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无论是否愿意,人类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门槛。眼下,世界各地的科技巨头们正在各出奇招,给智能手机和其他联网设备配备智能软件,让这些设备能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这些产品包括,谷歌推出的VR头盔等在内的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微软的语音助手Cortana、亚马逊的Echo家居助手、苹果公司优化的语音助手Siri和IBM公司的沃森人工智能软件,就连百度也推出了医疗大脑Melody。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
与上述种种人工智能产品相比,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更能体现人工智能实际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难度。
2016年9月14日美国打车软件公司优步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在美国匹兹堡上路试运行,成为美国首个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的公司。当天,4辆车型为福特Fusion的无人驾驶汽车亮相街头。它们配有多个摄像头、GPS以及探测天气和道路状况的雷达系统和其他传感器,在匹兹堡复杂多变的道路上行驶载客。
无人驾驶汽车不过是人类让机器为自己工作模式的更进一步发展,它的本质就是人工智能将部分和大部分替代人的工作。以2016年的“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手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成功作为标志,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这也是人类第6次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样的时代只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尽管这样的变革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不可避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麻烦和不利。
早在1957年,科技人员就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制动控制系统进行探索研究,力图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这方面崭露头角的有美国英伟达公司,还有现在优步的先进技术中心与卡耐基梅隆大学,两者合作打造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软件,并成功进行了试运营。
无论是哪个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软件都要为汽车配备一个像人眼并优于人眼的视觉装置和一个像人的大脑或优于大脑反应速度和分析指挥能力的指挥中心(机器脑)。无人驾驶智能软件的主要构成包含至少一个广角镜头、视频纠错单元、360度视频合成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和驾驶辅助单元。广角摄像头用以获取现实场景,视频纠错单元用于从广角摄像头获取视频数据并进行纠错,360度视频合成单元把从上一阶段获取的视频合成为全景视频,图像识别单元对合成后的影像进行识别(为车辆提供智能分析,辨别出行人、障碍物等)。最后驾驶辅助单元根据识别后的数据或者指导和协助司机驾驶,或者通过使用汽车导航系统进行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用于汽车驾驶要经历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多个阶段,现在优步公司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已经证明,人工智能已经跨越了这其中的多个阶段,即从无自动化到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5个阶段,这后一个阶段就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甚至没有任何驾驶结构,没有方向盘、踏板、后视镜等,即使汽车出了问题,也是通过遥控的方法干预和解决。
但是,出于安全的保证,此次优步的无人驾驶服务还是在车上配有两名工程师,其中一人坐在驾驶座上,准备在棘手的路段随时控制车辆,另外一人则监控汽车的动态。也就是说,此次还没有完全实现无人驾驶,但是离这一天不会太远了。美国信息处理服务公司(HIS)估计,到2025年,车内人工智能系统的数量将从2015年的700万台增加至1.22亿台,国内的业内专家认为,10年之内中国将有100万辆无人驾驶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需要相匹配的规则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制造出来,但它们能否上路又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不仅牵涉安全,也涉及社会的兼容性,即需要以什么样的法规和管理来接纳无人驾驶汽车。
此次优步的无人驾驶汽车服务运营正常,而且是在道路较为复杂、到处是狭窄和陡峭街道、还有不少隧道和超过40座桥梁的匹兹堡地区进行高难度驾驶行驶,这让专业人员认为,人工智能完全不输于人的驾驶,甚至还优于人的驾驶。正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哈特所言,无人驾驶有很大潜力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在遇到危险情况时汽车自身能否做出安全判断的系数。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们一直纠结但总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模拟的人脑是否等于和优于人脑,尤其是面临复杂多变,甚至瞬息万变的路况时。尽管无人驾驶汽车安装的视觉和指挥操作系统堪比人眼和大脑,但遇到一个皮球滚到车前方时,人工大脑会不会像人脑一样能意识和分析到后面很有可能跟着一个跑上来捡球或追球的孩子,从而提前踩刹车。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内容之一。
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S型电动轿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撞车事故,导致40岁的司机身亡。2016年7月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又发生了一起可能涉及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但未造成人员死亡。对这两次事故,美国的调查报告尚未出来,但不可避免提出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全面配合,无人驾驶汽车也难以上路。1968年联合国制定道路交通公约,全球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这个公约,其中规定,汽车的控制者必须是人而非电脑。但是,2016年2月,美国改变了这一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这从法律上解决了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权问题。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法律和规定显然也必须要跟进,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甚至是死人极多的事故,该找谁来承担法律责任?
