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南京上空俯瞰,奔腾的长江旁是蜿蜒的绿道,长江二桥至三桥间的主城滨江风光带,勾勒出山水城林的生态之美;鱼嘴公园、绿博园、万景园等景点,如同一枚枚绿宝石镶嵌其间。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鱼米之乡江苏,长江流淌出河网密布、孕育着繁华兴盛。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为牵引,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让绿色成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态修复
厂房变绿廊;包袱成财富
“观音阁下月泉轩,沟深水浅白鹭闲。道尽幕燕大美景,风景独好故园田。”漫步在宽阔的江堤,望着旖旎的风光,家住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68岁居民张志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打油诗。
在他眼里,幕燕滨江风貌区具有无穷的魅力:春天,樱花大道缤纷亮丽;夏天,宽阔的长江江堤上,夹竹桃、月季花、小杜梨等景观树繁花似锦;秋天,江边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冬天,雪后银装素裹的美景惹人沉醉……
“以前,江边化工企业星罗棋布,有的厂距离百姓家只有几十米。”张志强回忆,“烧煤的、发电的,烟囱里的烟尘直冒。灰尘飘落下来,散发着异味,树上的叶子都给熏黄了。通往长江的十里长沟被污染,打上来的鱼都有一股柴油味。没人喜欢去江边散步,风一吹都喘不过气,很多人都想法子搬走。”
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干流岸线约190公里,占全省的近1/4。其中,栖霞段拥有南京最长岸线,过去曾是传统矿产与化工企业集聚区。近年来,栖霞区累计关停搬迁6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减少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及长江水源的污染。同时,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场地进行整治、修复,打造绿色生态环境长廊。近3年来,全区累计新增沿江造林2080亩、复绿2060亩、修复湿地210亩,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南京市发改委(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治理,长江栖霞段生产岸线比重不断下降、生态岸线及生活岸线比重逐年提升,生态包袱成為绿色财富;长江河西段,时常出现生态“活指标”江豚,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态发展成果的体验地。
还江于民,也是还绿于民。行走在江苏的长江两岸,既有生态修复,也有空间留白。
每逢周末,常有靖江市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来到长江边的牧城生态园,赏大江美景,游芦苇湿地,在天然氧吧中尽情体味这座滨江城市的生态魅力。
牧城生态园是靖江沿江生态岸线保护中形成的重要景点。2016年,靖江提出“3个1/3”的沿江生态保护理念:1/3绿色发展,以资源优化引领绿色转型;1/3开发性保护,尊重生态系统,绵延沿江景观;1/3永不开发,保持生态原貌,留足自然涵养。近年来,当地婉拒可能带来污染的项目33个,项目资金超过200亿元。
生态富民
以前卖河鲜;如今卖体验
“以前村民养殖螃蟹都住在湖面上,杂草多,垃圾也多。现在搬迁后水质环境变好了,更容易出精品蟹。”站在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东山)东大圩标准池塘边,东山镇新潦村村民宋永康坦言,生态环境好转,他从螃蟹身上赚到的钞票也将更多。
几年前,宋永康在太湖东山附近承包了150亩蟹塘,每年8月,都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老客户来订货。2018年,当地启动生态涵养发展整治,蟹农统一搬至东大圩进行内塘养殖。
环境改善了,收入未减少,客户也没断。宋永康如今管理着6个标准化塘口共216亩蟹塘,他在塘内种植水草、保持活水流动。由于养护得当,螃蟹产量、品质较以往都有提升,“老主顾”早早来预订今年的螃蟹。
为保护太湖,东山镇1900多亩太湖西交咀滩涂整治、1.58万亩太湖围网拆除、1万亩东西大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改造。所涉3000户渔民中,约2000户需转产转业,能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怎么样?
