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过上“四好”生活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公路、一栋栋漂亮的乡村洋楼、一块块整齐的篱笆菜园、一户户幸福的高山人家……
  原来偏远、贫困、落后的贫困村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文明的现代新村。这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带给穷苦百姓最大的福祉,该项目的实施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真正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过上了“四好”幸福生活。
  地处“大药山”脚下、美丽牛角海下游的蓼坪乡小河村,位于甘洛县西南部,与越西县梅花乡交界,距离县城近6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380米,年平均气温8℃,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60户254人,其中贫困建卡户24户135人,是彝藏杂居的民族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建成了通村水泥路、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住房建设项目,配套建设了水、电、文化室、卫生室、民俗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发挥生态优势,提档升级传统种植和养殖产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取得了明显成效。
  告别低矮危房
  住进安全漂亮“好房子”
  “以前我家的房子又矮又潮湿,到处都是裂缝,每天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现在安逸了,党和政府给我们修了新房子,又干净又漂亮。”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的对比,贫困户潘木呷子说, “做梦都想不到会有一天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据悉,小河村2017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户(贫困建卡户全覆盖),现已全部搬迁入住,并将全部脱贫退出。通过实施该项目,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低矮、阴暗、潮湿、危险的陈旧房屋,住上宽敞、明亮、干净、安全的新居。
  告别懒散贫穷
  过上幸福美满“好日子”
  走在小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家家户户或门前或侧面都有一块箭竹篱笆围起的菜园子,尽管因为气候寒冷地里的蔬菜大多被冻坏了,这些“微田园”仍然给村庄增色不少。
  “‘微田园’建设是县委、县政府为整治环境卫生提出的方案,建起了这个菜园子,生活方便了,卫生也好打扫了,整个村子看起来就干净整洁多了,最关键的是村民变得勤劳了许多。”小河村委会主任王正全说。
  据了解,以前村民们农闲时候都是睡在草垛上晒太阳或围在院坝里烤柴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同步实施了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同时开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贫困群众一改往日闲散习惯,家家户户都在奋力脱贫致富。
  告别脏乱邋遢
  养成千净卫生“好习惯”
  在搬迁群众吉俄克布子家里,牙膏牙刷、毛巾脸盆、沙发茶几、电视网络、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用品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现在过的才是日子嘛!以前条件不好,一年洗不了几次澡,邋邋遢遢地过了那么多年。但现在儿女成家完了,就我们老两口,生活过得舒坦、幸福!乡里还给我家评了个‘最美家庭户’呢!”说起现在的生活,吉俄克布子的妻子阿说巫呷莫笑得合不拢嘴。
  告别陈规陋习
  形成文明和谐“好风气”
  “社会治安、婚丧嫁娶等都进了《村规民约》,大家都很高兴,愿意打破陈规、摒弃陋习,都懂得‘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硬道理。”谈及村里的移风易俗,王正全这样说到。
  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建设中,小河村通过引导群众搬迁,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对群众感恩奋进教育,彻底改变了群众“等、靠、要”思想,逐渐形成了爱党爱国、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自力更生的良好风气。
  然而,小河村只是甘洛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小小缩影,同样的景象遍布全县28个乡镇,团结乡磨推咀村、苏雄乡瓦洪村、玉田镇觉铁村、则拉乡新基姑村、阿尔乡眉山村、石海乡古文村、斯觉镇挖里乌村、阿嘎乡格古村、拉莫乡挖曲村……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幅村民安居乐业、村庄整洁美丽的现代乡村画卷。
  群众心里话
  蓼坪乡小河村村民沙玛阿木之女:
  “两年前,政府组织我们外出务工,我进了浙江一家电子厂,每小时12元的工资,平均每月能挣4000元左右,每月都往家里寄钱。今年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家人搬进了新房子,各种家具也有了,特别是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舒舒服服地洗上热水澡。想都不敢想现在会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玉田镇觉铁村村民阿衣布以:
  “我家以前的房屋受滑坡影响,裂开了很大的一条缝子,每天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的,特别是夏天雨水季节,打一次雷全家人就吓一回,精神都快崩溃了。党和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得太及时了,现在住在新房里,觉得很踏实、很幸福。以前一年洗不了几次澡,柴火烟熏、灰尘满身,很不舒服,现在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也要像城里人一样干干净净地生活。”
  嘎日鄉觉莫村村民吉所足什:
