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辽宁省1991年~2005年共15年的统计数据,从产出、就业两个层面,重新估算了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得出结论:工业仍是辽宁省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渐增强,同时在劳动力吸收方面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 产业 贡献率 就业 辽宁省
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石,始终是政府、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能否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和产业贡献率己成为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来,产业的贡献率定义为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如服务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服务业贡献率 =服务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这种算法只注重产出,而要讨论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测算产业的贡献率时,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情况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试图从产出和劳动力吸收两个层面,分析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重新估算辽宁近几年来三大产业的贡献率。
一、产出面的分析与测算
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首先看各产业的年增长率。本文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1991年~1995年, 1996年~2000年,2001年~2005年)来观察。农业从第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5.2%上升为第二时期的6.1% ,再升到7.6%;工业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1%下降为9%,2001年后又上升到12.5%;服务业由11.4%先跌到8.8%,再上升到10.7%。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1991 年农业占15.1%,2000年时己降为10.8%,2003年降至最低点10.3%,2004、2005年又升至11%。同期工业生产值所占的比率则分别为49.2%、50.2%和49.4%(2005年);服务业的比重在1991年时为35.7%,2000年是39%,到2005年时增至39.6%。从产值增加率和产值所占比率两种指标来看,迄今为止,农业相对没落,工业是辽宁省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居关键地位,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服务业则增长缓慢、平稳。
进一步探究三大产业在15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纵观15年,工业的平均贡献率最高,为46.8%, 服务业居次,是42.7%;农业的贡献率只有10.5%。若以前述的三个阶段来看,农业的贡献逐步下降,由1991年~1995年的18.7%下降到2001年~2005年的6.9%,下降之份额达到11个百分点;工业对辽宁省增长的贡献率仍占居主导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优势略有削弱,即从55.6%(1992年)回落到39.5%(1995年),2001年降至26.4%,后又升至2005年的66.7%,可以说,工业依旧是推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此同时,服务业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1年~1995年的37.1%上升到1996年~2000年的44%,再攀升到2001年~2005年的45.9%,值得说明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服务业第一次以大幅度贡献份额的扩张优势超过了工业贡献份额的扩张程度。可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就业面的分析与测算
数据显示,农业的绝对就业人数从1991年(666.3万人)开始,就呈现负增长,从三个不同时期(1991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1年~2005年)来看,工业总的就业人数自1995年(787.5万人)起一直在不断减少,但农业从业人数在前两个时期总体上是不断减少,自2000年起农业从业人数(685.4万人)转为增长;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则较为平稳,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但也略有起伏。由于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有上述的变动,其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出现了如下的情况:农业的就业比例从1991年的34.4%降到2005年的34.1%,工业就业比例则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7%下降为28.1%,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1991年时仅为24.9%,到2005年时增至37.8%。
同样,再来看三大产业的就业吸收能力,农业从1992年之后,不再对劳动力的吸收有贡献,反而人数减少,但1995年~1997年农业也对劳动力吸收有贡献,其中1996年农业的劳动吸收贡献率达300%,但1998年后农业的劳动吸收率为负;工业的劳动吸收率一直不高,但从三个时间段上看,1991年~1995年的-376.5%到1996年~2000年的-108.4%,再到2001年~2005年的42.7%,工业的劳动吸收贡献率不断升高,可能是辽宁省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缘故;服务业对于劳动力吸收的贡献率一直很高,但从三个时间段分析,反而是下降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第一是传统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在统计上存在一些出入;第二是现代服务业成长起来,对劳动力吸纳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彼此消长。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劳动力吸收两个层面看,工业仍是辽宁省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渐增强,已接近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水平;同时服务业在劳动力吸收方面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34-39
[3]韩明:GDP与三次产业贡献的统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
[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1991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 产业 贡献率 就业 辽宁省
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基石,始终是政府、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社会资源能否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上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和产业贡献率己成为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来,产业的贡献率定义为产业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如服务业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服务业贡献率 =服务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分子、分母均用可比价格的增量计算),这种算法只注重产出,而要讨论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测算产业的贡献率时,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情况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试图从产出和劳动力吸收两个层面,分析辽宁三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重新估算辽宁近几年来三大产业的贡献率。
一、产出面的分析与测算
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首先看各产业的年增长率。本文将辽宁省产业结构演变分为三个时期(1991年~1995年, 1996年~2000年,2001年~2005年)来观察。农业从第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5.2%上升为第二时期的6.1% ,再升到7.6%;工业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1%下降为9%,2001年后又上升到12.5%;服务业由11.4%先跌到8.8%,再上升到10.7%。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1991 年农业占15.1%,2000年时己降为10.8%,2003年降至最低点10.3%,2004、2005年又升至11%。同期工业生产值所占的比率则分别为49.2%、50.2%和49.4%(2005年);服务业的比重在1991年时为35.7%,2000年是39%,到2005年时增至39.6%。从产值增加率和产值所占比率两种指标来看,迄今为止,农业相对没落,工业是辽宁省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居关键地位,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角色,服务业则增长缓慢、平稳。
进一步探究三大产业在15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纵观15年,工业的平均贡献率最高,为46.8%, 服务业居次,是42.7%;农业的贡献率只有10.5%。若以前述的三个阶段来看,农业的贡献逐步下降,由1991年~1995年的18.7%下降到2001年~2005年的6.9%,下降之份额达到11个百分点;工业对辽宁省增长的贡献率仍占居主导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优势略有削弱,即从55.6%(1992年)回落到39.5%(1995年),2001年降至26.4%,后又升至2005年的66.7%,可以说,工业依旧是推动辽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此同时,服务业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1年~1995年的37.1%上升到1996年~2000年的44%,再攀升到2001年~2005年的45.9%,值得说明的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服务业第一次以大幅度贡献份额的扩张优势超过了工业贡献份额的扩张程度。可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就业面的分析与测算
数据显示,农业的绝对就业人数从1991年(666.3万人)开始,就呈现负增长,从三个不同时期(1991年~1995年、1996年~2000年、2001年~2005年)来看,工业总的就业人数自1995年(787.5万人)起一直在不断减少,但农业从业人数在前两个时期总体上是不断减少,自2000年起农业从业人数(685.4万人)转为增长;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则较为平稳,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但也略有起伏。由于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有上述的变动,其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出现了如下的情况:农业的就业比例从1991年的34.4%降到2005年的34.1%,工业就业比例则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7%下降为28.1%,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在1991年时仅为24.9%,到2005年时增至37.8%。
同样,再来看三大产业的就业吸收能力,农业从1992年之后,不再对劳动力的吸收有贡献,反而人数减少,但1995年~1997年农业也对劳动力吸收有贡献,其中1996年农业的劳动吸收贡献率达300%,但1998年后农业的劳动吸收率为负;工业的劳动吸收率一直不高,但从三个时间段上看,1991年~1995年的-376.5%到1996年~2000年的-108.4%,再到2001年~2005年的42.7%,工业的劳动吸收贡献率不断升高,可能是辽宁省对国有企业的改制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缘故;服务业对于劳动力吸收的贡献率一直很高,但从三个时间段分析,反而是下降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第一是传统服务业吸收的劳动力在统计上存在一些出入;第二是现代服务业成长起来,对劳动力吸纳较少。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彼此消长。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劳动力吸收两个层面看,工业仍是辽宁省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渐增强,已接近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水平;同时服务业在劳动力吸收方面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江帆曾国军: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3):34-39
[3]韩明:GDP与三次产业贡献的统计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4)
[4]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1991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