闲不下来的老渔民宋健林在镇上的水产公司当上了产业工人,除草、喂料、运输。“过去搞养殖有赚有赔,如今旱涝保收收入稳定。”他告诉记者,转产后每户获得50万元左右补偿,加上打工收入每年七八万元,生活足够开销。
年轻些的渔民转产后,也享受到生态向好、产业链拉长带来的红利。有的依托山水资源带来的旅游优势开起了饭店、办起了民宿,有的则从事本地特产枇杷和碧螺春茶叶的种植、采摘和销售,收入也很可观。
东山镇农林中心主任李浩宇介绍,在生态高水平保护的同时,产业也得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去年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平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同样吃上“生态饭”的村民马明斌也没想到,曾经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竟然成为游客争相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这个紧靠入江河道邵伯湖的渔业专业村,地理位置偏,一度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不过5000元。近年来通过改善湖泊水质、保护自然湿地、放大生态优势,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河鲜”到“卖体验”的转变。马明斌开起渔家乐,主打水乡特色。游客一边品尝鲜美鱼虾,一边欣赏湿地美景,好不惬意。如今,村里300多户常住居民中,有30多户陆续开办了渔家乐。
生态保护
产业提上去;污染降下来
张家港南丰镇居民马慧娴每次路过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都朝里瞅瞅:土地平整了,厂区新盖了……她的心情也从不舍变成期盼。
以前,这里是东沙化工园,距离长江仅4公里。1993年建成以来,东沙化工园一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2016年开票收入28亿元。但产业层次偏低、环境污染较重也成为发展的掣肘。
2013年9月,张家港启动园区关停转型。“我工作多年的信一化工是头一个响应关停的,后来我转岗去的鼎顺化工是最后一批关停的。”马慧娴经历了东沙化工园转型的全过程。
2017年底,有37家化工企业的东沙化工园整建制关停。关停后,每年减排化学污染物5300多吨,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腾出的土地近3000亩,转型升级为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
首个入园的宝冶永联(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预制水泥构件,可有效降低建筑工地的扬尘和噪音,年产值将达3亿元。
“这将引领建筑行业提档升级,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张家港南丰镇经济(招商)服务中心主任邹江说,以园区转型撬动高质量发展,塑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大环境。新产业还将释放大量工作岗位,马慧娴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望回到“老地方”捧上“新饭碗”。
与张家港隔江相望的,是南通市的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沿江地区。这处“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几年前却“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南通南部五山临江而立,沿江岸线约14公里。但长期以来,临港产业挤压着城市空间,狭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发展,硫磺堆场等也污染了长江岸线、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南通市发改委副主任周雪莹介绍,2017年初,南通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以生态修复保护倒逼产业升级、城市转型。
“政府主导推动下,下游新建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狼山港整体搬迁。”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渠平介绍,全市港口进行了一体化整合,老港口集团从主城区一个作业区,发展成拥有三大江港作业区、四大海港作业区的“南通港集团”,从江港时代迈入海港时代。
以此为带动,南通南部五山及沿江地区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腾出并修复岸线5.5公里。船舶海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生态修复腾退的土地,基本都转为生活生态用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这应该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长江边住了74年的卞如玉大爷说。
(人民日报 汪晓东 姚雪青 崔璨 王伟健)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鱼米之乡江苏,长江流淌出河网密布、孕育着繁华兴盛。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此为牵引,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让绿色成为全面小康的底色。
生态修复
厂房变绿廊;包袱成财富
“观音阁下月泉轩,沟深水浅白鹭闲。道尽幕燕大美景,风景独好故园田。”漫步在宽阔的江堤,望着旖旎的风光,家住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68岁居民张志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打油诗。
在他眼里,幕燕滨江风貌区具有无穷的魅力:春天,樱花大道缤纷亮丽;夏天,宽阔的长江江堤上,夹竹桃、月季花、小杜梨等景观树繁花似锦;秋天,江边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冬天,雪后银装素裹的美景惹人沉醉……
“以前,江边化工企业星罗棋布,有的厂距离百姓家只有几十米。”张志强回忆,“烧煤的、发电的,烟囱里的烟尘直冒。灰尘飘落下来,散发着异味,树上的叶子都给熏黄了。通往长江的十里长沟被污染,打上来的鱼都有一股柴油味。没人喜欢去江边散步,风一吹都喘不过气,很多人都想法子搬走。”
长江南京段全长97公里,干流岸线约190公里,占全省的近1/4。其中,栖霞段拥有南京最长岸线,过去曾是传统矿产与化工企业集聚区。近年来,栖霞区累计关停搬迁60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减少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及长江水源的污染。同时,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场地进行整治、修复,打造绿色生态环境长廊。近3年来,全区累计新增沿江造林2080亩、复绿2060亩、修复湿地210亩,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南京市发改委(市长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治理,长江栖霞段生产岸线比重不断下降、生态岸线及生活岸线比重逐年提升,生态包袱成為绿色财富;长江河西段,时常出现生态“活指标”江豚,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态发展成果的体验地。
还江于民,也是还绿于民。行走在江苏的长江两岸,既有生态修复,也有空间留白。
每逢周末,常有靖江市居民及周边地区游客来到长江边的牧城生态园,赏大江美景,游芦苇湿地,在天然氧吧中尽情体味这座滨江城市的生态魅力。
牧城生态园是靖江沿江生态岸线保护中形成的重要景点。2016年,靖江提出“3个1/3”的沿江生态保护理念:1/3绿色发展,以资源优化引领绿色转型;1/3开发性保护,尊重生态系统,绵延沿江景观;1/3永不开发,保持生态原貌,留足自然涵养。近年来,当地婉拒可能带来污染的项目33个,项目资金超过200亿元。
生态富民
以前卖河鲜;如今卖体验
“以前村民养殖螃蟹都住在湖面上,杂草多,垃圾也多。现在搬迁后水质环境变好了,更容易出精品蟹。”站在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东山)东大圩标准池塘边,东山镇新潦村村民宋永康坦言,生态环境好转,他从螃蟹身上赚到的钞票也将更多。
几年前,宋永康在太湖东山附近承包了150亩蟹塘,每年8月,都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老客户来订货。2018年,当地启动生态涵养发展整治,蟹农统一搬至东大圩进行内塘养殖。
环境改善了,收入未减少,客户也没断。宋永康如今管理着6个标准化塘口共216亩蟹塘,他在塘内种植水草、保持活水流动。由于养护得当,螃蟹产量、品质较以往都有提升,“老主顾”早早来预订今年的螃蟹。
为保护太湖,东山镇1900多亩太湖西交咀滩涂整治、1.58万亩太湖围网拆除、1万亩东西大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改造。所涉3000户渔民中,约2000户需转产转业,能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怎么样?
