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更加怀念那些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荒芒草地的、曾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和同志们”
日前,101岁的开国将军、原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之一)副院长贾若瑜从医院出院,便接受采访。虽然交谈有点吃力,但将军依然努力重温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
1915年6月19日,贾若瑜出生在四川合江的一个杏林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母亲虽在他幼年不幸早逝,但儿时贾若瑜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时,四川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剿共”战争,封建势力残酷的剥削,加上列强的侵略等等,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贾若瑜目睹现状,对现实社会极为愤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共党员回到合江开展党的工作。贾若瑜在舅父段雪笙、表兄梁业广、表亲金云程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党的启蒙教育。
1935年8月,賈若瑜把国民党军队一个完整的机枪连带到了红二、六军团,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分校任军事教员。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红六军团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贾若瑜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历任山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教纂处处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副部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顾问,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万里长征不畏险
在长征过程中,贾若瑜经历了不少事情,个中艰险难以为外人道。而红六军通过藏区的片段经历,他至今念念不忘。
当时,贾若瑜在红十六师任参谋,负责军务和军训工作。1936年4月25日至4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云南的石鼓至巨甸段渡过金沙江后,进入中甸(今香格里拉)辖区的格罗湾、竹吾地区修整。军团政治部特别强调藏族同胞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主要传播于我国藏、蒙地区。“喇嘛”是“上师”的意思,是藏、蒙同胞对僧侣的尊称。同时,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一切在部队进入藏区时,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
4月底的云南,金沙江畔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一派令人陶醉的春天气息。可要准备翻越海拔5300多米高的哈巴雪山,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红军指战员们必须准备翻越雪山的服装,还要带点辣椒、白酒等。由于行军时间紧迫,红军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裳,赤脚穿草鞋去爬雪山,向藏区挺进了。
1936年5月1日,贾若瑜所在的红六军团随着红二军团之后开始翻越哈巴雪山。早晨5点多钟,他们从山麓向山顶前进,当时山下还是温暖的天气,穿单衣走急了还会出汗,到了两千米以上的山腰时,就感到凉爽了,好像是在春秋季节似的,天高气爽倒也比较舒适。继续往上攀登到了三千米以上的雪线时,一切舒适的感觉全部消失了,就像进入了天寒地冻的冬季似的,冷风呼啸,瑟瑟逼人,加上高山缺氧,这时有的同志开始头晕心慌、四肢无力、步履艰难,以致出现呕吐了。有些身体虚弱、带病行军的同志实在支撑不住了,他们就长眠在这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
“在雪山上行军,走累了不能停歇,更不能坐下,只要坐下休息就可能会随之倒毙,永远站不起来。因此不论多么累,多么艰难,都要不停地迈开脚步向前走去,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前进!特别是背着行军锅爬雪山的同志,一旦遇到狂风发作,就连人带锅一起被刮走,活活埋葬在茫茫雪海之中……”贾若瑜记得,到中甸县城后,我军总部立即张贴一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布告》,布告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某利益”的军队,让当地藏胞知道红军路过的目的。