在安全、技术问题解决后,还需要社会和法律的配套跟进,人类才能真正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有人认为,尽管人工智能不是人自身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因此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对此,最为担忧的是英国科学家霍金。他认为,从理论上说,计算机可以效仿并超过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如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谷歌的“阿尔法狗”程序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人类消除疾病和贫困,利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工具,或许能消除工业化对自然界造成的损害,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可能产生危险——包括自主型武器、对经济的破坏,甚至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意志,一种与人类完全冲突的意志。因此,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但目前还不知道答案。不过,人工智能的发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会思考的机器可能终结人类文明。
未雨绸缪,霍金不断发出这样的警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毁灭人类是想多了。现阶段,人工智能就连超越人类都非常不可能,遑论毁灭!
人工智能目前已经从大数据分析发展到深度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即便如此,与人类自身的智慧相比,人工智能也是相形见绌。IBM公司的人工智能是目前所有人工智能中的佼佼者,其杰出产品首先是深蓝,于1997年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随后是沃森接替深蓝,于2011年2月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连续击败该节目历史上最顶尖的两位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成为《危险边缘》节目新的冠军。
现在沃森已经致力于医疗和医药方面的人工智能服务,也被称为沃森医生。即便如此,沃森医生也没有被批准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只是因为其大数据和浩瀚的信息量可以充当医生的助手。
如果说沃森的智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更让人对人工智能有比较清醒和深入的认识。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技比赛,让234名临床医生与23款疾病诊断APP(人工智能)进行比试。内科医生占这234名医生的大多数,但是也有家庭医生和儿科医生,一半的医生拥有美国居住权或者获得过奖学金。
组织者从人类诊断项目网站“人类Dx”中选取45个病例,包含高危病、普危病、低危病和19个罕见病例,这些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但不包括体检和其他检测的结果。
针对每一个病例,无论是医生还是智能APP都必须列出一种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外加两种可能的诊断。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诊断,医生的诊断都比人工智能要准确得多。在首次诊断中,医生的准确率为84%,智能APP的准确率为51%。在比较严重疾病的诊断上,医生的准确率为79%,智能APP准确率为24%,显示医生的诊断更为可靠。在不太严重的病情上,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为65%,智能APP诊断的准确率为41%。总体而言,医生在72%的时间里将正确的诊断结果列在第一位,但人工智能的这一数字仅为34%,在重病和罕见病的诊断上,医生更是把人工智能远远甩在后面。
毫无疑问,在大数据和快速分析上,人工智能占有绝对优势,例如沃森医生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机芯片驱动组成,拥有2880个处理器核心,内装超过2亿页新闻、图书等资料。但是,在精确分析、逻辑推理、预见性、依靠经验和举一反三上,人类的智力远远超过人工智能。
在上述研究中人工智能没能战胜人类,但首次诊断的准确率已达到51%,而在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进行相似的研究中人工智能的诊断准确率仅为34%。尽管人工智能诊断的准确率有了长足进步,但从上述方方面面来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在现阶段还只是一种想象。因此,无论是沃森还是其他各式各样的APP人工智能,只能作为医生的助手,既不能单独行医,更不会战胜人类。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
按照传统的定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这种解释的主要理论和假说源自图灵测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台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即电脑拥有了人工智能。
从这个内容来看,人工智能不可能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问题,还必然涉及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情感和情绪。因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如沃森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必然要理解病人及其亲人的话语,需要解读每个人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语义,甚至要理解语音的不同,更要解读人的表情和情绪,才能准确诊断疾病,这些信息显然是不能靠数据、图片等来获取的。
