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
【机 构】
: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
【基金项目】
: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建党百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历史经验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研究”(20VSZ1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20AMZ01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缅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互动”(19CMZ041)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命运与共而形成的。中国在战“疫”中实现了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与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础,蕴含着中国国家建构的价值指向,是验证中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中缅边境战“疫”叙事,即境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边境疫情防控网格治理现代化的认知,强调在后疫情时代,各民族同胞要坚守为民、团结、奉献、奋斗及天下等战“疫”精神,增强“五个认同”,确保战“疫”的伟大胜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各方面
近年来,随着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引起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变化,甚至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就业相关的心理问题,使得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阐述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结合就业形势分析了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转变就业心理,树立就业信心,缓解就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2021年4月26日,惊闻本刊重要国际编委、特聘英文编审白海思博士(Hea ther A.Peters)在美国费城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编辑部全体同仁对此深感震惊,万般悲痛,难以言表,特撰讣闻,以致哀悼。白海思博士生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驻曼谷办事处高级文化顾问。她于196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学专业学士学位,197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获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
七世纪中叶,以阿拉伯人、波斯商人、使臣为主的穆斯林从海路、陆路以不同的方式与路径进入中国。大批穆斯林在政治、商贸城市中从流动、暂居到定居,逐渐出现了穆斯林中国化的现象,形成穆斯林的稳定居住区——蕃坊,以及伊斯兰经堂教育的雏形——蕃学。此时的穆斯林群体没有形成社会实体,也没有政治经济利益,多从商或求仕。如果说唐代称为“蕃商胡贾”,还带有外夷侨民的意味,到五代时期部分穆斯林已经落籍有年,身份有变。宋代则开枝散叶,成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世居中国,成为本土居民,伊斯兰教也成为了中国人的宗教。
一、武当山rn武当山道教文化魅力独特,武当武术、武当道医、武当道乐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建筑学与艺术成就.rn武当山还具有
[摘要]在我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牛郎织女故事是流传时间最久远、流传范围最广泛的“异类”婚恋民间故事母题之一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下,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汉族的牛郎织女故事相比较出现了同中有异的特点。汉族与少数民族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在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方面呈现出共同意识倾向,如“仙女下凡”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以及“仙女返回天宫”等情节方面,这些共同意识对于分析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rn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湖北省巴东县因教育而声名鹊起.从文盲充斥到人均接受教育9年以
[摘要]《四库全书》以“钦定”为本质特征,与乾隆的政治宏图互为表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因消弭汉族中心主义思想而造成的学术破坏大加挞伐。其实,《四库全书》贯彻了清代民族和睦的理念,固然有钳制汉民族反抗意识的倾向,但也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数千年中华文明进行整合,保存了各民族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正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华夷之辩”,基本坚守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才使其能在民国时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
[摘要]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