当地有座喇嘛庙名叫“归化寺”。在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贾若瑜开展宣传,做好争取藏胞和喇嘛僧侣的工作。由于全体官兵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影响当地群众取得好感,使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归化寺保管财务和跳神用品的喇嘛夏拿古瓦等人解除了顾虑,主动来到红军驻地,会见贺龙同志。贺龙总指挥就请他们带信函转交归化寺的八大长老,说明红军对藏胞和寺庙的政策,并派哨兵站岗保护该寺。
红二军团4月30日到达中甸城。5月2日,贺龙同志等四十余人应邀前往归化寺做客,受到了该寺全体僧侣的欢迎。掌教的“八大长老”和数十名喇嘛将贺龙一行迎入“直仓”(神殿),这是喇嘛教最神圣的地方,并举行了隆重的“跳神”仪式。同时,贺龙同志也给他们赠送了“兴盛番族”的红色横幅,表达对藏族诚挚的祝愿。
在中甸短短的几天里,部队和藏胞之间由陌生到熟悉。每天清晨大家照面时,藏胞们总是面带笑容的说:“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不少人还伸出大拇指说:“牙磨!牙磨!”(意思是很好,很好)。当他们看见部队煮青稞当干饭吃(因高原开水的沸点是低于100℃,青稞皮厚煮不烂,吃了不消化),就告诉说要将青稞加工成炒面,再用酥油搅拌,然后把它捏成小条,用酥油茶或菜汤一起食用。
在融洽的关系、和睦的气氛中,红二、六军团的将士和当地的藏胞结下深厚的友谊,分别时还依依不舍。
贾若瑜高兴地说道:“由于我红二、六军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沿途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才得到藏胞的热情欢迎与支持。他们给部队献哈达、表敬意,出售粮食(豌豆等)、酥油、糌粑和牛羊,甚至还主动地当向导,作‘通事’,以至用牦牛、马匹帮助驮送掉队人员。”6月3日,我红六军团在理化以南的甲洼同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会合。贾若瑜说,这一次路经藏区行军的顺利,取决于部队自身的模范行动和藏族同胞的热情支持。
辘辘饥肠步履艰
“茫茫草地无人烟,飞鸟悲鸣雨雪寒。廿日断炊形势重,轻装也觉步行难。”
“饥饿风寒举步艰,草原跋涉苦相煎。丹心映日红旗展,笑越险关又向前。”
采访中,贾若瑜取出《贾若瑜征程纪实》上下册,一字一句轻吟收录书中的诗句。这两首诗写于1996年4月,回忆长征过草地,至今又是20年光阴流逝,而记忆依旧清晰如昨,伴着贾若瑜饱含深情的诵读一一浮现: 1936年5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云南中甸兵分两路向甘孜进发,去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贾若瑜随红六军团行军,是年6月3日,我红六军团在理塘南的甲洼同红三十二军会师。他在书中回忆,“我红六军团在甲洼休息几天后,作为前军继续北上向理塘进发。离开甲洼,刚刚走了约十多公里的地方,突然遭遇由西而来的百多名骑兵的袭击。我前卫部队迅速利用地形组织防御战斗。当这股骑兵距我300—400米时,我们用迫击炮、机关枪进行猛烈的还击。如此密集火力还击,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除了击毙和击伤者外,其余的人纷纷向西逃窜。连驻理塘的国民党军也弃城逃跑了”。
6月17日,贾若瑜的部队到达康区瞻化縣,同红四军会合。6月22日,他们达到甘孜同红军总部会合。到达甘孜后,贾若瑜被调到红六军团司令部任参谋。
6月下旬的一天,刘伯承总参谋长来军团看望干部,并召开营职以上干部大会。刘伯承在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红军北上抗日与中央会合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红军团结的重要意义。其中还指出我军北上途中经过草地时,可能会遭到反动农奴主骑兵的袭击,由于我军长期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交往的敌手不曾使用骑兵作战,我们也缺乏打骑兵的作战经验。而在康区草原,反动农奴主的武装部队都是骑兵作战的。为进行自卫,我们红军部队必须学习打骑兵的战术,并介绍了打骑兵的战术要点。刘总参谋长的讲话为大家继续北上的艰苦行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川西草原的海拔平均在三千米以上,气温,夏秋季为11至17摄氏度。7月8日,部队到达日庆县。原先是满腔兴奋,一到日庆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片荒野,不见人影,只见棚屋四壁空空荡荡。所谓日庆县,原来是一个季节性的集市,是四川、云南、西康等地商人把日用百货、绸缎布匹、首饰和一些生产工具等运到这里,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换皮毛、药材和其土特产的季节性市场,季节一过,人去棚空。
为了节约用粮,在草地第一次决定取消炊事员统一做饭的制度,改成三四人一组,用各自的洗脸盆烧饭。贾若瑜同书记(团部文书)周贤、勤务员三人一个小组,自己烧饭吃。烧饭时是用牛粪作燃料。至于煮牛肉,由于受高原气压的影响,水到80℃就开锅了,因此必须多煮些时间,肉才能熟。
