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增设研究性学习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进行了修订,在新大纲里,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鼓励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个体在本体意义上得到自由的舒展。因此,注重研究性学习,就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阅读。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首先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就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直接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潜力,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协作负责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主体性原则应是首要原则。
二、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探索的冲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有兴趣,选择的研究专题应能激起大家的研究兴趣。用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欲。以趣味为载体,阅读可以使学生求知兴趣不断提高,改变对研究性学习的单调、枯燥、乏味的印象,让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体验,在兴趣中前进。例如:阅读《哈利波特》一书,对于初中生可以让他们完全在兴趣中读书,通过各种方式,如分角色扮演、对话来体验其中的情景,让他们快快乐乐地阅读,认认真真地体会,偶有所“得”,便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三、问题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一条红线。语文学科的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的思维交锋之际。问题意识诞生于学个体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只有找寻问题,发现问题,最后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为主动研究者。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挑战、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以说,这一原则发挥着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的作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
四、适合性原则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分三个层次: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前两者属一般知识、技能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则属解决问题的学习。一个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研究”者往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状况,开展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就很重要,不适合的阅读书籍和指导,不仅会“拔苗助长”,还会扼杀最初的激情。最适合的应是最好的。
五、指导性原则
大纲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就表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给予指导,而不是“包办”,包括初读时选题的指导、指定书目时泛读的指导、研读中同学讨论指导,以及后来再验证时的指导。指导应自始至终贯穿全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恰到好处的指导,可以把学生带进美好的学习境界。
六、激励评价原则
评价是一种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作用。激励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在初读、泛读、研读、再读中均要体现。通过不断地激励,提高大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使研究性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倡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阅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无疑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教育部在2002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增设研究性学习课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也进行了修订,在新大纲里,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鼓励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个体在本体意义上得到自由的舒展。因此,注重研究性学习,就要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阅读。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首先是个体主体性的发挥。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就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直接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也认为,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潜力,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协作负责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主体性原则应是首要原则。
二、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探索的冲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有兴趣,选择的研究专题应能激起大家的研究兴趣。用兴趣激发求知欲、创造欲。以趣味为载体,阅读可以使学生求知兴趣不断提高,改变对研究性学习的单调、枯燥、乏味的印象,让学生在游戏、娱乐中体验,在兴趣中前进。例如:阅读《哈利波特》一书,对于初中生可以让他们完全在兴趣中读书,通过各种方式,如分角色扮演、对话来体验其中的情景,让他们快快乐乐地阅读,认认真真地体会,偶有所“得”,便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三、问题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一条红线。语文学科的阅读文本是信息丰富的问题源。阅读过程是问题意识诞生的载体。问题意识的产生,来自学生个体在阅读过程的思维交锋之际。问题意识诞生于学个体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只有找寻问题,发现问题,最后去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变为主动研究者。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解决问题的挑战、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以说,这一原则发挥着激发、导向、调控、强化的作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原动力。
四、适合性原则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分三个层次: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前两者属一般知识、技能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则属解决问题的学习。一个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研究”者往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状况,开展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就很重要,不适合的阅读书籍和指导,不仅会“拔苗助长”,还会扼杀最初的激情。最适合的应是最好的。
五、指导性原则
大纲中明确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就表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给予指导,而不是“包办”,包括初读时选题的指导、指定书目时泛读的指导、研读中同学讨论指导,以及后来再验证时的指导。指导应自始至终贯穿全过程。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是师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恰到好处的指导,可以把学生带进美好的学习境界。
六、激励评价原则
评价是一种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激励导向作用。激励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在初读、泛读、研读、再读中均要体现。通过不断地激励,提高大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使研究性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倡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阅读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无疑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