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可见,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不但是儿童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儿童、赋予我们整个民族的要求,这不但能够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也能够使儿童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发现,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儿童缺少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创造所带来的快乐。这其中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一是家長过度溺爱孩子,承包了孩子本应自己完成的各项任务,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从小生活不能自理。二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 三是父母怕麻烦,没让孩子掌握动手动脑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四是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父母也想让孩子吃苦锻炼,但孩子真的参加锻炼时却又十分舍不得。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在长期的以传导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很少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经历,动手能力差,而教学上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而不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也就没有了探究的体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虽然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重新精神,但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因教学成绩、教学“任务”或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禁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或探究创新。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儿童在动手拼拼、搭搭、拆拆、画画、剪剪、贴贴地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会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动手动脑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独立性,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多动脑筋、想办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加以克服困难。同时儿童也在他动手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独立思考、不断尝试的能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自信。
要使学生具有“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能力和良好品德,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创设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
即使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还总是要求学生听课时要“专心”,不能“捣乱”、不能“胡思乱想”,总之,学生上课时要规规矩矩。岂不知这过多的“规矩”不但禁锢了学生的“形”,使学生不能动手,也禁锢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大脑的思维往往跟着老师的教学思维走。一切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还谈何“动脑”、“创意”。所以,课堂上是要有“规矩”,但老师们应在“规矩”的基础上创设各种适合孩子们动手动脑的氛围,让学生喜欢上动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天性也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课堂气氛也会轻松、快乐、民主。
2.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所以,如何让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显得尤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疑问、设置情境以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教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组织,要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充满情趣的活动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愿望。
(1)常用的活动形式
游戏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探索都是在玩中得到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活动,参与探究,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如对刚入学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实际操作。操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对一二年级的儿童而言,操作主要是绘画、手工制作等。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都是在双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它不但发展了儿童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意等品质。所以教师或家长要在一些可能的情景中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作画、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手工制作等。同样,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各样废旧物品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中动手动脑。
(2)走进自然。儿童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周围的一切。因此利用儿童这一天性,根据教材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品德课放在室外上,让学生在室外的活动中有目的的去动手动脑,也可以指导动员家长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让孩子在野外的纵情玩乐中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从而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走进家庭。让品德教育走进家庭生活,指导鼓励孩子们帮父母干家务,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劳动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总之,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动手动脑训练的素材,让孩子们充分地“动”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能够享受动手动脑及创造所带来的快乐。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发现,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大多数儿童缺少动手动脑的能力,因此也就无法享受创造所带来的快乐。这其中有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中,一是家長过度溺爱孩子,承包了孩子本应自己完成的各项任务,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从而导致了许多孩子从小生活不能自理。二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 三是父母怕麻烦,没让孩子掌握动手动脑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四是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父母也想让孩子吃苦锻炼,但孩子真的参加锻炼时却又十分舍不得。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自理能力,还有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在长期的以传导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很少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经历,动手能力差,而教学上又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而不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也就没有了探究的体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虽然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重新精神,但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因教学成绩、教学“任务”或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禁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或探究创新。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发展。儿童在动手拼拼、搭搭、拆拆、画画、剪剪、贴贴地活动中,能根据问题的变化,按照不同材料和条件及时地改变思维方法,并会用创造性的方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动手动脑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独立性,使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多动脑筋、想办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加以克服困难。同时儿童也在他动手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独立思考、不断尝试的能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从中获得自信。
要使学生具有“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能力和良好品德,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1.创设快乐民主的学习氛围
即使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还总是要求学生听课时要“专心”,不能“捣乱”、不能“胡思乱想”,总之,学生上课时要规规矩矩。岂不知这过多的“规矩”不但禁锢了学生的“形”,使学生不能动手,也禁锢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大脑的思维往往跟着老师的教学思维走。一切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学生还谈何“动脑”、“创意”。所以,课堂上是要有“规矩”,但老师们应在“规矩”的基础上创设各种适合孩子们动手动脑的氛围,让学生喜欢上动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天性也会得到充分的释放,课堂气氛也会轻松、快乐、民主。
2.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和学的基本形式。所以,如何让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显得尤其重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疑问、设置情境以激发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教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组织,要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和充满情趣的活动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愿望。
(1)常用的活动形式
游戏活动。玩是孩子的天性,一些有趣的发现和探索都是在玩中得到的。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游戏活动,参与探究,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如对刚入学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
实际操作。操作是一种技能训练,对一二年级的儿童而言,操作主要是绘画、手工制作等。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都是在双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它不但发展了儿童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意等品质。所以教师或家长要在一些可能的情景中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作画、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手工制作等。同样,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收集来的各种各样废旧物品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中动手动脑。
(2)走进自然。儿童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周围的一切。因此利用儿童这一天性,根据教材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品德课放在室外上,让学生在室外的活动中有目的的去动手动脑,也可以指导动员家长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让孩子在野外的纵情玩乐中体验动手动脑的快乐,从而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3)走进家庭。让品德教育走进家庭生活,指导鼓励孩子们帮父母干家务,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劳动中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总之,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动手动脑训练的素材,让孩子们充分地“动”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能够享受动手动脑及创造所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