更为复杂的是,就连人对人的表情都有可能不会准确地解读,遑论人工智能对人的表情的解读。查尔斯·达尔文在《人与动物情感表达》中提出人类有6种基本表情,厌恶、愤怒、害怕、高兴、悲伤和惊奇,并且无论什么种族都具备这样的表情,而且表情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洛·克里维利等人在2016年10月17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中指出,当你的眉头紧锁表示不高兴时,他人的眉头紧锁未必是表示不高兴,反而是相反,可能表示愉快。这是研究人员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超布连原住民进行表情和心理研究的一个结论。
超布连原住民有6万人,依赖园艺和渔业生存,在历史上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外部世界相互隔绝。研究人员对来自不同村落的72名9~15岁青少年展示了一些在心理学上有固定和共识表情含义的照片,请其中约一半的超布连青少年将这些表情和名单中的情感相关联,其中包括高兴、伤心、愤怒、恐惧、厌恶或是饥饿。另外一半的人则被分配了不同测试。结果发现,超布连人一般会将笑脸与高兴相匹配。不过,他们对其他表情代表的感情意义却存在不同理解。例如,超布连人对于愁眉不展的表情代表的情感具有不同的理解,对皱鼻子、噘嘴等中性表情的理解也是如此。
有一种面部表情含义在超布连人中有相近的理解,这就是睁大眼睛、张开嘴唇倒吸一口气的表情,他们与西方人对这种表情含义的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几乎普遍认为这代表着恐惧和顺从,但超布连人认为这种表情看起来是愤怒和威胁。
也就是说,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对人的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就有理解的不同。面部表情的含义并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具有普适性。甚至连肢体语言也不具有普适性,例如,新西兰毛利人的仪式化舞蹈代表威胁的意义,而非庆祝和欢快。
即使以普适性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义为准,当一名阑尾患者尚未出现经典的反跳痛之时,仅仅依靠其手捂住腹部的疼痛位置和其痛苦的表情,有经验的医生就有可能诊断出是阑尾炎,但是,人工智能的沃森医生和其他智能APP软件未必能诊断出来。
从医学是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一名患者不仅仅是患有疾病,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和生活经历的人,医生会通过了解患者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不仅准确地解释疾病,还能读懂疾病以外的东西,如一些性病症状是患者所不愿意透露的,医生和智能APP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真伪也是不一样的,医生的解密能力比APP的解码能力更强。
所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不只是需要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和对人类语言的深层解码,如对语言的比喻、讽刺和言外之意的理解。
【责任编辑】张田勘
无论是否愿意,人类已经迈入人工智能的门槛。眼下,世界各地的科技巨头们正在各出奇招,给智能手机和其他联网设备配备智能软件,让这些设备能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这些产品包括,谷歌推出的VR头盔等在内的多款智能硬件产品、微软的语音助手Cortana、亚马逊的Echo家居助手、苹果公司优化的语音助手Siri和IBM公司的沃森人工智能软件,就连百度也推出了医疗大脑Melody。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
与上述种种人工智能产品相比,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更能体现人工智能实际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难度。
2016年9月14日美国打车软件公司优步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在美国匹兹堡上路试运行,成为美国首个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的公司。当天,4辆车型为福特Fusion的无人驾驶汽车亮相街头。它们配有多个摄像头、GPS以及探测天气和道路状况的雷达系统和其他传感器,在匹兹堡复杂多变的道路上行驶载客。
无人驾驶汽车不过是人类让机器为自己工作模式的更进一步发展,它的本质就是人工智能将部分和大部分替代人的工作。以2016年的“阿尔法狗”战胜人类棋手以及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成功作为标志,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这也是人类第6次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这样的时代只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尽管这样的变革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不可避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麻烦和不利。
早在1957年,科技人员就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制动控制系统进行探索研究,力图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这方面崭露头角的有美国英伟达公司,还有现在优步的先进技术中心与卡耐基梅隆大学,两者合作打造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软件,并成功进行了试运营。
