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中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摸索、研究并加以总结。《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体意识、道德情感已经基本形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怎样使小学语文教学适应“人的发展”,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情趣,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和谐地发展,亟待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分析探讨。
一、凸显主体,培养自主能力
1.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实现这一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真正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注重对话,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寻求语文生活情趣,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组织性的,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从而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语文的各种能力。
如:(1)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探索的能力;(2)质疑问难,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能力;(3)运用学法自学、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合作交流,讨论汇报的能力;(5)自主作业,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要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是自主性的,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及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最后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情趣,和谐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授,而应该教给学生方法,积极寻求语文生活情趣,同时掌握信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释疑解难,获得成功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它毕竟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使之获得生活情趣并加以联系,就能使学生将从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巩固加深,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学校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老红军,开办学生广播电台,学生办报纸,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各种兴趣小组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生活。
2.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也就是对事物感受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促进学生主体应强调学生到实践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环境中去感受,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中,可以眼看、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内容,激发纯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去逐步获得知识、技能及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3.树立“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堂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以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重视语文生活情趣的积累,支持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览,鼓励学生多看科普图书,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分地促使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表达、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拓展学生的实践活动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三、真正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从浙江金华徐力杀母、学生沉溺于网吧、学生自残等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这种高压和痛苦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灵扭曲,心理极其不健康,只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趣,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我们应该让学生各学所能,各尽所能,别总是让他们为自己的成绩下降或未来的发展而忧心忡忡。真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要赋予他们自信,让他们有所选择,而不是一直在被动中和被迫中学习。因此,要给学生有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扩大眼界,在更多的实践活动中自能学习、自主提高,创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习得快乐,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凸显主体,培养自主能力
1.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环境中发展,实现这一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真正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注重对话,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寻求语文生活情趣,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组织性的,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从而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语文的各种能力。
如:(1)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探索的能力;(2)质疑问难,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能力;(3)运用学法自学、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合作交流,讨论汇报的能力;(5)自主作业,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要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是自主性的,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及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速度。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个人意见,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最后使之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情趣,和谐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授,而应该教给学生方法,积极寻求语文生活情趣,同时掌握信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释疑解难,获得成功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它毕竟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使之获得生活情趣并加以联系,就能使学生将从课内习得的方法和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巩固加深,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利用课余时间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学校应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老红军,开办学生广播电台,学生办报纸,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各种兴趣小组等,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生活。
2.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也就是对事物感受的不断扩大和加深。促进学生主体应强调学生到实践生活中去观察,到具体环境中去感受,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中,可以眼看、鼻闻、手触,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内容,激发纯真的情思,学到了活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去逐步获得知识、技能及心理品质和谐发展。
3.树立“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积极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堂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以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重视语文生活情趣的积累,支持学生参观各种科技展览,鼓励学生多看科普图书,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分地促使学生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表达、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拓展学生的实践活动领域,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三、真正让学生快乐学习
我们从浙江金华徐力杀母、学生沉溺于网吧、学生自残等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些学生的学习是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这种高压和痛苦很容易让学生的心灵扭曲,心理极其不健康,只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趣,才能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我们应该让学生各学所能,各尽所能,别总是让他们为自己的成绩下降或未来的发展而忧心忡忡。真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要赋予他们自信,让他们有所选择,而不是一直在被动中和被迫中学习。因此,要给学生有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扩大眼界,在更多的实践活动中自能学习、自主提高,创新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习得快乐,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