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里谁将你拨动
秋夜里谁将你思念
谁将你写下
成为传奇
对于我们这样,在大太阳下吃五分钱冰棒便觉幸福,踢煤核儿当玩具一路走回家便快乐的孩子来说,当繁华与奢侈放置在我们面前,首先是震惊与感叹吧,不知所措的拘谨,历练的多了,才学会从容以对。当我们日渐懂得生活中值得珍视的细节之美,远去岁月中曾在中国土地上盛放的金枝玉叶,成全了我们对生活的设想与叹喟。
这期要讲述的仍是一个中国女子,却几乎没有中文名字,大家一直叫她戴西Daisy,而她日后获得的中文名字与冰心相同:谢婉莹。她的美,不因时空而产生,就那样无声无息就存在了,可是却逾越时间被我深深记念。对于真正优雅,至诚至美的人与事,我愿意摒弃任何技巧与方式,平辅直叙她的故事,因为即使这样,我早已足够冷硬的心脏仍觉微微疼痛。美丽的生命,因为磨难,开启人生的优雅,这是多么真实又冷酷的命运手法。
100年以前,1910年这个叫戴西的小女孩,穿着白色蕾丝裙子在悉尼的照相馆安然而端庄的被照下人生的第一张照片。1998年,89岁的她看到这张照片,说,“这是我女儿吧?我真的不能相信这是我的周岁照片。”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风花雪月与风霜雨雪都经过,戴西布满细小皱纹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幼时自己像瓷片一样光滑的额头。命运在这一刻与自己相遇,然后是命运远去,生命亦凋零。有人说,100年以前的女人有什么看头,那我不禁要问,那你现在又有什么看头?或者说一个女人仅仅因为活着就有看头,逝去了就不在了?那是蠢女人才会有的自以为聪明的主意吧。
1918年戴西的父亲郭标应孙中山的邀请,举家迁回到上海,开办上海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这是民族资本在中国的新兴,可谁知那时的中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年代。可是那时的繁华让我们想往,那些如今看不到的繁华,让我想到富裕明亮的生活,也许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土壤,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像我们一样在贫苦中国长大的孩子,总有太多的欲望需要从购买时补偿,比如我们这一代对衣服首饰的恶买,实在是因为从不曾好好获得,而声称自己不再需要任何东西,实在是因为已经获得太多却不自知。
1920年11岁的戴西入读上海中西女塾,这是所面对上海上层阶级女儿的学校,宋庆龄和宋美龄都从这里毕业。戴西入校时,宋美龄宋庆龄已离开此地,开始她们更壮阔的人生去了。中西女塾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它的风格是贵族化的,它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她们一生年轻和愉悦的生活。这所学校从不承想肩负什么主义或高尚人生,它只是希望在此读过书的女子,可以始终有感受幸福与快乐的能力,无论哪天落脚何处际遇如何。这样的观念即使放在今天都是这么令人心动和折服。而受过这样教育的戴西将迎来什么样的生活呢?对未知的生活,是向往的,也是沉着的吧。父亲所在的永安公司蒸蒸日上,在公司的屋顶开了花园,成为南京路上的一大时髦,父亲还同时兼任着孙中山的造币厂厂长。这些轻车快马的安享日子,成了戴西生活的底色,不论何时,都不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不是吃穿用度,那是一份心劲与心境。即使多年后一无所有,被扫地出门,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用完全被煤烟熏得通体乌黑的铝锅,仍做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就是纵身粗糙,而仍保持心柔软,今天的我们又有几多可以做到?