无论是哪个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软件都要为汽车配备一个像人眼并优于人眼的视觉装置和一个像人的大脑或优于大脑反应速度和分析指挥能力的指挥中心(机器脑)。无人驾驶智能软件的主要构成包含至少一个广角镜头、视频纠错单元、360度视频合成单元、图像识别单元和驾驶辅助单元。广角摄像头用以获取现实场景,视频纠错单元用于从广角摄像头获取视频数据并进行纠错,360度视频合成单元把从上一阶段获取的视频合成为全景视频,图像识别单元对合成后的影像进行识别(为车辆提供智能分析,辨别出行人、障碍物等)。最后驾驶辅助单元根据识别后的数据或者指导和协助司机驾驶,或者通过使用汽车导航系统进行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用于汽车驾驶要经历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的多个阶段,现在优步公司推出无人驾驶汽车载客服务已经证明,人工智能已经跨越了这其中的多个阶段,即从无自动化到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5个阶段,这后一个阶段就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汽车甚至没有任何驾驶结构,没有方向盘、踏板、后视镜等,即使汽车出了问题,也是通过遥控的方法干预和解决。
但是,出于安全的保证,此次优步的无人驾驶服务还是在车上配有两名工程师,其中一人坐在驾驶座上,准备在棘手的路段随时控制车辆,另外一人则监控汽车的动态。也就是说,此次还没有完全实现无人驾驶,但是离这一天不会太远了。美国信息处理服务公司(HIS)估计,到2025年,车内人工智能系统的数量将从2015年的700万台增加至1.22亿台,国内的业内专家认为,10年之内中国将有100万辆无人驾驶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需要相匹配的规则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制造出来,但它们能否上路又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不仅牵涉安全,也涉及社会的兼容性,即需要以什么样的法规和管理来接纳无人驾驶汽车。
此次优步的无人驾驶汽车服务运营正常,而且是在道路较为复杂、到处是狭窄和陡峭街道、还有不少隧道和超过40座桥梁的匹兹堡地区进行高难度驾驶行驶,这让专业人员认为,人工智能完全不输于人的驾驶,甚至还优于人的驾驶。正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哈特所言,无人驾驶有很大潜力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在遇到危险情况时汽车自身能否做出安全判断的系数。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们一直纠结但总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模拟的人脑是否等于和优于人脑,尤其是面临复杂多变,甚至瞬息万变的路况时。尽管无人驾驶汽车安装的视觉和指挥操作系统堪比人眼和大脑,但遇到一个皮球滚到车前方时,人工大脑会不会像人脑一样能意识和分析到后面很有可能跟着一个跑上来捡球或追球的孩子,从而提前踩刹车。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内容之一。
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S型电动轿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撞车事故,导致40岁的司机身亡。2016年7月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又发生了一起可能涉及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但未造成人员死亡。对这两次事故,美国的调查报告尚未出来,但不可避免提出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全面配合,无人驾驶汽车也难以上路。1968年联合国制定道路交通公约,全球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这个公约,其中规定,汽车的控制者必须是人而非电脑。但是,2016年2月,美国改变了这一法律,允许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这从法律上解决了无人驾驶汽车行驶权问题。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法律和规定显然也必须要跟进,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甚至是死人极多的事故,该找谁来承担法律责任?
在安全、技术问题解决后,还需要社会和法律的配套跟进,人类才能真正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有人认为,尽管人工智能不是人自身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因此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对此,最为担忧的是英国科学家霍金。他认为,从理论上说,计算机可以效仿并超过人类的智能。人工智能正在飞速发展,如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谷歌的“阿尔法狗”程序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人类消除疾病和贫困,利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工具,或许能消除工业化对自然界造成的损害,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同时,人工智能也可能产生危险——包括自主型武器、对经济的破坏,甚至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自己的意志,一种与人类完全冲突的意志。因此,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但目前还不知道答案。不过,人工智能的发明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会思考的机器可能终结人类文明。
未雨绸缪,霍金不断发出这样的警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人工智能毁灭人类是想多了。现阶段,人工智能就连超越人类都非常不可能,遑论毁灭!
