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9.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现代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科学的发展影响运动技术的发展并且对运动技术有着直接且显著的提高作用。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相当依靠技术动作完成整体挥杆体系运用高尔夫球杆把球击打入洞的运动,完善的挥杆体系是高尔夫球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每个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必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也是高尔夫运动者得以参与这项运动的基本条件。现阶段手机是人们生活中必备并且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手机各项应用功能也是日新月异的提高着。各大高校已经有了《手机摄影技术》这门课,这意味着手机摄影功能的应用也是逐渐被各行各业所重视,也对于我们高校学生学习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有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尔夫球运动教学 手机摄影功能 具体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高速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广泛,看电视,听音乐,拍照,支付等等各种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经我在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教学经验,手机摄影功能对于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的教学用着显著的帮助。高尔夫球运动中挥杆是高尔夫球运动的基础。挥杆动作可分为六个部分。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这六个部分的原理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导学生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白高尔夫球运动挥杆体系,能够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一、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基本知识以及手机摄像功能的具体应用
(一)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站位
站位时如果瞄球时身体的角度不正确,就很难能做到在一个平面里面挥杆。一个正确的高尔夫准备击球姿势为:(1)身体站直,双臂放于两侧。(2)膝盖微曲。(3)背部要直,臀部后推,头朝球的方向移动。下颚抬起。(4)握杆时双臂自然下垂,左肩稍微向上倾斜,身体重心在前脚掌上。
(二)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上挥杆
上挥杆是挥杆能否准确完成的前提条件。上挥杆影响着下挥杆以及击球时我们球杆的杆面朝向,以及击球的力道。一个正确的上挥杆标准为:(1)刚开始的起杆速度要平顺缓慢,将杆头沿着目标线笔直向后拉,可在球位后方约20厘米目标线插上一根球梯,检查杆头是否直接通过球梯上方。(2)当杆身与地面平行时,从身体右侧看去,杆头依旧维持在身体前方。此时左手臂依旧打直,右手臂贴近身体内侧,左手曲腕。(3)左手臂与地面水平,杆身与左手臂成90度,握把底端指向目标线内侧。(4)上杆顶点时,身体重心至右脚内侧,左手臂伸直,右手臂内弯,右上臂与右前臂成90度。杆头指向目标,肩膀围绕脊椎右转90度。头部始终在原点保持不动,臀部右转45度,左膝盖稍微向右膝靠。
(三)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下挥杆
下挥杆直接影响着击球杆面,球的飞行轨迹,高度,方向等。所以下挥杆的动作是挥杆体系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下挥杆的具体标准是:(1)下挥杆开始时,由左膝盖带动左臀向目标线转动,接着肩膀转动,带动左臂带动球杆向下沉,右手肘贴着身体下移,且维持曲腕90度。(2)身体转动,双手画弧,让杆头自然的通过球位,顺势下挥。在手腕通过腰部时,让手腕开始伸直,加快杆头速度。
(四)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击球
击球的动作是上下挥杆正确完成的反馈,是顺势的,是自然地。具体表述是:(1)击球姿势与准备姿势类似,但不完全一样。(2)击球瞬间是连续的身体动作组成,身体转动带动手臂完成向下的挥杆。重心顺势到左脚,肩膀稍微打开,杆面与左臂方正对准目标,双眼依旧盯着球位。
(五)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送杆
送杆是击球后的自然延伸动作:(1)杆头通过球位,身体继续左转,重心也左转。双手继续前送,右手臂翻转盖过左手臂。(2)杆头指向目标线,右脚离地,右肩下沉,头部保持原地。
(六)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收杆
收杆是整个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的结束,也是让整个动作更加稳定,更加完整的一个部分。(1)身体重心完全转移至左脚外侧。(2)头部和皮带头指向目标线方向,背部挺直,右脚跟抬起,右大腿贴近左大腿,双手置于左肩上方。(3)维持身体平衡。
整个挥杆全程为3至4秒,而下挥杆只有0.3秒左右,肉眼的观察力很有限。当我们把高尔夫挥杆原理交给学生以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功能来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查,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标准,再对照老师教导的高尔夫球挥杆标准来改正自己的动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束语
综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手段,不仅仅让高尔夫教学有了简便的方式,也让原本需要一对一教学的高尔夫专业小课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顶级教练教你打高尔夫球[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
[2] 用技术打高尔夫[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7.1.