在贾若瑜的日记中,可以读到当时红军行军的艰辛与壮美:“7月14日,部队从西倾寺出发,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只是遍地不见牛和羊。在这广袤无垠杳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每天行军赶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七八十里,甚至于百余里地。在紧张的行军中,没有心情观赏草原景色,也顾不上荆棘刺脚。有时还要翻越山坡。困难的是高原荒野风餐露宿,寒气袭人,加上腹饥衣单,真有些饥寒交迫的窘态。至于宿营是‘相机’而宿,即住地地势要高,周边有水。”宿营时三人一组,由身体好中差组成。身体好的负责挖坑,身体次之的同志负责寻找柴草,身体差的就看管枪支行装囊。睡觉时三人一起蜷缩在小坑里过夜。“有时第二天醒来,体弱者耐不住长期饥饿和夜寒而悄然逝去,他就永远长眠在这个坑洞里了。我们掩埋好自己的同志,卸下子弹,拆毁枪支,含着泪花,又重新上路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
“经过十天长途行军,我们于7月24日到达阿坝河西岸。这时接总部命令,要我们停止过河。我们就在原地待命两天。”7月26日,部队渡过了阿坝河,到达中阿坝,在这里又停留了三天。陈伯钧军长到团里了解部队行军情况,深知饥饿行军给部队带来巨大的困难。
8月1日,部队到达剑步堂时,突然遭遇反动农奴主的骑兵袭击,贾若瑜和战友们被迫反击,密集的火力,使其望风而逃,在追击中缴获了一些牦牛、羊和糌粑、豌豆、青稞等食物。部队把缴获的食物,上报军司令部后,由军部统一分配,使全军所有的同志,在草地过了一个“八一节”,可算是个不寻常的“八一节”。
出旱草地后,8月4日,部队又要通过水草地了。水草地比旱草地更难走。水草地是松潘地区多年淤积沉淀的泥潭,泥潭上覆盖着多年丛生的杂草,人在水草地上走,就像在波浪上行走一样,有起有伏,晃晃荡荡,走不快。一旦把表面的草踩穿了,人马就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所以过水草地时是分路行军,以免踩穿草甸。行路难可想而知。
8月9日,部队终于走出水草地到达包座。贾若瑜当即写出一首打油诗:“茫茫大草地,千里无人烟;廿日军粮断,饥寒苦逼煎;搀扶难举步,革命志弥坚;背上披星月,红旗映九天。”
抚今追昔,80年前的生死考验依然历历在目。作为参加红军长征的幸存者,至今讲起那段令人敬仰的历史,贾若瑜满怀深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更加怀念那些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荒芒草地的、曾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和同志们。”
责任编辑 华南
日前,101岁的开国将军、原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之一)副院长贾若瑜从医院出院,便接受采访。虽然交谈有点吃力,但将军依然努力重温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
1915年6月19日,贾若瑜出生在四川合江的一个杏林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母亲虽在他幼年不幸早逝,但儿时贾若瑜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时,四川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剿共”战争,封建势力残酷的剥削,加上列强的侵略等等,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贾若瑜目睹现状,对现实社会极为愤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一批中共党员回到合江开展党的工作。贾若瑜在舅父段雪笙、表兄梁业广、表亲金云程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党的启蒙教育。
1935年8月,賈若瑜把国民党军队一个完整的机枪连带到了红二、六军团,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分校任军事教员。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红六军团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贾若瑜曾作为首任馆长筹建军事博物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历任山东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作战教纂处处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副部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政大学副教育长,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顾问,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万里长征不畏险