人工智能目前已经从大数据分析发展到深度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即便如此,与人类自身的智慧相比,人工智能也是相形见绌。IBM公司的人工智能是目前所有人工智能中的佼佼者,其杰出产品首先是深蓝,于1997年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随后是沃森接替深蓝,于2011年2月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竞猜电视节目《危险边缘》中连续击败该节目历史上最顶尖的两位选手肯·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成为《危险边缘》节目新的冠军。
现在沃森已经致力于医疗和医药方面的人工智能服务,也被称为沃森医生。即便如此,沃森医生也没有被批准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只是因为其大数据和浩瀚的信息量可以充当医生的助手。
如果说沃森的智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更让人对人工智能有比较清醒和深入的认识。美国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技比赛,让234名临床医生与23款疾病诊断APP(人工智能)进行比试。内科医生占这234名医生的大多数,但是也有家庭医生和儿科医生,一半的医生拥有美国居住权或者获得过奖学金。
组织者从人类诊断项目网站“人类Dx”中选取45个病例,包含高危病、普危病、低危病和19个罕见病例,这些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但不包括体检和其他检测的结果。
针对每一个病例,无论是医生还是智能APP都必须列出一种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外加两种可能的诊断。结果表明,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诊断,医生的诊断都比人工智能要准确得多。在首次诊断中,医生的准确率为84%,智能APP的准确率为51%。在比较严重疾病的诊断上,医生的准确率为79%,智能APP准确率为24%,显示医生的诊断更为可靠。在不太严重的病情上,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为65%,智能APP诊断的准确率为41%。总体而言,医生在72%的时间里将正确的诊断结果列在第一位,但人工智能的这一数字仅为34%,在重病和罕见病的诊断上,医生更是把人工智能远远甩在后面。
毫无疑问,在大数据和快速分析上,人工智能占有绝对优势,例如沃森医生由90台IBM服务器、360个计算机芯片驱动组成,拥有2880个处理器核心,内装超过2亿页新闻、图书等资料。但是,在精确分析、逻辑推理、预见性、依靠经验和举一反三上,人类的智力远远超过人工智能。
在上述研究中人工智能没能战胜人类,但首次诊断的准确率已达到51%,而在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进行相似的研究中人工智能的诊断准确率仅为34%。尽管人工智能诊断的准确率有了长足进步,但从上述方方面面来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在现阶段还只是一种想象。因此,无论是沃森还是其他各式各样的APP人工智能,只能作为医生的助手,既不能单独行医,更不会战胜人类。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
按照传统的定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这种解释的主要理论和假说源自图灵测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在195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是,如果一台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即电脑拥有了人工智能。
从这个内容来看,人工智能不可能仅仅是计算机科学的问题,还必然涉及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情感和情绪。因为,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如沃森医生在面对病人时,必然要理解病人及其亲人的话语,需要解读每个人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语义,甚至要理解语音的不同,更要解读人的表情和情绪,才能准确诊断疾病,这些信息显然是不能靠数据、图片等来获取的。
更为复杂的是,就连人对人的表情都有可能不会准确地解读,遑论人工智能对人的表情的解读。查尔斯·达尔文在《人与动物情感表达》中提出人类有6种基本表情,厌恶、愤怒、害怕、高兴、悲伤和惊奇,并且无论什么种族都具备这样的表情,而且表情所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但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洛·克里维利等人在2016年10月17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中指出,当你的眉头紧锁表示不高兴时,他人的眉头紧锁未必是表示不高兴,反而是相反,可能表示愉快。这是研究人员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超布连原住民进行表情和心理研究的一个结论。
超布连原住民有6万人,依赖园艺和渔业生存,在历史上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外部世界相互隔绝。研究人员对来自不同村落的72名9~15岁青少年展示了一些在心理学上有固定和共识表情含义的照片,请其中约一半的超布连青少年将这些表情和名单中的情感相关联,其中包括高兴、伤心、愤怒、恐惧、厌恶或是饥饿。另外一半的人则被分配了不同测试。结果发现,超布连人一般会将笑脸与高兴相匹配。不过,他们对其他表情代表的感情意义却存在不同理解。例如,超布连人对于愁眉不展的表情代表的情感具有不同的理解,对皱鼻子、噘嘴等中性表情的理解也是如此。
有一种面部表情含义在超布连人中有相近的理解,这就是睁大眼睛、张开嘴唇倒吸一口气的表情,他们与西方人对这种表情含义的理解不同,西方文化几乎普遍认为这代表着恐惧和顺从,但超布连人认为这种表情看起来是愤怒和威胁。
也就是说,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对人的表情所代表的意义就有理解的不同。面部表情的含义并非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具有普适性。甚至连肢体语言也不具有普适性,例如,新西兰毛利人的仪式化舞蹈代表威胁的意义,而非庆祝和欢快。
即使以普适性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义为准,当一名阑尾患者尚未出现经典的反跳痛之时,仅仅依靠其手捂住腹部的疼痛位置和其痛苦的表情,有经验的医生就有可能诊断出是阑尾炎,但是,人工智能的沃森医生和其他智能APP软件未必能诊断出来。
从医学是社会学的角度看,任何一名患者不仅仅是患有疾病,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和生活经历的人,医生会通过了解患者的情感和生活经历不仅准确地解释疾病,还能读懂疾病以外的东西,如一些性病症状是患者所不愿意透露的,医生和智能APP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真伪也是不一样的,医生的解密能力比APP的解码能力更强。
所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不只是需要计算机技术,还需要心理学、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和对人类语言的深层解码,如对语言的比喻、讽刺和言外之意的理解。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