰带的另一端,使用时,让带钩的弯钩直接扣入圆环之内。
精彩的是,在长期演进过程中,最初的简单圆环在工匠们的手中日益艺术化,演变为小件雕品,不仅形象完整,图案丰富,而且表现具体的寓意主题。特别是到了宋元时代,流行以美玉制作带钩与钩环,于是,钩环往往展现为玉佩一样的精美作品,无论是在比例上还是在视觉美感上都超过带钩,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典型的如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带钩组合,钩环演进为一件扁圆形的多层透雕的玉牌,表现海东青于芦荷丛中捕捉天鹅的生动场景。相应的,带钩的钩身上也以浮雕和透雕的手法塑造出荷叶、莲蓬、水草的纹样,由此与钩环上海东青和天鹅周围的荷叶、水草纹样形成呼应。在这一例中,钩环反而成为最耀眼的部分,成为带具组合中的主体。
从宋元时代开始,带钩不再用于皮带上,而是配以丝线编结成软式长绦,于是,带钩与带钩的组合便被称为“绦环”。纹饰复杂精美的玉绦环实为元代玉雕艺术最迷人的亮点之一。绦环一般用于穿戴便服的场合,然而也有例外。如清代皇帝曾把绦环装配在“吉服带”上,吉服乃是在重大吉庆节日、筵宴等隆重场合的正式服装。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帝的一条吉服带,即是一端缀以透雕华美的龙纹玉带钩,另一端缀装花纹与钩对称的透雕玉带环。
在匠人们的手中,“绦环”得以进一步变化,出现了更为巧妙的款型:带钩与钩环变为左右对称的形象,一般为一对方形或圆形的透雕玉牌,或者一对金牌上嵌饰宝石。一块牌上有钩,另一块牌上则做出对应的孔眼,可以很容易地扣合在一起。不过,在弯钩之上会安排玉雕或镶嵌宝石的花饰,将钩遮盖在后面。这样,一旦绦环扣合,呈现在外人眼前的便是一件完整的珠宝饰品,担任实际任务的钩、环则被隐藏起来。发展到这一步,不了解历史的人大概很难猜到绦环最初起源于带钩的来历了。
更有意思的是,仅仅以一只圆环或者带有环圈的饰牌作为带具,也是往昔生活中男子便服中广为使用的束腰形式。在乾隆年代,曹庭栋《养生经》中就谈道:“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边。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说得非常清楚,这是腰带的一种简洁形式,只需准备一个直径约为一寸的铜或玉环,把绸带的一端缝牢在环上。使用时,将绸带在腰间围好,然后把多余的带头从环中穿过,再折入腰带,由此压定余端。这种方法没有一般软带需要打结的麻烦,脱卸也很方便。
当然,用一个圆环来固定软带,缺点是不可能让腰带结束得非常紧牢。不过,曹庭栋指出,家居便服讲究的是“轻裘缓带”,“缓其带,则营卫流行,胸膈兼能舒畅”——日常状态本来注重的就是舒适,腰带柔缓,有利于气血畅通,身体也会感到舒适。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比利用金属带扣的皮带,反而是以玉环为押扣的绸带更适合便装。
实际上,传统的带环往往并非一个玉或铜的圆环那么简单,古代巧匠一样赋予了它们精致而优美的形式。如元代出现的一种巧妙设计,是利用高超的制玉工艺,将一块整玉琢成两片对称的饰牌,在背面通过连环的形式形成既相连又适当转动的关系。两片饰牌当中开有圆孔,周边则绕以精美纹饰,绦带或绸带的一端缝牢在其中一片上,另一端在使用时则从对称一片的圆孔中穿过,由此固定腰带。
在“带钩”“绦环”的类项之下,美妙出奇的变体很多,难以——举全。今天,也许这种饰品已经很难在男性服饰中复兴。但是,将其转用于女装,变为女服腰带上耀眼的饰品,从而增添首饰的一个新选项,却是颇吸引人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