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有“印,执政所持信也。”可见官印是历代官吏身份、等级、权利的象征。它始于春秋战国,为各朝政权所沿用,是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质地、官级、文字等都涵盖各自独特的时代风格。
怀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一方铜印,这方铜印重75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2厘米,厚1.3厘米;背面有一梯形板状钮,钮底边宽3.2厘米、厚1.3厘米;钮上边宽2.9厘米、厚1.2厘米,钮高为2.6厘米,印面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
这方铜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征集于怀远县兰桥乡大观村。此铜印印面阳文,为九叠篆书“总领之印”,字迹清晰,章法布局合理。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金代官印,属国家二级文物。
金朝(1115-1234年)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见诸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女真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从此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对峙百余年。
金在征辽伐宋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各种制度,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借鉴南宋的统治经验。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辽、宋旧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印文干净利落、安妥工稳,九叠篆书印水准不在宋之下。从章法上看,多以左右两行布局,为4、6、8字不等,布局合理,字体整齐划一。从印款看,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编号制度是金代官印一个显著的特点,尤其是用“千字文”的编号方式,避免了因官印太多而易混乱的情形。这种方式为后代所沿用。钮端多刻有“上”字,以防将印钤盖颠倒。到了晚期,印款减少或无一字款。怀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这方铜印,从形制及印文分析,为金代晚期领兵印鉴。
九叠篆,初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在纸张普遍应用、印体加大、职官印向官署印转变情况下完成,最大特点是以曲折弯叠的笔画调节印文布排疏密。之所以称为“九叠”,因“九”为数之终,则言叠数之多。沙孟海《印学概论》曰:“九叠文不尽九叠,如勾学公事印用七叠,承受差委印仅六叠,都统之印,万户之印乃有十叠,又如行军都统之印等,则篆数不等,多寡之故,大抵因印文多寡而为增损,或因时代不同,而所铸各殊。”由于它的满实规整、大方得体陡增了官印威严神圣的感觉,又因其笔画繁缛重叠不易辨认,有防奸辨伪的作用,因此历史上一些兄弟民族的官印也纷纷摹仿。
金王朝是在征服战争中兴盛和扩展起来的,军事机构也有其独特的定制。据《金史·兵志》载: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发兵侵宋,设都元帅府。各路金军仍设都统,在元帅府指挥下统领本路军作战。
海陵王废除都元帅府,仿汉制改为枢密院,成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泰和六年(1206年)征宋,因行兵又改都元帅府,兵罢仍称枢密院。金宣宗南迁以后,沿河诸城署行枢密院、行元帅府,大者加“便宜”,小者加“从宣”的名号。
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也。然又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由此可知金代末年“总领之印”就是“元帅之印”。
怀远县位于淮河中游,地处宋、金两国交界,战事频繁。据史料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北方的金政权左副元帅布萨安,率兵分诸路攻掠江淮地区,淮南人民多渡江逃难。后楚州刺史贾涉急调迎敌,并遣李全、李福夺取涡口,断金兵退路。与金左布监督赫舍哩约赫大战,于化湖陂击杀金军将领数员,致使金军解诸州之围乃退,李全率军猛追,大败金兵于曹家庄。(据史记载:“化湖陂,在怀远县北。曹家庄,则近宿州界”。)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金兵进逼濠州,因断粮而退。在宋、金对峙过程中,淮河流域始终战事不断。兰桥乡大观村又位于涡淮之间,在这里发现金军征戊遗物,应为情理之事。
此印的出现为研究金代军制沿革及军事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由于铸造仓促,既无编号也无款识。从中可窥寻出金朝晚期内忧外患,军队扩充,增设军官,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不稳,官印的质量、制度较混乱现象。为金代晚期政治、社会、官职、印制的发展提供实物佐证。
怀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一方铜印,这方铜印重75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2厘米,厚1.3厘米;背面有一梯形板状钮,钮底边宽3.2厘米、厚1.3厘米;钮上边宽2.9厘米、厚1.2厘米,钮高为2.6厘米,印面有明显的使用磨损痕迹。
这方铜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征集于怀远县兰桥乡大观村。此铜印印面阳文,为九叠篆书“总领之印”,字迹清晰,章法布局合理。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金代官印,属国家二级文物。
金朝(1115-1234年)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见诸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女真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从此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对峙百余年。
金在征辽伐宋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各种制度,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借鉴南宋的统治经验。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辽、宋旧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印文干净利落、安妥工稳,九叠篆书印水准不在宋之下。从章法上看,多以左右两行布局,为4、6、8字不等,布局合理,字体整齐划一。从印款看,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编号制度是金代官印一个显著的特点,尤其是用“千字文”的编号方式,避免了因官印太多而易混乱的情形。这种方式为后代所沿用。钮端多刻有“上”字,以防将印钤盖颠倒。到了晚期,印款减少或无一字款。怀远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这方铜印,从形制及印文分析,为金代晚期领兵印鉴。
九叠篆,初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在纸张普遍应用、印体加大、职官印向官署印转变情况下完成,最大特点是以曲折弯叠的笔画调节印文布排疏密。之所以称为“九叠”,因“九”为数之终,则言叠数之多。沙孟海《印学概论》曰:“九叠文不尽九叠,如勾学公事印用七叠,承受差委印仅六叠,都统之印,万户之印乃有十叠,又如行军都统之印等,则篆数不等,多寡之故,大抵因印文多寡而为增损,或因时代不同,而所铸各殊。”由于它的满实规整、大方得体陡增了官印威严神圣的感觉,又因其笔画繁缛重叠不易辨认,有防奸辨伪的作用,因此历史上一些兄弟民族的官印也纷纷摹仿。
金王朝是在征服战争中兴盛和扩展起来的,军事机构也有其独特的定制。据《金史·兵志》载: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发兵侵宋,设都元帅府。各路金军仍设都统,在元帅府指挥下统领本路军作战。
海陵王废除都元帅府,仿汉制改为枢密院,成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泰和六年(1206年)征宋,因行兵又改都元帅府,兵罢仍称枢密院。金宣宗南迁以后,沿河诸城署行枢密院、行元帅府,大者加“便宜”,小者加“从宣”的名号。
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也。然又外设一总领提控,故时皆称元帅为总领云。由此可知金代末年“总领之印”就是“元帅之印”。
怀远县位于淮河中游,地处宋、金两国交界,战事频繁。据史料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北方的金政权左副元帅布萨安,率兵分诸路攻掠江淮地区,淮南人民多渡江逃难。后楚州刺史贾涉急调迎敌,并遣李全、李福夺取涡口,断金兵退路。与金左布监督赫舍哩约赫大战,于化湖陂击杀金军将领数员,致使金军解诸州之围乃退,李全率军猛追,大败金兵于曹家庄。(据史记载:“化湖陂,在怀远县北。曹家庄,则近宿州界”。)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四月,金兵进逼濠州,因断粮而退。在宋、金对峙过程中,淮河流域始终战事不断。兰桥乡大观村又位于涡淮之间,在这里发现金军征戊遗物,应为情理之事。
此印的出现为研究金代军制沿革及军事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由于铸造仓促,既无编号也无款识。从中可窥寻出金朝晚期内忧外患,军队扩充,增设军官,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不稳,官印的质量、制度较混乱现象。为金代晚期政治、社会、官职、印制的发展提供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