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当今,要想把握好新时代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方向,就必须深刻认识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总结经验,认真深刻反思,才能使我国民族器乐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民族器乐;历史与现状;未来发展
民族器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人民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本文纵观古今,试图以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探寻我国民族器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而论述我国民族器乐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器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贾湖古笛的发现,说明早在8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音乐。到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器乐获得了较大发展。乐器已有约70种,形成了系统的乐器分类法——“八音”,这一时期一些乐器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西汉全盛时期中,西域交通路线的开辟,促使大量新乐器的出现,如羌笛、笳、角、箜篌、琵琶等, 这些乐器的出现都为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器乐也产生了多种形式。在汉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隋唐时期,器乐高度发展,尤以琵琶音乐最为突出。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吹打乐开始有了发展,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遍布全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民乐这种与传统民乐相对应的音乐形式出现了,它把民族乐器,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現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新民乐代表是“女子十二乐坊”,她们是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音乐的乐团,其表演丰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然而,反对的声音也接踵而至,一些人认为过分追求音乐的混响效果、视觉上的冲击,而忽视了民乐自身的民族内涵,认为它是浮华的,没有了民族的文化底蕴。
二、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民族器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但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不断向前飞速发展,这就在文化程度上形成了差距,所以当改革开放之后,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冲击了我国的民族音乐,震惊了无数的中国人民,在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民族音乐处于比较弱势的境地。人们的审美思维模式开始偏向西方音乐,甚至有些严重者盲目推崇西方音乐,一律排斥中国音乐。
在民族器乐发展过程中,缺乏民族器乐的优秀作品。创作民族器乐的专业作曲家尽管有,但比较少。现在创作界一律追求出新,出现了一些音乐上的败笔,为适应现代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一些人盲目追求技巧上的突破和音乐上的另类博人眼球,出现了一些似音乐又非音乐的作品。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刘文金曾指出:“所谓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理所当然是为作曲家增添了一双在海阔天空自由飞翔的翅膀,它是一条无比宽广的既要探索又需要实践检验的道路,切不可变成一条狭窄、僵硬的,犹如 ‘钻到牛犄角尖里’去的彼此极为相似或雷同的死胡同。 事实已经证明,那种毫无人文观念又缺乏技术规范的试验品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和前途的。” 在前文中提到的“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比如只追求舞台上的外在表现,失去了中国民族器乐高雅的音乐文化内涵,使得音乐华而不实。他们过于夸张地改编中国古典名曲,完全脱离了古典音乐韵味,其实这些并不能展现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并不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
当前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长处,而忽略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改善我们的不足之处,发扬我们的优点,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器乐不断向前发展。
三、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全球化:几点看法和建议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规范与价值观,看重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由此看来,在民族器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民族特色器乐的弘扬,以及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文化全球化注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大繁荣。 因此,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感召下,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纵观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既要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要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学习西方,使得民族器乐在继承本国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我们只有将二者并重,方才有利于民族器乐的发展。
首先,在器乐创作方面,器乐创作改革是必须的。二十世纪20、30年代,近代杰出音乐家刘天华对国乐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其二胡作品,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成分,又大胆地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术和器乐因素,开创了中西音乐融合的二胡艺术风格。如此继承传统又学习西洋的创作手法,对近代中国器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在的器乐发展道路上,有些人一味追求出新、追求另类,把我国独有的民族特色放在一边,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没有任何文化底蕴的,难以流芳百世。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器乐创作势必要立足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充分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汲取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
其次,民族器乐的发展需要依靠优秀的音乐人才。没有了人才,民族器乐的发展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应该重视音乐,完善教育体制,加大力度培养音乐人才。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即已开始重视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随之设立。至西汉时期,统治阶级设置的“乐府”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隋唐时期,隋炀帝在关中设立的教坊,以及唐玄宗首创的梨园,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我们古代的祖先们都能认识到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什么作为当代的我们却看不到呢?
最后,民族器乐欣赏者的培养对民族器乐的发展亦有重大意义。由于现今国家的重视程度及宣传力度等还不够,我国民众对民族器乐的发展还不是很了解,大都停留在固有的音乐上。例如,一提到民乐,大家都只会想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似乎现今民乐的发展只是专业音乐人的事,普通大众却无人知晓。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现在的电视台播报新闻都是关于流行歌曲的报道,而很少有电视台会经常播报民族音乐,流行歌手出售高价票的音乐会却场场爆满,民族音乐会不用门票都冷冷清清。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以及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让普通大众都能了解民族音乐,让普通大众更好的融入进高雅音乐的队伍中来。
民族器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人民生存的精神支柱。民族器乐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既不能忽略民族性,又不能排斥西方音乐文化,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中国音乐文化,使民族性与世界音乐融合,创造出拥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世界音乐,这才是我国民族器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音乐,各具特色,但又需要相互融合,民族器乐音乐只有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的优秀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其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刘金文. 关于当前民族器乐创作的若干思考[J]. 人民音乐,2012(06).
[4](美)理查德·谢弗. 社会学与生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阎苹. 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M]. 2010.