在长征过程中,贾若瑜经历了不少事情,个中艰险难以为外人道。而红六军通过藏区的片段经历,他至今念念不忘。
当时,贾若瑜在红十六师任参谋,负责军务和军训工作。1936年4月25日至4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云南的石鼓至巨甸段渡过金沙江后,进入中甸(今香格里拉)辖区的格罗湾、竹吾地区修整。军团政治部特别强调藏族同胞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喇嘛教。喇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主要传播于我国藏、蒙地区。“喇嘛”是“上师”的意思,是藏、蒙同胞对僧侣的尊称。同时,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一切在部队进入藏区时,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
4月底的云南,金沙江畔春光明媚,风和日暖,一派令人陶醉的春天气息。可要准备翻越海拔5300多米高的哈巴雪山,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红军指战员们必须准备翻越雪山的服装,还要带点辣椒、白酒等。由于行军时间紧迫,红军依旧穿着单薄的衣裳,赤脚穿草鞋去爬雪山,向藏区挺进了。
1936年5月1日,贾若瑜所在的红六军团随着红二军团之后开始翻越哈巴雪山。早晨5点多钟,他们从山麓向山顶前进,当时山下还是温暖的天气,穿单衣走急了还会出汗,到了两千米以上的山腰时,就感到凉爽了,好像是在春秋季节似的,天高气爽倒也比较舒适。继续往上攀登到了三千米以上的雪线时,一切舒适的感觉全部消失了,就像进入了天寒地冻的冬季似的,冷风呼啸,瑟瑟逼人,加上高山缺氧,这时有的同志开始头晕心慌、四肢无力、步履艰难,以致出现呕吐了。有些身体虚弱、带病行军的同志实在支撑不住了,他们就长眠在这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
“在雪山上行军,走累了不能停歇,更不能坐下,只要坐下休息就可能会随之倒毙,永远站不起来。因此不论多么累,多么艰难,都要不停地迈开脚步向前走去,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前进!特别是背着行军锅爬雪山的同志,一旦遇到狂风发作,就连人带锅一起被刮走,活活埋葬在茫茫雪海之中……”贾若瑜记得,到中甸县城后,我军总部立即张贴一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滇康分会布告》,布告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某利益”的军队,让当地藏胞知道红军路过的目的。
当地有座喇嘛庙名叫“归化寺”。在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贾若瑜开展宣传,做好争取藏胞和喇嘛僧侣的工作。由于全体官兵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影响当地群众取得好感,使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归化寺保管财务和跳神用品的喇嘛夏拿古瓦等人解除了顾虑,主动来到红军驻地,会见贺龙同志。贺龙总指挥就请他们带信函转交归化寺的八大长老,说明红军对藏胞和寺庙的政策,并派哨兵站岗保护该寺。
红二军团4月30日到达中甸城。5月2日,贺龙同志等四十余人应邀前往归化寺做客,受到了该寺全体僧侣的欢迎。掌教的“八大长老”和数十名喇嘛将贺龙一行迎入“直仓”(神殿),这是喇嘛教最神圣的地方,并举行了隆重的“跳神”仪式。同时,贺龙同志也给他们赠送了“兴盛番族”的红色横幅,表达对藏族诚挚的祝愿。
在中甸短短的几天里,部队和藏胞之间由陌生到熟悉。每天清晨大家照面时,藏胞们总是面带笑容的说:“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不少人还伸出大拇指说:“牙磨!牙磨!”(意思是很好,很好)。当他们看见部队煮青稞当干饭吃(因高原开水的沸点是低于100℃,青稞皮厚煮不烂,吃了不消化),就告诉说要将青稞加工成炒面,再用酥油搅拌,然后把它捏成小条,用酥油茶或菜汤一起食用。
在融洽的关系、和睦的气氛中,红二、六军团的将士和当地的藏胞结下深厚的友谊,分别时还依依不舍。
贾若瑜高兴地说道:“由于我红二、六军团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沿途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才得到藏胞的热情欢迎与支持。他们给部队献哈达、表敬意,出售粮食(豌豆等)、酥油、糌粑和牛羊,甚至还主动地当向导,作‘通事’,以至用牦牛、马匹帮助驮送掉队人员。”6月3日,我红六军团在理化以南的甲洼同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会合。贾若瑜说,这一次路经藏区行军的顺利,取决于部队自身的模范行动和藏族同胞的热情支持。
辘辘饥肠步履艰
“茫茫草地无人烟,飞鸟悲鸣雨雪寒。廿日断炊形势重,轻装也觉步行难。”
“饥饿风寒举步艰,草原跋涉苦相煎。丹心映日红旗展,笑越险关又向前。”
