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体味文化之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精心安排的大理之行,不经意间,却与一副名联的主人撞个满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成都武侯祠里这副极富意味的楹联可谓妇孺皆知,而追根溯源,作者即是大理剑川人、清代大儒赵藩。而不经意间告诉我这副对联作者的,是剑川沙溪古镇一个颇具白族特色的客栈的主人,他说话时的那神态,悠闲中透着奕奕神采,仿佛在说,我们大理,自然风景固然绝好,文采风流也未遑多让,不容小觑。
  听者有心,从云南回来,就开始找寻赵藩的资料研读,不经意间,更发现赵藩果然了得,他有着“滇士之魁,清儒之殿”的冠冕,一生写诗近六千首,近人鲜有出其右者;他是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的书者,“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赖其法书传承至今,何其壮哉;他担任云南图书馆馆长期间,致力于《云南丛书》的编纂,穷日夜之力而不辍,终使一些濒临失传的珍贵文献不致湮没;而武侯祠那副“攻心联”,原来是借古喻今,劝勉当时在川执政的清名臣岑春煊的。一个个不经意,带来一串串发现,内心一下子敞亮、愉悦起来。
  是的,云南大理之旅,给我惊奇和惊异的,不是有着“风花雪月”美称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不是古意盎然、游人如织的大理古城;也不是倒影婆娑的崇圣寺三塔和有着美妙传说的蝴蝶泉,而是那些不经意的寻找与发现,和发现之后心灵的或熨帖、安宁,或悸动、激荡。
  在大理,剑川有着“文献名邦”之称,一个阳光明丽的早晨,我们与当年茶马古道上唯一留存的驿站——沙溪古镇相遇。这是个梦一样的小镇,在我们的深情注视中,仿佛诉说着它昔日无与伦比的繁盛,它的文化积淀如此之深,以致这里的每一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溜的青石板,每一块斑斑驳驳、饱含历史况味的青砖土瓦,似乎都有一个悠悠的动人心魄的故事。唐宋时期,沙溪古镇作为当时南诏和大理国的重要集镇,成为与西部的吐蕃进行文化沟通和物质交换的天然驿站。茶、马、盐,这三件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物什,在这里聚集并达于四方,此时,我分明听到了那来自远方的得得的马蹄声,听到了消失了千年的繁华市声。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生产力和科技都不发达的时代,是人民的智慧,创造了过去年代的物流业,沙溪古镇昔日的热闹可以作证。“溪声近作马蹄少,镇史远翻故事多”,这是沙溪东寨门上的一副对联,读之,我们真要感谢大理人民,为我们完整保留了沙溪古镇的古老信息,寺登四方街、古戏台、兴教寺、壁画,样样都让人倾心不已。
  在沙溪,我们还意外与有着百多年建筑历史的欧阳大院邂逅。这个按照“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风格建造的典型白族民居,至今还住着欧阳姓的几户人家。其中一户的主人叫欧阳盛先,他告诉我们,沙溪欧阳家族祖籍在江西庐陵,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明代,欧阳家祖先拓荒来此,经过几代人辛勤劳作,成为沙溪望族,并于清末建此院落。红砂石砌成的高大门楼,两边是石雕雕刻的各式花鸟人物,左边雕的是耕,右边雕的是读,暗示着欧阳家的耕读传统。而进得大门,“秀接庐陵”四个大字,暗示了这个院落的主人不忘祖先的情怀,欧阳老伯甚至还指点着,要我们注意一下屋瓦上的秘密,果然,在这个院落大天井走廊上的屋瓦背面,百年前就刻印着“庐陵世系”四个遒劲刚正的大字,欧阳家族的祖先们,就是以这样的良苦用心时时提醒自己的后辈们,不忘根本,不忘血脉。中华文明能够赓续数千年而不断,不就是这种慎终追远、叶落归根的情结所系吗?别有意思的是,“庐陵事业起夷陵”,曾在宜昌当过县令的欧阳修,正是从三峡开始他人生的辉煌的,而在云南边陲,我们竟不期然与他的后裔在古老的屋檐下相遇,可以说天下真小。
  大理的水秀,山更多。去的时候正是秋天,阳光朗照,可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水目山,巍宝山,石宝山,各有各的看点。而在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之称的宾川鸡足山,我们第一次了解到道行深湛的虚云法师的一生行藏。这位1960年在江西云居山网寂、享年120岁的佛教大师,一生奔波,中兴六大名刹。其最大的功德,就是重兴鸡足山迦叶道场。鸡足山佛教鼎盛于明嘉靖至清康熙约二百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为朝拜鸡足山,先后两次万里远行,长住于此,并纂修《鸡足山志》。清中期以后,该山寺庵逐渐荒芜。为振兴鸡足山,虚云大师不仅多方奔走募集资金,操劳寺院设计和建筑施工,而且亲身搬石运木。他先后住鸡足山十五载,光大名山,勤于精进,赢得当地僧俗人众的由衷钦敬。
  行行重行行。大理行,其实就是成色十足的文化行,文化承载着历史和未来,让我们更淡定,不迷失。而在一簇簇文化灵光照耀下,大理的个性十足,底气十足,魅力十足。
其他文献
