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岸篮产于漳州龙海紫泥镇北岸社,曾因工艺精良,而广泛用于婚俗,行销龙海、石码、漳州等闽南地区。如今传统手艺被现代工业制品所替代,并且从原材料开始就几经替换,关于未来,北岸社老一辈的传承人不知道这门手艺将何去何从。
几个月前,我曾到过漳州华安的利水村寻找当地的竹编手艺,最近又听说漳州龙海有一门远近闻名的北岸篮竹编手艺,与华安竹编略有不同,北岸篮主要用于婚俗之中,行销闽南地区百余年,让人十分好奇,遂前往探访。出发之前,本以为北岸篮手艺的所在地——龙海紫泥镇北岸社地处偏远,实际上村子就坐落于厦门去往龙海市区的省道边,交通便利,打个顺风车就能直接到村口。
一下车,就看到村口正对面的一家竹器店,门口堆叠着几个硕大北岸篮,十分显眼。走进一瞧,才发现店面不只卖竹器,还有塑料编织用品,同时兼做五金配件,想来竹制品如今销路缩减,需得兼职做些其他。店铺已经经营了十几年,主人热情地指着一对喜字的大号北岸篮,拿起一旁的扁担比划着,“这一对是结婚的时候用的,我那时候结婚也是这样,媒人要挑它去女方家,拿嫁妆到男方去。”
店中竹制品样式不少,有婴儿摇篮、米箩等生活用品,也有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一个手臂直径的竹匾挂在墙上,上面写着“二姓合婚百子千孙”,是当地女子出嫁时用来挡在头上的,而同作为婚俗用品的北岸篮因篮子表面写有“喜”字、“财丁两旺”,或者画着寿桃、红花等吉祥图案,让人在一堆竹制品中能一眼认出。
北岸社位于九龙江入海口附近,明末清初,北岸社村民于农闲之时,栽种竹子于港边护岸。因为竹子越来越多,也是现成的原料,当地人就加以利用,做成竹制品。久而久之,当地人就以竹器手工为副业,尤其是编制的篮子工艺精湛,竹篾与竹篾之间间隙极小,编成后一般还要艺术加工,工艺、书画融成一体,最后漆上清油。曾风靡漳州、石码和厦门,甚至销往泉州,成为闽南许多地区的婚俗必需品。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当地逐渐形成特色竹编技艺,闻名闽南一带,故时人以其社名称之“北岸篮”。传统时候,大到婚庆、祭祀,小到日常盛物,家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能称为北岸篮的,以大小号分类有八种左右:大号的同米箩口一样,用于年节由两人抬着送龟粿;中号有两种,用于结婚女方随嫁盛物;小号的据说过去用于装白银或其他较名贵物之用;最小号有四种,其中最小的似碗面大小,一般作艺术品陈列。北岸篮重在工艺,大一点的北岸篮,小孩可站上篮盖不坏,甚至盛水而不漏,可谓竹篮打水并不落空。
在北岸社,竹编手艺至今未曾断过。村子里只要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曾与竹子打过交道,多少会点手艺。在村子里转一转,就能看到一两个于自家门口编制竹器的老人。目前仍在坚持做的已经不多,郭宰相就是其中一位,只不过他主要做一些如簸箕、篮筐之类的生产用具,贴补家用,“以前生活比较困难,都做这个籃子度生活啊……以前卖的很好啦,整个龙海都有卖,漳浦、漳州、厦门也有啦 ,泉州也有。”
当地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两个北岸篮。郭宰相从家中拿出几十年前用来储物的北岸篮,因为有些年头,竹篮的颜色已经被时间浸染成深木色,但竹制品经久耐用,看上去几乎没什么磨损。如今大家都使用塑料篮子,原先的竹篮也就都收起来了。郭宰相坐在老屋门口一边编着竹筐,一边感叹着:“这个本钱很少啦,主要是手工赚钱,现在也只有我们老年人在做,青年人一般是不愿意做,赚钱是很少啦。”
北岸篮已列入第四批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它的传承人,今年七十岁的张小清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一名篾匠变成市非遗的传承人,但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有许多媒体、包括摄影师对这门传统手艺产生了兴趣。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名片和资料递到手上,然后就转身去做手头的活了。
