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要做到教学的实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呢?
一、分组合作——各司其责,优势互补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被教师普遍接纳,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有效提问——实际出发,鼓励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三、差异教学——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小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性,但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多方面并不非整齐划一。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形式、水平、内容等必然蒙上鲜明的个体色彩,是独特的“这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寻求沟通与合作,最终形成差异发展,给生命个性飞扬的天空。
例如:三年级《小儿垂钓》一诗的教学,可要求优等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把诗编写成故事。”中等生“掌握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学困生“掌握生字词,基本了解诗意,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困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觉得要进一步学好还得努力。
四、包容学生——将错就错,曲径通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常常不能自持,于是不能正视有较多错误的学生,不能正视有品行缺陷的学生。我们怎样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呢?是训斥还是包容?倘若学生什么都能懂,言行从不会越雷池一步,那教育的功能如何体现呢?为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善意地加以引导,绝不能把他们的错误无限夸大,像对待犯人一样对待他们,应当就事论事,绝不搞秋后算账,更不能新账老账一块算。
如《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错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同时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
生: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
师:是啊!看来作者是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此准确到位,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老师,他读错了!”一句话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从简单读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
五、有效教学行为评价——关爱学生,关注发展
教学行为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中评价、教学后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着重于教学后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性爱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如: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这位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假思索地说:“你的看法是错的,坐下”。
其实,这位学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只不過是角度不同,所以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老师武断地评价学生的看法,使学生独特的见解陷入困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评价时,教师应在倾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利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教学的实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做到。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教研过程中,以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为标准来衡量、评价每一堂课,并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向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呢?
一、分组合作——各司其责,优势互补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被教师普遍接纳,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有效提问——实际出发,鼓励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三、差异教学——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小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性,但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多方面并不非整齐划一。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形式、水平、内容等必然蒙上鲜明的个体色彩,是独特的“这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寻求沟通与合作,最终形成差异发展,给生命个性飞扬的天空。
例如:三年级《小儿垂钓》一诗的教学,可要求优等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把诗编写成故事。”中等生“掌握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学困生“掌握生字词,基本了解诗意,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困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觉得要进一步学好还得努力。
四、包容学生——将错就错,曲径通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常常不能自持,于是不能正视有较多错误的学生,不能正视有品行缺陷的学生。我们怎样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呢?是训斥还是包容?倘若学生什么都能懂,言行从不会越雷池一步,那教育的功能如何体现呢?为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善意地加以引导,绝不能把他们的错误无限夸大,像对待犯人一样对待他们,应当就事论事,绝不搞秋后算账,更不能新账老账一块算。
如《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错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同时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
生: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
师:是啊!看来作者是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此准确到位,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老师,他读错了!”一句话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从简单读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
五、有效教学行为评价——关爱学生,关注发展
教学行为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具体分为教学前评价、教学中评价、教学后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着重于教学后评价,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后,评价趋向多元化。教学前评价指教师在上课前是否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个性爱好;教学中评价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互相配合,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后评价指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重新构建新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向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教学前评价和教学后评价都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策略,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课堂。
如: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这位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假思索地说:“你的看法是错的,坐下”。
其实,这位学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只不過是角度不同,所以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老师武断地评价学生的看法,使学生独特的见解陷入困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评价时,教师应在倾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利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教学的实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做到。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教研过程中,以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为标准来衡量、评价每一堂课,并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向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