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道路问题是根本性的,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息息相关.所谓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就是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联并进为指导思想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目标在于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又要融入世界教育现代化体系以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缘由与用意,才能深入领会我们党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与策略安排.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问题是根本性的,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息息相关.所谓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就是以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联并进为指导思想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目标在于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又要融入世界教育现代化体系以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路径选择的缘由与用意,才能深入领会我们党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远见卓识与策略安排.
其他文献
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完善.教师教育学所具备的学理性与价值性为教师教育学科身份的合法性提供了重要佐证.教师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应观照教师教育学之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本质意蕴,把握教师教育学科特征,探寻教师教育学何以存在之理性依据,从而规范界定教师教育学概念.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多维透视是认识与审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必要前提,教师教育学科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解释与超越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对教师教育学科地位的逻辑证成离不开学科价值,教师教育学价值意蕴的合理澄明是支撑与引领教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从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测量为基础的量化评估需要向高质量评估转变.在对象方面,量化评估关注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高质量评估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在方法方面,量化评估以相关指标的可测为基础,高质量评估则容纳量化的、定性的以及其他相关的证据;在结果方面,量化评估以测量、描述和判断为主,而高质量评估更加强调以测量、描述和判断为基础的建构和再建构;在功能方面,量化评估强调以绩效为杠杆进行问责,高质量评估则强调以评估促进发展;在风险方面,与问责导向的高利害的量化评估相比,以发展为导向的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我们党确立了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支撑,进而带动全局的建设路线.为改变落后的高等教育面貌,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之后,1954年10月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我国开始启动重点高校建设.此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重点高校建设始终是党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示范和引领性政策[1],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影响的全面提升.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下的重点高校建设历史,值此变与不变中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值此庆祝中国
神经科学的新成果,为德育研究科学化何以可能带来诸多启示.就因何可能来看,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德育研究科学化相继经过实验科学阶段的孕育和心理科学阶段的催化,在神经科学时代得以奠基.就为何可能而论,关键在于创建道德学习神经科学,深刻揭示道德学习的神经激活、环路生长与网络形成规律;发展文化取向的德育学,重点关注为造就个体特殊的神经环路进而培育道德脑提供适宜的经验与机会.就如何可能而言,德育研究科学化呼唤发展超学科研究范式,基于神经科学在道德脑功能定位上的"精准"特性以及"神经环路发育"、"神经介导作用
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博士学位教师样本的简历数据,对其中的学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校博士占每所样本高校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比例均最高.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教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排名中位居前列,显示出其全国性的学术声望和影响力.教师聘用呈现一定的地域和学科特征.总体上,位于同一城市或临近区域的高校具有相对密切的博士学位教师聘用关系,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向"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输送博士学位教师的学术声望影响强于科研表现,传统的理工类高校向"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输送博士
大学生学习投入是大学学业成功重要的预测变量,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但学界关于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全国311所本科高等学校134 178名大学生的学情调查数据,以动机发展的自我系统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多群组多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考察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内外部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投入受到内外部两个系统的影响.在内部系统中,情感学习投入影响行为学习投入.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强,他们就越会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在外部系统中,学习投入受学习环境感知和学业自我
只有专属于教师教育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成就教师教育学科,并通过已经学科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教师教育在融入高等教育之前,特别是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依托经验积累的技能传统;然而在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的过程中,则需要依托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生成具有自生命力的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且根据实践需要和师范生可理解程度,将其转化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才能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学科身份,形成相对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把教师当专业人员培养时,需要赋予他们生成和应用专业知识的双重使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由来已久.特别是1977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之后,他“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提出了一系列精辟深刻的教育论述,其中影响尤为深远的就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2].这一思想提出于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指导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仍是指导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流多元"高等教育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态势、生态样式、实践样本、发展走势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状态,它具有整体性、多样性、本土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双一流"建设引发的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其重点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重构.从发展"一流多元"高等教育的需要来看,政府职能应在转变理念、激发活力、引导发展方面着力,制度重构应建立在善治良序和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未来走势上看,"一流多元"高等教育建设应从逻辑起点、良序发展、实践创新三个方面着力,以实现高等教育"志"、"制"与"治"三者的内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路、新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关键在落实,那么学校教育应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笔者拟从学校教育实践构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和学校四个要素来解读“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以期为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