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不可思议的是,所碰到的疾病却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多,其中有很多是前所未见的新病。
人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容易生病?一些医生和科学家指出,不少疾病是编造出来的,制药公司与某些医疗机构联手,为牟取利益,人体健康变成了一个大市场。
更要命的是,不仅浪费资源,还把健康人变成病人。
“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
恐病是人的共性,这是极容易被利用的一种人性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下班回家,一打开电视,精疲力竭的你把自己扔进沙发只想好好休息一会儿,但报纸电视上的广告可能告诉你,你这种状况是亚健康,可不能忽视呀,一定要去看医生。
当然,因为你的性生活也快完蛋了,因为广告上说,差不多所有的男人都有前列腺的问题,肾虚更是不会放过一个男人!
相似的场景每天都在许许多多家庭中上演。不过别慌张,每种症状都会有药可治,因为无所不能的制药公司早就研制出了为你解忧的各种药物,各专科医生也在随时为你服务。然而,英国最权威专业期刊《医学科学图书馆》却指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那些不负责的医药企业、保健品公司,还有某些医生,当然还有不负责任的医生媒体不自觉地组成的一个联盟,系统性地创造出多种疾病,不惜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实际上许多无关紧要的小病,是因为人们对自身健康要求过高和忍耐力日益下降而患上的。轻微的病症被说成是大病,甚至有生命危险,以使病人自愿进行毫无效果的治疗。
有计划的“造病运动”
有些医生对于越来越多的疾病是这样解释的:首先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前不为人知的疾病被发现了,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第二,环境的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可知的疾病出现;第三,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过度关心。
当然,也有医生承认,由于医疗的市场化,在利润的诱导下,一些其实是正常生理反应的现象。被无端地放大了。因此,每种病都有医治它的药,而每种药也都有它针对的病。针对自然的生命过程,比如衰老、分娩、不开心或死亡等,几乎都有药厂围着它们转,而患者却甚少得到解脱。谁没有过头疼脑热、情绪不佳、缺少生活热情或体重增加的时候呢?但只需再增加一点其他症状,加上广告的劝说,我们就会患上一种陌生的疾病。这些陌生的疾病是有计划地产生的,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赞助各类学术会议健康讲座。大多数医疗学术会议,其背后必定会有来自药商的资金支持,只要看看与会者手中拿着的东西就知道了,某些看似权威的医疗研究数据,也是与某些公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不能说这些数据或科研成果是假的,但医生和病人必须提高警惕,谨防自己落入医药公司的利润陷阱。
举办所谓的义诊。一些打着让人们提高对某类症状警惕性旗号的义诊活动通常都由制药公司提供赞助支持。他们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推销药品,而不是警告或是如何预防。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当人体出现某科生理异常时,通常并无大碍,就说服人们:“你病了,而且病得相当重,需要进行治疗。”“夸大某些反常的生理现象符合某些人的利益,因为他们的药品也可以随之扩张。”一位医生对记者说。
广告严重误导消费者。最经典的就是有关男人性功能的宣传。几乎所有的这类广告都称,可让男人重建雄风。“所有男人,无论年龄几何、在任何时候、只要吃上一片,都可以立展雄风吗?”一位医药代表说,如果一个公司生产了一个新产品,它肯定会用最好的办法去进行推销。能够增加公众的注意力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公司能增加公众对某种疾病的注意力,无论其是否真的存在,也许就会有人相信他们的确得了这种病,治病的药也自然变得畅销。
“发明疾病”的几种手段
非专业人士很难说得清楚,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却是历历在目:一会儿有厂家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国人民都需补钙、补脑、补精气神;一会儿又有厂家不遗余力地宣传每一个人都要排毒、洗血、清肠胃,不一而足。弄得刚过上好日子、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的老百姓整天疑神疑鬼,生怕得了什么可怕的病。
其实,不少“非治疗疾病”名字中大多带有“症状”这个词,比如腿部颤抖症、抑郁症、过敏性肠胃症、儿童注意力缺乏症、少儿多动症等,他们主要有5种手段:
将正常的生命现象包装成疾病(比如掉头发,女性的绝经期);将个人或社会问题看成疾病(比如情绪不稳定、孤独症、自闭症等);将可能的危险视为疾病(比如胆固醇含量);将偶然现象视为疾病(比如丧失“性趣”);把轻微的小病夸张成重病大病(比如过敏性肠胃病)。像紧张、嗜烟、肥胖、骨质疏松、失眠、过敏、阳痿、皮炎等都可以归入这一名单。
误导的后果严重
药,无疑应该是用来治病的,但是如果吃了药治了此病却得了彼病,甚至得了更要命的病,这药应该怎么给它下定义?有美国专家警告:伟哥可能导致男性永久失明!这个消息对那些不惜花费大价钱而想拥有“性福”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像这样例子很常见,不少医生很担心,在公共医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受了误导的人们会为并无大碍的这一种病掏出大把的钱,却忽视了真正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另一种病。