到大理了。在发鬓捋一片缠绕于苍山洱海问的薄雾,证明我确实到大理了。那被指尖轻轻捋下的雾,很真实,微凉即化,却内含一种凝固了千年的宁静。  清晨,就是这大片、非零碎化的阳光和实在辽阔无边的寂静,才把我彻底惊醒。  一个“静”字,仿佛在召唤着什么,在召唤着“动”吗?思绪果真就飘到了某种律动之中,我想起了昆德拉所写,1968年在巴黎大学墙上刻下的一句话,一种“动”:生活在别处。明明现实的身体在巴黎,在巴
期刊
高原的生命  青瓦白墙的院落  水墨一样的图岸  隐藏着你的心  蓝蓝的一线天  悠悠的一练水  诉说着千年无争的安宁  和暖的太阳  滋生出无数激越的情歌  简单的日子  衍生不少壮丽的诗篇  红土森林溪流  明媚的幸福  就是那高亢的马蹄声声  红土上的那张笑脸  将心浸入泥土中  映山红样的朝霞里  有永不遗忘的爱情  你去了山外  追逐文明的蔚蓝  我感到我的心燃烧  如同火塘的焰火  穿
期刊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大理四季皆有佳景;而因了蝴蝶一泉、金花五朵的浪漫,其风花雪月的人文情调更甚。  然最令人感怀的是,大理诗情画意中那无限的禅意。  翻山越岭,访寺问道;步川涉水,寻迹悟禅。不求深究,唯愿偶得烛明,豁然开怀。走得辛苦,值得。值,就是得。  大理苍山,崇圣天下小。有“文献名邦”之誉的大理,其古都早在千年前就跻身“世界十大城市”。俱往矣,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
期刊
洱海是一只眼睛  苍山,倏地一笔过去,上眼皮有了。  玉案山,倏地一笔过来,下眼睑有了。  加上那一泓蓝天一样的水,一只莹莹的眼睛就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之上了。  这眼睛,名叫洱海。  这是大地的眼睛。不知道多少年了,它一直在望天。白天,它望太阳,望蓝天,望白云,望苍山上的雪,望四季不败的花朵;夜晚,它望月亮,望星星,望夜游的精灵。它把自己望得蓝格莹莹。真想问一问它,这个世界怎么就看不够呢?  游轮行
期刊
当一个地方成为传奇,你该如何与它相见?  犹如一部好电影,被先睹者剧透太多。等到你去看时,便忍不住要一一印证。  我和大理相见时,就怀着这样的心情。  风花雪月——提到大理,大多数人都知晓“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巧了,到大理的第一晚,一夜无眠,陪伴我的就是窗外一阵阵呼啸而起的风声。  晨起,独步街头,风过拂面,不寒不冷,无沙无尘。抬眼望去,但见苍山在西,逶迤青翠;洱海在东,碧绿如玉
期刊
大理是一部大书。云南腹地的山重水复,南诏国大理国的时光流转,美石纹似水墨,三塔状若诗笔……大理这部书让人赏心悦目,开卷难掩,何况心目流连之际,还能有一位导读者——徐霞客,明代旅行家。  就说飨客之茶。前去采风的各地文友,洱海乘船观浩渺,在船上品了著名的“三道茶”。这是白族待客的佳茗,徐霞客曾经品啜。不过他记的是“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与如今游船上的“一苦二甜三回味”不尽相同。二者谁是正根?我倒
期刊
叭——沙浆;嗒——青砖。笃笃笃——再用砖刀敲敲平。探出身子外看看,退后一步内看看,侧过身子左看看,歪过头来右看看。呵,很平,墙能砌得这么平直,那真是没说得了。“师傅。”我说,“你真行!”  “小伙子,”小赵师傅拍拍我的肩膀说,“两年职高,一年待业,两年学徒,现在拿起砖刀当上了大工师傅,这年月混到这一步,不容易啊。”  小赵师傅叫赵海亮,今年二十五岁,他身材魁梧,肩膀宽厚,全身皮肤黑黝黝的,胸前隆起
期刊
到了大理,且找个安静地方坐下,品品白族的“三道茶”,再听上三两个这里的故事,离开时方能无憾。  端上来的第一道,是苦茶。  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  正如从福州赶赴大理的舟车劳顿,天没亮就起来,落在昆明,在市区辗转换乘,坐上赴大理的大巴,又是四个小时行程。  这道苦茶,若是在1100多年前这里的南诏国,应该敬给那些大度得令人叹服的古人:  在大理苍山斜
期刊
在上个世纪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购买各种生活用品,都离不开票证。凭票证供应,已成为那个年代的重要特征。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段难忘的历史,便会把我带回到许多刻骨铭心的往事之中。  一票难求  五十年代简朴的物质生活,伴随着革命的激情和火热的理想。虽然我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我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会上万斤,大家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
期刊
一  回想起我的高中就回想起一座叫“惠灵庵”的古刹。那座高中学校的古刹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幅黑白两颜色组成的水墨画。那些日趋黯淡的黑白画面,因为时间的介入而显得模糊暗淡光怪陆离。  这幅题为《古刹》的黑白画,像极了雨迹斑斑的照壁或者屋檐。写着巨大“佛”字的照壁是早已经没有了,剩下许多凹槽整齐排列的屋檐,是黑白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懵懂的我看来,这座古刹应该就是一幅静止的画。似乎在很长一段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