1928年19岁的戴西从中学毕业,真的长成一个娇嫩纯洁的女子。她在那么西化的环境下长大,可是没有参加过那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也不曾慷慨激昂地去街头为学运募捐,她只是热衷美国家政课,培养了自己一生做蛋糕的兴趣,而也恰恰是从这时开始,戴西只穿中式衣服了。理由是:没什么,喜欢。她一生都不曾说过什么大道理,却给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人生壮景。她不要家里的订婚,因为她觉得那从美国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男子no fun.她放弃了练习多年的钢琴,因为不喜欢。戴西从来没想过什么中国的大事,她向往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她始终就是那样一个肩上放着两朵百合花照相的女孩子。甚至她经历了后面的人生,在年老时,仍把头仰起来,半闭着眼睛,很享受地对你说,“你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吗?这样甜蜜的香气。”
1934年4月25岁的戴西出嫁,戴西的母亲为女儿在自家花园摆了200多桌酒席,戴西嫁给了一个贫寒的清华大学生。戴西的丈夫吴毓骧,是林则徐的后代,19岁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就读麻省理工大学,回到中国后先在清华大学任教,可他觉得太清苦,辞职回到上海的家,成为一家外国牛奶厂的行政人员。吴毓骧在美国发现并发掘了自己对于任何娱乐无师自通的本领,并一生痴情未改。戴西与吴毓骧两个人都是不把婚姻看成饮食男女日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婚姻都有着深深的期望,但他们终未成全彼此的幸福吧。戴西嫁的真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但就是担不起丈夫这两个字。1943年儿子中正出生时,戴西难产,在医院里两天生不下孩子来,而女儿静姝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丈夫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才回家。40年代上海的一个夜晚,戴西由友人陪着到一个年轻风流的寡妇家里,把丈夫找出来带回家去,而这个寡妇是他们家的好友。这件事戴西事后没有说明没有抱怨没有揭露,但在戴西的心里,爱情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一生紧埋心事,在被逼问的情况下,她只淡淡地说:“我喜欢我的丈夫,是因为和他在一起,很有意趣。”戴西就在这样的时光中,渐渐成为一个成年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已经懂得用一个淡淡的笑容将心事关在心里的年龄。有着入世渐深的表情,一种淡淡的惊痛,一种沉默的自尊,一种坚忍的安静,她并不想倾诉,用一种笑容将话题遮掩过去。这是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将去往的路途?
即使生在大富之家,戴西与友人一起开过锦霓时装社,为中华医学会的杂志拉过广告。上海的太太小姐圈子里都说这个骄傲的郭家四小姐千挑万选,还是嫁错了人,落得自己出去抛头露面。而戴西并不真正十分介意,她不以为工作是丢人的事。丈夫失业,戴西家的经济状况不好了,丈夫挣不到足够的钱交房租,于是她带着全家回娘家住。这应该是1943年的事,旋即1945年丈夫便时来运转,令全家重新过上了富贵安定的生活。而新中国成立后从公私合营开始,戴西的生活充满了剧变,像一粒坚果被狠狠砸开,散发出被寻常生活紧紧包裹而无法散发的芬芳,她的人生也从此开始成为审美的人生,别人看着壮美,但她历经苦难。解放拿去了她的生活方式,“反右”拿去了她的丈夫,“四清”拿去了她正常人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拿去了她的房子和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以及她的家庭,从1966年起,她开始独自生活。一个女人经历了生活,发现其实无人可依靠,那一份柔情与娇嫩,只能自我爱护。因为身边的男子,能给情爱与色悦,却无法将你的心捧在他的心里,温暖你,这样情况下的女子有何路途,有何命运?
1958年丈夫因病死于上海提蓝桥监狱,戴西看着丈夫的遗物说:“活得长短没有关系,只是浪费了你3年的生命啊。”即使丈夫背叛,她仍旧是那个最懂他的人。也许她早已收回了对丈夫的爱,因为自尊和清澈,才不抱怨指责,但她仍最懂他就是那个负不起家庭责任,贪玩成性的人,他的一生,就是无师自通的娱乐,却无法对别人背一毛钱的责任,他就是这样招人喜欢却无法长相依靠的男子。她从未否定自己的丈夫,她也不糊涂,像一般被弃的女人一样自我欺骗,她清醒着,看清丈夫,放下,维护他基本的尊严。她从没有对孩子说过抱歉的话,但她收起中年守寡的惊痛,让她的孩子看不出阴影和痛苦,这是怎样一份无动声色中的尊严与坚守?