张小清的父亲张砽是北岸有名的篾匠师傅,他8岁就开始帮着父亲打下手,学习破竹、刮皮。旧时,北岸篮一般是以篾匠师傅带徒弟做散户的形式传承手艺,形成分散而众多的师徒传承体系,并且传男(儿媳妇)不传女。“以前整个社都在做,81、82年左右最多”,年底的时候竹篮的行情是最好的,“大概在农历十一二月,到腊月十六尾牙就结束了。”
张小清与妻子正坐在门口的空地上,处理年前买回来的一批竹子。去年腊月二十八,张小清趁着儿子回来搭把手,去附近的板山砍了好些花竹,年底买来的竹子水分少,做起竹编来才不容易坏。北岸篮的制造,首先要选好良竹做材料,过去做北岸篮的竹子品种主要是桂竹,并且选材有讲究,最起码要选已生长三年至四年且长得茂盛的竹子,这样竹子才有韧性。
选好合适的竹子还需要根据篮子的尺寸与要求锯好竹料。第二步是劈篾,即把竹子加工成或粗或细的篾丝、篾片。劈篾要先破竹去内皮、刮皮。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然后就是编制,北岸篮的编制技法很多,内容丰富,包括直径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人字编等等,长长的竹丝瞬间就组成了各种编织纹路。做好竹篮后,还需进行彩绘上漆。 在篮子两旁添上吉祥书画,一般多用“福禄寿全”“百年和好”等字词,并画上“喜鹊报喜”“八仙过海”等图案画,最后还要漆上清油,美丽雅观。
年轻的时候,张小清从清早开始动工,到晚上九点就能编制出一只篮子,如今他的眼睛已经不大好,只能在有订单的时候做一做。“破完这个竹子,还要晒一晒。大约在五月份一过,就是端午节过才做,那时候比较没有雨水,做起来才不会霉变。”编制竹篮过程漫长,需得倾注不少耐心。 张小清一边刮着竹皮,一边像自言自语一般,“已经是淘汰的产品了,没有什么用,这个以前都是结婚在用,现在人家都不用了。”传承百年经久不衰的北岸篮,该何去何从呢?
几个月前,我曾到过漳州华安的利水村寻找当地的竹编手艺,最近又听说漳州龙海有一门远近闻名的北岸篮竹编手艺,与华安竹编略有不同,北岸篮主要用于婚俗之中,行销闽南地区百余年,让人十分好奇,遂前往探访。出发之前,本以为北岸篮手艺的所在地——龙海紫泥镇北岸社地处偏远,实际上村子就坐落于厦门去往龙海市区的省道边,交通便利,打个顺风车就能直接到村口。
一下车,就看到村口正对面的一家竹器店,门口堆叠着几个硕大北岸篮,十分显眼。走进一瞧,才发现店面不只卖竹器,还有塑料编织用品,同时兼做五金配件,想来竹制品如今销路缩减,需得兼职做些其他。店铺已经经营了十几年,主人热情地指着一对喜字的大号北岸篮,拿起一旁的扁担比划着,“这一对是结婚的时候用的,我那时候结婚也是这样,媒人要挑它去女方家,拿嫁妆到男方去。”
店中竹制品样式不少,有婴儿摇篮、米箩等生活用品,也有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一个手臂直径的竹匾挂在墙上,上面写着“二姓合婚百子千孙”,是当地女子出嫁时用来挡在头上的,而同作为婚俗用品的北岸篮因篮子表面写有“喜”字、“财丁两旺”,或者画着寿桃、红花等吉祥图案,让人在一堆竹制品中能一眼认出。
“传统时候,我们做北岸篮度生活”
北岸社位于九龙江入海口附近,明末清初,北岸社村民于农闲之时,栽种竹子于港边护岸。因为竹子越来越多,也是现成的原料,当地人就加以利用,做成竹制品。久而久之,当地人就以竹器手工为副业,尤其是编制的篮子工艺精湛,竹篾与竹篾之间间隙极小,编成后一般还要艺术加工,工艺、书画融成一体,最后漆上清油。曾风靡漳州、石码和厦门,甚至销往泉州,成为闽南许多地区的婚俗必需品。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当地逐渐形成特色竹编技艺,闻名闽南一带,故时人以其社名称之“北岸篮”。传统时候,大到婚庆、祭祀,小到日常盛物,家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能称为北岸篮的,以大小号分类有八种左右:大号的同米箩口一样,用于年节由两人抬着送龟粿;中号有两种,用于结婚女方随嫁盛物;小号的据说过去用于装白银或其他较名贵物之用;最小号有四种,其中最小的似碗面大小,一般作艺术品陈列。北岸篮重在工艺,大一点的北岸篮,小孩可站上篮盖不坏,甚至盛水而不漏,可谓竹篮打水并不落空。