[3] 運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摘 要 现代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科学的发展影响运动技术的发展并且对运动技术有着直接且显著的提高作用。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相当依靠技术动作完成整体挥杆体系运用高尔夫球杆把球击打入洞的运动,完善的挥杆体系是高尔夫球运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每个高尔夫球运动参与者必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也是高尔夫运动者得以参与这项运动的基本条件。现阶段手机是人们生活中必备并且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手机各项应用功能也是日新月异的提高着。各大高校已经有了《手机摄影技术》这门课,这意味着手机摄影功能的应用也是逐渐被各行各业所重视,也对于我们高校学生学习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有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尔夫球运动教学 手机摄影功能 具体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高速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广泛,看电视,听音乐,拍照,支付等等各种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经我在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教学经验,手机摄影功能对于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的教学用着显著的帮助。高尔夫球运动中挥杆是高尔夫球运动的基础。挥杆动作可分为六个部分。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这六个部分的原理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导学生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白高尔夫球运动挥杆体系,能够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一、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基本知识以及手机摄像功能的具体应用
(一)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站位
站位时如果瞄球时身体的角度不正确,就很难能做到在一个平面里面挥杆。一个正确的高尔夫准备击球姿势为:(1)身体站直,双臂放于两侧。(2)膝盖微曲。(3)背部要直,臀部后推,头朝球的方向移动。下颚抬起。(4)握杆时双臂自然下垂,左肩稍微向上倾斜,身体重心在前脚掌上。
(二)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上挥杆
上挥杆是挥杆能否准确完成的前提条件。上挥杆影响着下挥杆以及击球时我们球杆的杆面朝向,以及击球的力道。一个正确的上挥杆标准为:(1)刚开始的起杆速度要平顺缓慢,将杆头沿着目标线笔直向后拉,可在球位后方约20厘米目标线插上一根球梯,检查杆头是否直接通过球梯上方。(2)当杆身与地面平行时,从身体右侧看去,杆头依旧维持在身体前方。此时左手臂依旧打直,右手臂贴近身体内侧,左手曲腕。(3)左手臂与地面水平,杆身与左手臂成90度,握把底端指向目标线内侧。(4)上杆顶点时,身体重心至右脚内侧,左手臂伸直,右手臂内弯,右上臂与右前臂成90度。杆头指向目标,肩膀围绕脊椎右转90度。头部始终在原点保持不动,臀部右转45度,左膝盖稍微向右膝靠。
(三)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下挥杆
下挥杆直接影响着击球杆面,球的飞行轨迹,高度,方向等。所以下挥杆的动作是挥杆体系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下挥杆的具体标准是:(1)下挥杆开始时,由左膝盖带动左臀向目标线转动,接着肩膀转动,带动左臂带动球杆向下沉,右手肘贴着身体下移,且维持曲腕90度。(2)身体转动,双手画弧,让杆头自然的通过球位,顺势下挥。在手腕通过腰部时,让手腕开始伸直,加快杆头速度。
(四)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击球
击球的动作是上下挥杆正确完成的反馈,是顺势的,是自然地。具体表述是:(1)击球姿势与准备姿势类似,但不完全一样。(2)击球瞬间是连续的身体动作组成,身体转动带动手臂完成向下的挥杆。重心顺势到左脚,肩膀稍微打开,杆面与左臂方正对准目标,双眼依旧盯着球位。
(五)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送杆
送杆是击球后的自然延伸动作:(1)杆头通过球位,身体继续左转,重心也左转。双手继续前送,右手臂翻转盖过左手臂。(2)杆头指向目标线,右脚离地,右肩下沉,头部保持原地。
(六)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收杆
收杆是整个高尔夫球运动挥杆动作体系技术的结束,也是让整个动作更加稳定,更加完整的一个部分。(1)身体重心完全转移至左脚外侧。(2)头部和皮带头指向目标线方向,背部挺直,右脚跟抬起,右大腿贴近左大腿,双手置于左肩上方。(3)维持身体平衡。
整个挥杆全程为3至4秒,而下挥杆只有0.3秒左右,肉眼的观察力很有限。当我们把高尔夫挥杆原理交给学生以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功能来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查,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标准,再对照老师教导的高尔夫球挥杆标准来改正自己的动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束语
综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手段,不仅仅让高尔夫教学有了简便的方式,也让原本需要一对一教学的高尔夫专业小课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顶级教练教你打高尔夫球[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
[2] 用技术打高尔夫[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7.1.
[3] 運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