戴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将全部心事都吞下,抬头时仍目光明亮,笑意清澈。在被扫地出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她清扫着各种各样领导安排清扫的厕所,被安排在小水果店卖西瓜、桃子、鸡蛋,被批斗,被剥夺走任何一点点权利,但她从不说起,我们也就不知道,那漫长的时日,她靠什么坚持过来,以自己坚持的生存安慰和鼓励了自己的孩子。那时,太多的人死了,自杀,可是戴西说,“不会的。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原来,即使一个人没有所谓的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为大众受苦,也可以保持她应得的尊严。现今那些为情所苦的女子,也许读读戴西的故事,会知道,自己活得有多卑微,真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毁掉我们的,从来不是男人,是我们自己的胆怯与自我背叛。
越过十年浩劫的1976年,67岁的戴西与汪孟立结婚。他们曾是多年的老朋友,汪孟立曾默默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戴西,而这个男子与她第一任丈夫完全不同,他是静默的,接近于古板,结婚以后,他们常常去旅行。戴西说起第二任丈夫,说他是一个好人,只是不像第一任丈夫那样,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说,没有那么多的fun。那么多年过去,她经历了在现在人看来不能忍受的屈辱,在她变成一个年老的女人时,对一个男人的评价,仍是这一个单词:fun。她的爱情并不是用来相伴的,她可以不获得爱情,但如果她可以选择,她要找的仍是一个这样的有趣的男子才行。她与第二任丈夫共度4年时光,然后发现丈夫患了癌症,她奔波医院两年,丈夫离世,戴西再次独立生活,直到去世。戴西就这样行进着她的人生,70几年的人生,不易觉察中有着惊变,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一句话:就是乌云,也有它的金边。真的,如果生活一直有阴云,我们就此投降了吗?
年老的戴西一直在工作,做英文老师,英文翻译,不收儿女的钱。她独自在上海的弄堂与人共用着厨房卫生间生活着,她周围所有的人,其实没人真正知道她内心到底对自己一生有着怎样的评价,就是这样甘苦自知,不怨不诉的女人。在生命最后的黄昏,戴西自己去上了厕所,自己走回到床边,躺下几分钟以后,她开始呼吸困难,说了今生最后一句话:“我怎么感觉这么累啊。”然后很快地离开。她实现了一生独立,不要别人照顾的理想,得以安详、干净、体面的谢世。我想上帝看到她了,听到她了,成全她了。戴西一直到去世,都是一个自理的老太太,她每天去市场为自己买东西,太阳好的时候,她会去散步。她笔直着背,穿着平跟的黑色鹿皮短靴子,慢而风雅地走在树影子里。这样的影像,将始终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个女人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所谓的文学信仰或文学情节,也没有什么动人警世的话语,却在风浪中独自经过,始终保持了纯净、自由、清澈、温暖、自在。如果有上帝,我想他看见戴西了,给了她苦难,给了她最自由温暖的生命。是不是这样,才可以称做真正地活过?
这是多么动人的生命之歌。
秋夜里谁将你思念
谁将你写下
成为传奇
对于我们这样,在大太阳下吃五分钱冰棒便觉幸福,踢煤核儿当玩具一路走回家便快乐的孩子来说,当繁华与奢侈放置在我们面前,首先是震惊与感叹吧,不知所措的拘谨,历练的多了,才学会从容以对。当我们日渐懂得生活中值得珍视的细节之美,远去岁月中曾在中国土地上盛放的金枝玉叶,成全了我们对生活的设想与叹喟。
这期要讲述的仍是一个中国女子,却几乎没有中文名字,大家一直叫她戴西Daisy,而她日后获得的中文名字与冰心相同:谢婉莹。她的美,不因时空而产生,就那样无声无息就存在了,可是却逾越时间被我深深记念。对于真正优雅,至诚至美的人与事,我愿意摒弃任何技巧与方式,平辅直叙她的故事,因为即使这样,我早已足够冷硬的心脏仍觉微微疼痛。美丽的生命,因为磨难,开启人生的优雅,这是多么真实又冷酷的命运手法。
100年以前,1910年这个叫戴西的小女孩,穿着白色蕾丝裙子在悉尼的照相馆安然而端庄的被照下人生的第一张照片。1998年,89岁的她看到这张照片,说,“这是我女儿吧?我真的不能相信这是我的周岁照片。”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风花雪月与风霜雨雪都经过,戴西布满细小皱纹的手指轻轻抚摸着照片上幼时自己像瓷片一样光滑的额头。命运在这一刻与自己相遇,然后是命运远去,生命亦凋零。有人说,100年以前的女人有什么看头,那我不禁要问,那你现在又有什么看头?或者说一个女人仅仅因为活着就有看头,逝去了就不在了?那是蠢女人才会有的自以为聪明的主意吧。
1918年戴西的父亲郭标应孙中山的邀请,举家迁回到上海,开办上海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这是民族资本在中国的新兴,可谁知那时的中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年代。可是那时的繁华让我们想往,那些如今看不到的繁华,让我想到富裕明亮的生活,也许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土壤,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像我们一样在贫苦中国长大的孩子,总有太多的欲望需要从购买时补偿,比如我们这一代对衣服首饰的恶买,实在是因为从不曾好好获得,而声称自己不再需要任何东西,实在是因为已经获得太多却不自知。
1920年11岁的戴西入读上海中西女塾,这是所面对上海上层阶级女儿的学校,宋庆龄和宋美龄都从这里毕业。戴西入校时,宋美龄宋庆龄已离开此地,开始她们更壮阔的人生去了。中西女塾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它的风格是贵族化的,它对学生的许诺是要让她们一生年轻和愉悦的生活。这所学校从不承想肩负什么主义或高尚人生,它只是希望在此读过书的女子,可以始终有感受幸福与快乐的能力,无论哪天落脚何处际遇如何。这样的观念即使放在今天都是这么令人心动和折服。而受过这样教育的戴西将迎来什么样的生活呢?对未知的生活,是向往的,也是沉着的吧。父亲所在的永安公司蒸蒸日上,在公司的屋顶开了花园,成为南京路上的一大时髦,父亲还同时兼任着孙中山的造币厂厂长。这些轻车快马的安享日子,成了戴西生活的底色,不论何时,都不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不是吃穿用度,那是一份心劲与心境。即使多年后一无所有,被扫地出门,在贫民窟的煤球炉子上,用完全被煤烟熏得通体乌黑的铝锅,仍做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就是纵身粗糙,而仍保持心柔软,今天的我们又有几多可以做到?