在北岸社,竹编手艺至今未曾断过。村子里只要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曾与竹子打过交道,多少会点手艺。在村子里转一转,就能看到一两个于自家门口编制竹器的老人。目前仍在坚持做的已经不多,郭宰相就是其中一位,只不过他主要做一些如簸箕、篮筐之类的生产用具,贴补家用,“以前生活比较困难,都做这个籃子度生活啊……以前卖的很好啦,整个龙海都有卖,漳浦、漳州、厦门也有啦 ,泉州也有。”
当地人家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两个北岸篮。郭宰相从家中拿出几十年前用来储物的北岸篮,因为有些年头,竹篮的颜色已经被时间浸染成深木色,但竹制品经久耐用,看上去几乎没什么磨损。如今大家都使用塑料篮子,原先的竹篮也就都收起来了。郭宰相坐在老屋门口一边编着竹筐,一边感叹着:“这个本钱很少啦,主要是手工赚钱,现在也只有我们老年人在做,青年人一般是不愿意做,赚钱是很少啦。”
腊月砍竹,五月编篮
北岸篮已列入第四批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它的传承人,今年七十岁的张小清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一名篾匠变成市非遗的传承人,但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有许多媒体、包括摄影师对这门传统手艺产生了兴趣。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名片和资料递到手上,然后就转身去做手头的活了。
张小清的父亲张砽是北岸有名的篾匠师傅,他8岁就开始帮着父亲打下手,学习破竹、刮皮。旧时,北岸篮一般是以篾匠师傅带徒弟做散户的形式传承手艺,形成分散而众多的师徒传承体系,并且传男(儿媳妇)不传女。“以前整个社都在做,81、82年左右最多”,年底的时候竹篮的行情是最好的,“大概在农历十一二月,到腊月十六尾牙就结束了。”
张小清与妻子正坐在门口的空地上,处理年前买回来的一批竹子。去年腊月二十八,张小清趁着儿子回来搭把手,去附近的板山砍了好些花竹,年底买来的竹子水分少,做起竹编来才不容易坏。北岸篮的制造,首先要选好良竹做材料,过去做北岸篮的竹子品种主要是桂竹,并且选材有讲究,最起码要选已生长三年至四年且长得茂盛的竹子,这样竹子才有韧性。
选好合适的竹子还需要根据篮子的尺寸与要求锯好竹料。第二步是劈篾,即把竹子加工成或粗或细的篾丝、篾片。劈篾要先破竹去内皮、刮皮。劈篾十分讲究技巧,手和刀要成一条线,双手用力要均衡。然后就是编制,北岸篮的编制技法很多,内容丰富,包括直径纬编、六角六方编、三角眼编、人字编等等,长长的竹丝瞬间就组成了各种编织纹路。做好竹篮后,还需进行彩绘上漆。 在篮子两旁添上吉祥书画,一般多用“福禄寿全”“百年和好”等字词,并画上“喜鹊报喜”“八仙过海”等图案画,最后还要漆上清油,美丽雅观。
年轻的时候,张小清从清早开始动工,到晚上九点就能编制出一只篮子,如今他的眼睛已经不大好,只能在有订单的时候做一做。“破完这个竹子,还要晒一晒。大约在五月份一过,就是端午节过才做,那时候比较没有雨水,做起来才不会霉变。”编制竹篮过程漫长,需得倾注不少耐心。 张小清一边刮着竹皮,一边像自言自语一般,“已经是淘汰的产品了,没有什么用,这个以前都是结婚在用,现在人家都不用了。”传承百年经久不衰的北岸篮,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