闲不下来的老渔民宋健林在镇上的水产公司当上了产业工人,除草、喂料、运输。“过去搞养殖有赚有赔,如今旱涝保收收入稳定。”他告诉记者,转产后每户获得50万元左右补偿,加上打工收入每年七八万元,生活足够开销。
年轻些的渔民转产后,也享受到生态向好、产业链拉长带来的红利。有的依托山水资源带来的旅游优势开起了饭店、办起了民宿,有的则从事本地特产枇杷和碧螺春茶叶的种植、采摘和销售,收入也很可观。
东山镇农林中心主任李浩宇介绍,在生态高水平保护的同时,产业也得到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去年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平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同样吃上“生态饭”的村民马明斌也没想到,曾经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竟然成为游客争相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这个紧靠入江河道邵伯湖的渔业专业村,地理位置偏,一度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不过5000元。近年来通过改善湖泊水质、保护自然湿地、放大生态优势,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河鲜”到“卖体验”的转变。马明斌开起渔家乐,主打水乡特色。游客一边品尝鲜美鱼虾,一边欣赏湿地美景,好不惬意。如今,村里300多户常住居民中,有30多户陆续开办了渔家乐。
生态保护
产业提上去;污染降下来
张家港南丰镇居民马慧娴每次路过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都朝里瞅瞅:土地平整了,厂区新盖了……她的心情也从不舍变成期盼。
以前,这里是东沙化工园,距离长江仅4公里。1993年建成以来,东沙化工园一直是当地的纳税大户,2016年开票收入28亿元。但产业层次偏低、环境污染较重也成为发展的掣肘。
2013年9月,张家港启动园区关停转型。“我工作多年的信一化工是头一个响应关停的,后来我转岗去的鼎顺化工是最后一批关停的。”马慧娴经历了东沙化工园转型的全过程。
2017年底,有37家化工企业的东沙化工园整建制关停。关停后,每年减排化学污染物5300多吨,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腾出的土地近3000亩,转型升级为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
首个入园的宝冶永联(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预制水泥构件,可有效降低建筑工地的扬尘和噪音,年产值将达3亿元。
“这将引领建筑行业提档升级,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张家港南丰镇经济(招商)服务中心主任邹江说,以园区转型撬动高质量发展,塑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大环境。新产业还将释放大量工作岗位,马慧娴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望回到“老地方”捧上“新饭碗”。
与张家港隔江相望的,是南通市的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沿江地区。这处“面向长江、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几年前却“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
南通南部五山临江而立,沿江岸线约14公里。但长期以来,临港产业挤压着城市空间,狭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发展,硫磺堆场等也污染了长江岸线、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南通市发改委副主任周雪莹介绍,2017年初,南通统筹推进“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以生态修复保护倒逼产业升级、城市转型。
“政府主导推动下,下游新建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狼山港整体搬迁。”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渠平介绍,全市港口进行了一体化整合,老港口集团从主城区一个作业区,发展成拥有三大江港作业区、四大海港作业区的“南通港集团”,从江港时代迈入海港时代。
以此为带动,南通南部五山及沿江地区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腾出并修复岸线5.5公里。船舶海工、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生态修复腾退的土地,基本都转为生活生态用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经济发展了,环境变美了,这应该就是理想的小康生活!”长江边住了74年的卞如玉大爷说。
(人民日报 汪晓东 姚雪青 崔璨 王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