采访中,贾若瑜取出《贾若瑜征程纪实》上下册,一字一句轻吟收录书中的诗句。这两首诗写于1996年4月,回忆长征过草地,至今又是20年光阴流逝,而记忆依旧清晰如昨,伴着贾若瑜饱含深情的诵读一一浮现: 1936年5月5日,红二、六军团在云南中甸兵分两路向甘孜进发,去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贾若瑜随红六军团行军,是年6月3日,我红六军团在理塘南的甲洼同红三十二军会师。他在书中回忆,“我红六军团在甲洼休息几天后,作为前军继续北上向理塘进发。离开甲洼,刚刚走了约十多公里的地方,突然遭遇由西而来的百多名骑兵的袭击。我前卫部队迅速利用地形组织防御战斗。当这股骑兵距我300—400米时,我们用迫击炮、机关枪进行猛烈的还击。如此密集火力还击,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除了击毙和击伤者外,其余的人纷纷向西逃窜。连驻理塘的国民党军也弃城逃跑了”。
6月17日,贾若瑜的部队到达康区瞻化縣,同红四军会合。6月22日,他们达到甘孜同红军总部会合。到达甘孜后,贾若瑜被调到红六军团司令部任参谋。
6月下旬的一天,刘伯承总参谋长来军团看望干部,并召开营职以上干部大会。刘伯承在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红军北上抗日与中央会合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红军团结的重要意义。其中还指出我军北上途中经过草地时,可能会遭到反动农奴主骑兵的袭击,由于我军长期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受地形条件的限制,交往的敌手不曾使用骑兵作战,我们也缺乏打骑兵的作战经验。而在康区草原,反动农奴主的武装部队都是骑兵作战的。为进行自卫,我们红军部队必须学习打骑兵的战术,并介绍了打骑兵的战术要点。刘总参谋长的讲话为大家继续北上的艰苦行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川西草原的海拔平均在三千米以上,气温,夏秋季为11至17摄氏度。7月8日,部队到达日庆县。原先是满腔兴奋,一到日庆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片荒野,不见人影,只见棚屋四壁空空荡荡。所谓日庆县,原来是一个季节性的集市,是四川、云南、西康等地商人把日用百货、绸缎布匹、首饰和一些生产工具等运到这里,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换皮毛、药材和其土特产的季节性市场,季节一过,人去棚空。
为了节约用粮,在草地第一次决定取消炊事员统一做饭的制度,改成三四人一组,用各自的洗脸盆烧饭。贾若瑜同书记(团部文书)周贤、勤务员三人一个小组,自己烧饭吃。烧饭时是用牛粪作燃料。至于煮牛肉,由于受高原气压的影响,水到80℃就开锅了,因此必须多煮些时间,肉才能熟。
在贾若瑜的日记中,可以读到当时红军行军的艰辛与壮美:“7月14日,部队从西倾寺出发,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只是遍地不见牛和羊。在这广袤无垠杳无人烟的大草原上,每天行军赶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七八十里,甚至于百余里地。在紧张的行军中,没有心情观赏草原景色,也顾不上荆棘刺脚。有时还要翻越山坡。困难的是高原荒野风餐露宿,寒气袭人,加上腹饥衣单,真有些饥寒交迫的窘态。至于宿营是‘相机’而宿,即住地地势要高,周边有水。”宿营时三人一组,由身体好中差组成。身体好的负责挖坑,身体次之的同志负责寻找柴草,身体差的就看管枪支行装囊。睡觉时三人一起蜷缩在小坑里过夜。“有时第二天醒来,体弱者耐不住长期饥饿和夜寒而悄然逝去,他就永远长眠在这个坑洞里了。我们掩埋好自己的同志,卸下子弹,拆毁枪支,含着泪花,又重新上路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
“经过十天长途行军,我们于7月24日到达阿坝河西岸。这时接总部命令,要我们停止过河。我们就在原地待命两天。”7月26日,部队渡过了阿坝河,到达中阿坝,在这里又停留了三天。陈伯钧军长到团里了解部队行军情况,深知饥饿行军给部队带来巨大的困难。
8月1日,部队到达剑步堂时,突然遭遇反动农奴主的骑兵袭击,贾若瑜和战友们被迫反击,密集的火力,使其望风而逃,在追击中缴获了一些牦牛、羊和糌粑、豌豆、青稞等食物。部队把缴获的食物,上报军司令部后,由军部统一分配,使全军所有的同志,在草地过了一个“八一节”,可算是个不寻常的“八一节”。
出旱草地后,8月4日,部队又要通过水草地了。水草地比旱草地更难走。水草地是松潘地区多年淤积沉淀的泥潭,泥潭上覆盖着多年丛生的杂草,人在水草地上走,就像在波浪上行走一样,有起有伏,晃晃荡荡,走不快。一旦把表面的草踩穿了,人马就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所以过水草地时是分路行军,以免踩穿草甸。行路难可想而知。
8月9日,部队终于走出水草地到达包座。贾若瑜当即写出一首打油诗:“茫茫大草地,千里无人烟;廿日军粮断,饥寒苦逼煎;搀扶难举步,革命志弥坚;背上披星月,红旗映九天。”
抚今追昔,80年前的生死考验依然历历在目。作为参加红军长征的幸存者,至今讲起那段令人敬仰的历史,贾若瑜满怀深情:“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更加怀念那些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在荒芒草地的、曾与我并肩战斗的战友和同志们。”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