  “我是退伍老兵,但由于身体、环境、风俗习惯等原因,我成了贫困建卡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让我和家人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通过新居搬迁,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真正认识到,除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还得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不会拖国家的后腿,才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数读甘洛易地扶贫搬迁
  据悉,甘洛县“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共计5134户20858人。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该县始终围绕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确立了“四年搬迁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总体布局,提前谋划2018年预脱贫村易地搬迁农户的住房建设。2016年、2017年共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52户14927人,在省下达2016年、2017年搬迁目标任务8964人的基础上多实旋了1687户5963人,目前已经完成住房建设2521户10466人,占计划任务的116. 75%,剩余1331户4461人预计在2018年全面完成住房建设任务,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提前的目标。
其他文献
知道一点彝族毕摩和苏尼文化的人都知道,彝族传说中有座“鬼山”,所有毕摩和苏尼活动都要把各种各样的“鬼”往这座山里送。这座山叫德布洛莫,深处“彝地之首·甲古甘洛”以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德布洛莫,彝语音译而来,怪兽山的意思,位于拉莫乡境内,距离县城约45公里。传说此山有200多种神奇诡谲的鬼魅,被大小凉山彝族视为魑魅魍魉会聚之所,是凉山的神秘之地。  正值炎炎夏日,跟随当地向导的脚步,由《中国国家地
期刊
在小相岭的北延部分有一群山,因出产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而得名“小药山”;在这群山之间,有一个高山冰蚀湖,因“湖里住着犀牛王” 的传说而得名“牛角海”。牛角海周围的山顶角峰林立、寸草不生,而湖边周围却是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密布。远观,牛角海犹如一颗遗落在大山里的碧珠;近看,牛角海就像一面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这里是“驴友”徒步登山的绝美路线、户外露营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那年端午假期
期刊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在甘洛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进入凉山,准备前往大渡河,而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条行进在高山峡谷中的红流。他明确判断到了红军的目的是
期刊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
期刊
甘洛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形成带状,空间布局优越,容易形成环线,具有“一富一高”的特点。一富是指资源富集,人文自然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除海景外,山景、水景、气景、森景一应俱备。一高是指资源品位较高,有的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且多属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市场针对性较强。甘洛在旅游发展区位上,有州内其它县市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距省会成都最近;二是距峨眉、乐山等成熟的旅游区最近;三是公路、铁路通畅,
期刊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政府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房檐四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总共四层,楼基为一层,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
期刊
一个族群,栖居在大凉山区,自称“尔苏”;一个民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称“尔玛”。海拔不低的高山深谷是二者休养生息之地,他们拥有各自其独特的族群记忆和口述历史,外界也流传着有关他们的种种堪称神奇的传说故事。2017年6月,应邀来凉山甘洛考察,见闻不少,感触亦多。在这方土地山,彝族文化自是众目聚焦的重心,尔苏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秘境甘洛,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其南連越
期刊
(一)蝶恋花  谁识江南芳草旧。一别凉山,惆怅相思久。岭上流云将出岫。窗前袅风依依柳。  长忆清溪深谷秀。何事徘徊,却道离人瘦。梦里依稀惊邂逅。玉容憔悴君知否?  (二)生查子  鑒水碧流长,西蜀青峰好。离别为谁伤,只为灵关道。魂梦几时休,遗恨郎心悄。  暂拨四弦琴,且把相思了。  (三)酷相思  玉面桃腮云鬓堕。忽回首、娇波可。正相遇诗里知否么?欲语也、无言锁。欲走也、郎心锁。  古道柔情谁问我
期刊
初回教育系统不久,便被接踵而至的下乡节奏淹没。早出晚归的作息,从一个片区辗转到另一个片区的奔波,本应使我显得疲惫不堪才属正常。但精力居然出奇的旺盛,究其原因,真正使我精神饱满的,除了一路上春回大地的美景,更是感染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们。  (一)王老师  我戏称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在与他同下乡路上,我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兴趣爱好和读书时各种不服输的自我挑战:中途换到外语系,报考
期刊
十九世纪初开始种茶,二十世纪末因茶更名,甘洛县新茶乡,一个生产优质绿色有机茶得天独厚的地方。从最初的自采自用到后来的经济商品,从几度荒废到复兴开发,新茶乡的茶叶产业终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成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  谷雨前一天,记者走进新茶乡普卡洛村的百亩茶园,种茶制茶的示范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阿木子举讲述了新茶乡茶叶产业的前世今生。  特殊环境成就特殊品质  新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