1928年19岁的戴西从中学毕业,真的长成一个娇嫩纯洁的女子。她在那么西化的环境下长大,可是没有参加过那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也不曾慷慨激昂地去街头为学运募捐,她只是热衷美国家政课,培养了自己一生做蛋糕的兴趣,而也恰恰是从这时开始,戴西只穿中式衣服了。理由是:没什么,喜欢。她一生都不曾说过什么大道理,却给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的人生壮景。她不要家里的订婚,因为她觉得那从美国圣约翰大学毕业的男子no fun.她放弃了练习多年的钢琴,因为不喜欢。戴西从来没想过什么中国的大事,她向往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她始终就是那样一个肩上放着两朵百合花照相的女孩子。甚至她经历了后面的人生,在年老时,仍把头仰起来,半闭着眼睛,很享受地对你说,“你闻到空气里的桂花香吗?这样甜蜜的香气。”
1934年4月25岁的戴西出嫁,戴西的母亲为女儿在自家花园摆了200多桌酒席,戴西嫁给了一个贫寒的清华大学生。戴西的丈夫吴毓骧,是林则徐的后代,19岁考上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生,就读麻省理工大学,回到中国后先在清华大学任教,可他觉得太清苦,辞职回到上海的家,成为一家外国牛奶厂的行政人员。吴毓骧在美国发现并发掘了自己对于任何娱乐无师自通的本领,并一生痴情未改。戴西与吴毓骧两个人都是不把婚姻看成饮食男女日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婚姻都有着深深的期望,但他们终未成全彼此的幸福吧。戴西嫁的真的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丈夫,但就是担不起丈夫这两个字。1943年儿子中正出生时,戴西难产,在医院里两天生不下孩子来,而女儿静姝正在家里静养肺炎,丈夫还是去俱乐部玩牌到深夜才回家。40年代上海的一个夜晚,戴西由友人陪着到一个年轻风流的寡妇家里,把丈夫找出来带回家去,而这个寡妇是他们家的好友。这件事戴西事后没有说明没有抱怨没有揭露,但在戴西的心里,爱情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一生紧埋心事,在被逼问的情况下,她只淡淡地说:“我喜欢我的丈夫,是因为和他在一起,很有意趣。”戴西就在这样的时光中,渐渐成为一个成年女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已经懂得用一个淡淡的笑容将心事关在心里的年龄。有着入世渐深的表情,一种淡淡的惊痛,一种沉默的自尊,一种坚忍的安静,她并不想倾诉,用一种笑容将话题遮掩过去。这是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将去往的路途?
即使生在大富之家,戴西与友人一起开过锦霓时装社,为中华医学会的杂志拉过广告。上海的太太小姐圈子里都说这个骄傲的郭家四小姐千挑万选,还是嫁错了人,落得自己出去抛头露面。而戴西并不真正十分介意,她不以为工作是丢人的事。丈夫失业,戴西家的经济状况不好了,丈夫挣不到足够的钱交房租,于是她带着全家回娘家住。这应该是1943年的事,旋即1945年丈夫便时来运转,令全家重新过上了富贵安定的生活。而新中国成立后从公私合营开始,戴西的生活充满了剧变,像一粒坚果被狠狠砸开,散发出被寻常生活紧紧包裹而无法散发的芬芳,她的人生也从此开始成为审美的人生,别人看着壮美,但她历经苦难。解放拿去了她的生活方式,“反右”拿去了她的丈夫,“四清”拿去了她正常人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拿去了她的房子和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以及她的家庭,从1966年起,她开始独自生活。一个女人经历了生活,发现其实无人可依靠,那一份柔情与娇嫩,只能自我爱护。因为身边的男子,能给情爱与色悦,却无法将你的心捧在他的心里,温暖你,这样情况下的女子有何路途,有何命运?