紧张的学习工作后,眼睛疲劳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注意用眼卫生,一般就不用药,但现在这类药品很常见,而且到处做宣传。而绝大多数的眼药水大多都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对眼睛的伤害更大。
有些是“假想出来的”病症
性功能障碍。有研究称,全球超过四成的40岁以上男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勃起障碍,随之应运而生的提高男性性功能药物被大量投放市场,“伟哥”已被越来越多的男性认为是“必备”药物了。而现在制药厂家正不遗余力地夸大女性性功能障碍问题,劝说更多女性消费者购买他们推荐的新药。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质变薄,绝经期妇女较容易出现。由于骨质疏松会增加骨脆性和易骨折,它已经被描绘为中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健康的洪水猛兽。
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脸部潮红、夜间盗汗以及性冷淡。更年期属于必然的生理过程,现在被视作一种病症,需要治疗。这是人体常见小毛病的影响也被有意突出。他们还常通过媒体宣传胆固醇偏高及骨质疏松必须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治愈,而事实上人体长时间的自身调节或是通过饮食调整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肠易激综合征。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拉稀)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大碍。但有人宣称这是一种严重疾病,必须治疗,还有胃动力不足等。
睡眠问题。中国会有几亿人失眠吗?很多人都不相信,这可能是某些医疗机构编出来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假想出来的病症,但人们可以学会一些基本的常识以免上当受骗。
如何避开“发明疾病”陷阱?
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也要留心与医生多沟通,毕竟一个身体是否有病,还是医生说了算的,但医生必须提高警惕,谨防落入医药公司的利润陷阱。患者在就诊时要观察医生的神态表情,避免医生先“看相”后看病。
要理性对待自己的病情。如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可请教第三方,比如向其他医学机构或学医的朋友咨询,让他们作出客观的评价。
对医生开的处方药要问清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用法,因为有的医生会将普通的药品换一种名称从而提高价格。
人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容易生病?一些医生和科学家指出,不少疾病是编造出来的,制药公司与某些医疗机构联手,为牟取利益,人体健康变成了一个大市场。
更要命的是,不仅浪费资源,还把健康人变成病人。
“疾病”越来越多的社会
恐病是人的共性,这是极容易被利用的一种人性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下班回家,一打开电视,精疲力竭的你把自己扔进沙发只想好好休息一会儿,但报纸电视上的广告可能告诉你,你这种状况是亚健康,可不能忽视呀,一定要去看医生。
当然,因为你的性生活也快完蛋了,因为广告上说,差不多所有的男人都有前列腺的问题,肾虚更是不会放过一个男人!
相似的场景每天都在许许多多家庭中上演。不过别慌张,每种症状都会有药可治,因为无所不能的制药公司早就研制出了为你解忧的各种药物,各专科医生也在随时为你服务。然而,英国最权威专业期刊《医学科学图书馆》却指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那些不负责的医药企业、保健品公司,还有某些医生,当然还有不负责任的医生媒体不自觉地组成的一个联盟,系统性地创造出多种疾病,不惜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甚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实际上许多无关紧要的小病,是因为人们对自身健康要求过高和忍耐力日益下降而患上的。轻微的病症被说成是大病,甚至有生命危险,以使病人自愿进行毫无效果的治疗。
有计划的“造病运动”
有些医生对于越来越多的疾病是这样解释的:首先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前不为人知的疾病被发现了,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第二,环境的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可知的疾病出现;第三,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过度关心。
当然,也有医生承认,由于医疗的市场化,在利润的诱导下,一些其实是正常生理反应的现象。被无端地放大了。因此,每种病都有医治它的药,而每种药也都有它针对的病。针对自然的生命过程,比如衰老、分娩、不开心或死亡等,几乎都有药厂围着它们转,而患者却甚少得到解脱。谁没有过头疼脑热、情绪不佳、缺少生活热情或体重增加的时候呢?但只需再增加一点其他症状,加上广告的劝说,我们就会患上一种陌生的疾病。这些陌生的疾病是有计划地产生的,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赞助各类学术会议健康讲座。大多数医疗学术会议,其背后必定会有来自药商的资金支持,只要看看与会者手中拿着的东西就知道了,某些看似权威的医疗研究数据,也是与某些公司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不能说这些数据或科研成果是假的,但医生和病人必须提高警惕,谨防自己落入医药公司的利润陷阱。