(作者简介:龙 玲(1991-),女,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9级本科生。)
关键词:民族器乐;历史与现状;未来发展
民族器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人民生存的精神支柱,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本文纵观古今,试图以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探寻我国民族器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而论述我国民族器乐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器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贾湖古笛的发现,说明早在8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音乐。到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器乐获得了较大发展。乐器已有约70种,形成了系统的乐器分类法——“八音”,这一时期一些乐器发展成可以独奏的乐器,其中以琴的艺术水平最高。西汉全盛时期中,西域交通路线的开辟,促使大量新乐器的出现,如羌笛、笳、角、箜篌、琵琶等, 这些乐器的出现都为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乐器的不断发展,器乐也产生了多种形式。在汉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鼓吹乐,鼓吹乐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隋唐时期,器乐高度发展,尤以琵琶音乐最为突出。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吹打乐开始有了发展,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遍布全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民乐这种与传统民乐相对应的音乐形式出现了,它把民族乐器,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结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現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新民乐代表是“女子十二乐坊”,她们是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中国音乐的乐团,其表演丰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然而,反对的声音也接踵而至,一些人认为过分追求音乐的混响效果、视觉上的冲击,而忽视了民乐自身的民族内涵,认为它是浮华的,没有了民族的文化底蕴。
二、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民族器乐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认清这些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
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但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不断向前飞速发展,这就在文化程度上形成了差距,所以当改革开放之后,先进的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冲击了我国的民族音乐,震惊了无数的中国人民,在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民族音乐处于比较弱势的境地。人们的审美思维模式开始偏向西方音乐,甚至有些严重者盲目推崇西方音乐,一律排斥中国音乐。
在民族器乐发展过程中,缺乏民族器乐的优秀作品。创作民族器乐的专业作曲家尽管有,但比较少。现在创作界一律追求出新,出现了一些音乐上的败笔,为适应现代如此快速发展的社会,一些人盲目追求技巧上的突破和音乐上的另类博人眼球,出现了一些似音乐又非音乐的作品。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刘文金曾指出:“所谓近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理所当然是为作曲家增添了一双在海阔天空自由飞翔的翅膀,它是一条无比宽广的既要探索又需要实践检验的道路,切不可变成一条狭窄、僵硬的,犹如 ‘钻到牛犄角尖里’去的彼此极为相似或雷同的死胡同。 事实已经证明,那种毫无人文观念又缺乏技术规范的试验品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和前途的。” 在前文中提到的“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比如只追求舞台上的外在表现,失去了中国民族器乐高雅的音乐文化内涵,使得音乐华而不实。他们过于夸张地改编中国古典名曲,完全脱离了古典音乐韵味,其实这些并不能展现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并不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
当前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只看到长处,而忽略了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改善我们的不足之处,发扬我们的优点,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器乐不断向前发展。
三、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全球化:几点看法和建议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规范与价值观,看重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由此看来,在民族器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民族特色器乐的弘扬,以及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文化全球化注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大繁荣。 因此,在当今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感召下,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纵观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既要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要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学习西方,使得民族器乐在继承本国传统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我们只有将二者并重,方才有利于民族器乐的发展。
首先,在器乐创作方面,器乐创作改革是必须的。二十世纪20、30年代,近代杰出音乐家刘天华对国乐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其二胡作品,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成分,又大胆地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术和器乐因素,开创了中西音乐融合的二胡艺术风格。如此继承传统又学习西洋的创作手法,对近代中国器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在的器乐发展道路上,有些人一味追求出新、追求另类,把我国独有的民族特色放在一边,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没有任何文化底蕴的,难以流芳百世。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器乐创作势必要立足于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充分挖掘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同时汲取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
其次,民族器乐的发展需要依靠优秀的音乐人才。没有了人才,民族器乐的发展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应该重视音乐,完善教育体制,加大力度培养音乐人才。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即已开始重视对音乐人才的培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随之设立。至西汉时期,统治阶级设置的“乐府”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隋唐时期,隋炀帝在关中设立的教坊,以及唐玄宗首创的梨园,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我们古代的祖先们都能认识到音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什么作为当代的我们却看不到呢?
最后,民族器乐欣赏者的培养对民族器乐的发展亦有重大意义。由于现今国家的重视程度及宣传力度等还不够,我国民众对民族器乐的发展还不是很了解,大都停留在固有的音乐上。例如,一提到民乐,大家都只会想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似乎现今民乐的发展只是专业音乐人的事,普通大众却无人知晓。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现在的电视台播报新闻都是关于流行歌曲的报道,而很少有电视台会经常播报民族音乐,流行歌手出售高价票的音乐会却场场爆满,民族音乐会不用门票都冷冷清清。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应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以及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普及,让普通大众都能了解民族音乐,让普通大众更好的融入进高雅音乐的队伍中来。
民族器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国人民生存的精神支柱。民族器乐的发展不容忽视,我们既不能忽略民族性,又不能排斥西方音乐文化,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中国音乐文化,使民族性与世界音乐融合,创造出拥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世界音乐,这才是我国民族器乐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西音乐,各具特色,但又需要相互融合,民族器乐音乐只有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的优秀音乐文化,才能促进其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2]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刘金文. 关于当前民族器乐创作的若干思考[J]. 人民音乐,2012(06).
[4](美)理查德·谢弗. 社会学与生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5]阎苹. 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M]. 2010.
(作者简介:龙 玲(1991-),女,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0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