1958年丈夫因病死于上海提蓝桥监狱,戴西看着丈夫的遗物说:“活得长短没有关系,只是浪费了你3年的生命啊。”即使丈夫背叛,她仍旧是那个最懂他的人。也许她早已收回了对丈夫的爱,因为自尊和清澈,才不抱怨指责,但她仍最懂他就是那个负不起家庭责任,贪玩成性的人,他的一生,就是无师自通的娱乐,却无法对别人背一毛钱的责任,他就是这样招人喜欢却无法长相依靠的男子。她从未否定自己的丈夫,她也不糊涂,像一般被弃的女人一样自我欺骗,她清醒着,看清丈夫,放下,维护他基本的尊严。她从没有对孩子说过抱歉的话,但她收起中年守寡的惊痛,让她的孩子看不出阴影和痛苦,这是怎样一份无动声色中的尊严与坚守?
戴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将全部心事都吞下,抬头时仍目光明亮,笑意清澈。在被扫地出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她清扫着各种各样领导安排清扫的厕所,被安排在小水果店卖西瓜、桃子、鸡蛋,被批斗,被剥夺走任何一点点权利,但她从不说起,我们也就不知道,那漫长的时日,她靠什么坚持过来,以自己坚持的生存安慰和鼓励了自己的孩子。那时,太多的人死了,自杀,可是戴西说,“不会的。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原来,即使一个人没有所谓的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为大众受苦,也可以保持她应得的尊严。现今那些为情所苦的女子,也许读读戴西的故事,会知道,自己活得有多卑微,真的,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毁掉我们的,从来不是男人,是我们自己的胆怯与自我背叛。
越过十年浩劫的1976年,67岁的戴西与汪孟立结婚。他们曾是多年的老朋友,汪孟立曾默默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戴西,而这个男子与她第一任丈夫完全不同,他是静默的,接近于古板,结婚以后,他们常常去旅行。戴西说起第二任丈夫,说他是一个好人,只是不像第一任丈夫那样,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说,没有那么多的fun。那么多年过去,她经历了在现在人看来不能忍受的屈辱,在她变成一个年老的女人时,对一个男人的评价,仍是这一个单词:fun。她的爱情并不是用来相伴的,她可以不获得爱情,但如果她可以选择,她要找的仍是一个这样的有趣的男子才行。她与第二任丈夫共度4年时光,然后发现丈夫患了癌症,她奔波医院两年,丈夫离世,戴西再次独立生活,直到去世。戴西就这样行进着她的人生,70几年的人生,不易觉察中有着惊变,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的一句话:就是乌云,也有它的金边。真的,如果生活一直有阴云,我们就此投降了吗?
年老的戴西一直在工作,做英文老师,英文翻译,不收儿女的钱。她独自在上海的弄堂与人共用着厨房卫生间生活着,她周围所有的人,其实没人真正知道她内心到底对自己一生有着怎样的评价,就是这样甘苦自知,不怨不诉的女人。在生命最后的黄昏,戴西自己去上了厕所,自己走回到床边,躺下几分钟以后,她开始呼吸困难,说了今生最后一句话:“我怎么感觉这么累啊。”然后很快地离开。她实现了一生独立,不要别人照顾的理想,得以安详、干净、体面的谢世。我想上帝看到她了,听到她了,成全她了。戴西一直到去世,都是一个自理的老太太,她每天去市场为自己买东西,太阳好的时候,她会去散步。她笔直着背,穿着平跟的黑色鹿皮短靴子,慢而风雅地走在树影子里。这样的影像,将始终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个女人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所谓的文学信仰或文学情节,也没有什么动人警世的话语,却在风浪中独自经过,始终保持了纯净、自由、清澈、温暖、自在。如果有上帝,我想他看见戴西了,给了她苦难,给了她最自由温暖的生命。是不是这样,才可以称做真正地活过?
这是多么动人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