举办所谓的义诊。一些打着让人们提高对某类症状警惕性旗号的义诊活动通常都由制药公司提供赞助支持。他们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推销药品,而不是警告或是如何预防。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当人体出现某科生理异常时,通常并无大碍,就说服人们:“你病了,而且病得相当重,需要进行治疗。”“夸大某些反常的生理现象符合某些人的利益,因为他们的药品也可以随之扩张。”一位医生对记者说。
广告严重误导消费者。最经典的就是有关男人性功能的宣传。几乎所有的这类广告都称,可让男人重建雄风。“所有男人,无论年龄几何、在任何时候、只要吃上一片,都可以立展雄风吗?”一位医药代表说,如果一个公司生产了一个新产品,它肯定会用最好的办法去进行推销。能够增加公众的注意力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公司能增加公众对某种疾病的注意力,无论其是否真的存在,也许就会有人相信他们的确得了这种病,治病的药也自然变得畅销。
“发明疾病”的几种手段
非专业人士很难说得清楚,但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却是历历在目:一会儿有厂家大张旗鼓地宣传全国人民都需补钙、补脑、补精气神;一会儿又有厂家不遗余力地宣传每一个人都要排毒、洗血、清肠胃,不一而足。弄得刚过上好日子、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的老百姓整天疑神疑鬼,生怕得了什么可怕的病。
其实,不少“非治疗疾病”名字中大多带有“症状”这个词,比如腿部颤抖症、抑郁症、过敏性肠胃症、儿童注意力缺乏症、少儿多动症等,他们主要有5种手段:
将正常的生命现象包装成疾病(比如掉头发,女性的绝经期);将个人或社会问题看成疾病(比如情绪不稳定、孤独症、自闭症等);将可能的危险视为疾病(比如胆固醇含量);将偶然现象视为疾病(比如丧失“性趣”);把轻微的小病夸张成重病大病(比如过敏性肠胃病)。像紧张、嗜烟、肥胖、骨质疏松、失眠、过敏、阳痿、皮炎等都可以归入这一名单。
误导的后果严重
药,无疑应该是用来治病的,但是如果吃了药治了此病却得了彼病,甚至得了更要命的病,这药应该怎么给它下定义?有美国专家警告:伟哥可能导致男性永久失明!这个消息对那些不惜花费大价钱而想拥有“性福”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像这样例子很常见,不少医生很担心,在公共医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受了误导的人们会为并无大碍的这一种病掏出大把的钱,却忽视了真正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另一种病。
紧张的学习工作后,眼睛疲劳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注意用眼卫生,一般就不用药,但现在这类药品很常见,而且到处做宣传。而绝大多数的眼药水大多都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对眼睛的伤害更大。
有些是“假想出来的”病症
性功能障碍。有研究称,全球超过四成的40岁以上男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勃起障碍,随之应运而生的提高男性性功能药物被大量投放市场,“伟哥”已被越来越多的男性认为是“必备”药物了。而现在制药厂家正不遗余力地夸大女性性功能障碍问题,劝说更多女性消费者购买他们推荐的新药。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质变薄,绝经期妇女较容易出现。由于骨质疏松会增加骨脆性和易骨折,它已经被描绘为中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健康的洪水猛兽。
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脸部潮红、夜间盗汗以及性冷淡。更年期属于必然的生理过程,现在被视作一种病症,需要治疗。这是人体常见小毛病的影响也被有意突出。他们还常通过媒体宣传胆固醇偏高及骨质疏松必须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治愈,而事实上人体长时间的自身调节或是通过饮食调整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肠易激综合征。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拉稀)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通常不会对健康造成大碍。但有人宣称这是一种严重疾病,必须治疗,还有胃动力不足等。
睡眠问题。中国会有几亿人失眠吗?很多人都不相信,这可能是某些医疗机构编出来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假想出来的病症,但人们可以学会一些基本的常识以免上当受骗。
如何避开“发明疾病”陷阱?
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我们也要留心与医生多沟通,毕竟一个身体是否有病,还是医生说了算的,但医生必须提高警惕,谨防落入医药公司的利润陷阱。患者在就诊时要观察医生的神态表情,避免医生先“看相”后看病。
要理性对待自己的病情。如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可请教第三方,比如向其他医学机构或学医的朋友咨询,让他们作出客观的评价。
对医生开的处方药要问清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用法,因为有的医生会将普通的药品换一种名称从而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