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是小学心理课重要的载体,通过游戏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悟游戏内涵, 学生在游戏中还能发展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但心理课中,有些老师为了游戏而游戏,形式主义严重,游戏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如何让游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收获。具体介绍了如何提高心理游戏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更愿意参与,效果较好。
〔关键词〕小学;心理课堂;游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8-0035-03
一、游戏的涵义及意义
游戏是人与人之间在设定的情境中所产生的一连串的交流和沟通。在幼儿教育中,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早已被广泛应用。近些年来,游戏教学法在中小学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 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试学生的情绪,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发展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竞争意识与勇敢顽强的意志,也可以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养成独立、自制等品质,同时还能陶冶情操,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目前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游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形式,学生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游戏中能够积极投入,并且几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有效融入游戏中,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表现自己的童真和童趣,展示自己的童心。但是基于目前的现状, 班级学生人数多, 学生群体复杂, 教室空间较小,很多游戏的真正价值在课堂上并不能完整呈现,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游戏的投入和喜爱程度。基于这样的现状,如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使游戏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更有收获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身体带来愉快感和舒适感。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可激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和从事这一活动的积极性。趣味性是游戏的必要条件,因为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轻松自我、表现自我。可以说,在游戏活动中,首先吸引学生的是饶有趣味的游戏过程,其次才是学生对游戏结果的反思和对游戏内涵的认识。
(一)通过游戏设计,增加趣味性
比如在设计“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这节课中, 我让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张独特的个性名片, 名片内容可包括自己的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最喜欢的颜色、书本、动画片、电影,等等,但是不能写自己的姓名。学生设计完自己的个性名片后教师将全班所有同学的“个性名片”都收集起来,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随机抽取一张, 念出个性名片的内容, 同学们通过个性名片的内容猜猜这个人是班级的哪位同学。从课堂效果来看, 学生对这种匿名分享的形式非常感兴趣,他们都觉得很好玩,这种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 学生在游戏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班级同学。如果此类游戏在全班同学设计后只是按照通常方式一一展示学生的个性名片,则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较低。
(二)通过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
在游戏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模拟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情景,通过赋予游戏故事情节,让学生游戏具有趣味性,它可以使学生跳出枯燥的理论 “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如在“倾知识的学习,愉快地参与游戏,从而给学生的精神和 听”游戏中,让学生扮演各种平常经常容易出现的不良的倾听行为, 如转笔、打岔、不停看表、做小动作,等等,让学生通过扮演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确自己平时做得不足的地方,寓教于乐。
(三)通过小组竞争,增加趣味性
小学生在心理趋向上表现出好胜的特点,对于个人或集体,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通过竞争能使学生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比如在 “团队默契”游戏中,我开始只是让学生一个组进行,让他们从最后一位同学开始,把数字写在前面一个同学的后背上,前面一位同学明白后再接着往前传,以此类推,最后一位同学把数字告诉老师。这样只是一个组参与游戏, 效果并不佳,接着我改变游戏规则,让各个小组同时进行比赛,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高了,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都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比赛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增加竞争因素的同时,可以再运用一些新颖的、善意的、趣味性强的奖惩方法,我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简单的“小鸡舞”来“惩罚”学生,在“惩罚”一部分学生之前还会先请班上其余学生帮忙示范一下, 这样全班一起跳“ 小鸡舞”, 课堂更有气氛,效果更好,而且也避免了学生单独受罚对自尊心的损害。
三、提高游戏的灵活性
游戏具有灵活性。游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变化。游戏的形式可以适当转变,游戏的活动時间长短也可以进行调整,游戏的规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下面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提高游戏的灵活性。
(一)提高游戏难度
游戏的难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教学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不断增加条件,使游戏更有层次性和挑战性。
比如在我执教的“我有奇思妙想”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叫“ 杯中取球”, 游戏规则是一个杯中放了一个球, 在不直接用手拿的情况下, 你用什么办法取出这个球? 学生分享出了很好的答案,但是很多同学都是靠手碰到杯子才取出这个球。经过专家的评课和课堂反思分析,我发现这个游戏可以设计得更有难度一些, 因此后面就把游戏规则改为:一个杯中放了一个球,在不直接用手拿,并且不能用手碰到杯子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取出这个球?要求每位同学用一个字概括。显然这个游戏规则增加了两点,一是手不能碰到杯子,二是必须用一个字进行概括,这样难度就比之前的提高了。难度提高后,我发现学生还是非常具有创意和想法,但是部分学生的想法并没有体现课题“我有奇思妙想”中的“奇”和“妙”。于是,第三轮时, 我又把游戏规则改为:一个杯中放了一个球,在不直接用手拿,并且不能用手碰到杯子以及不损坏杯子和球的情况下,你用什么办法取出这个球?要求每位学生用一个字概括。修改规则后,又增加了一个不能损坏杯子和球的条件,这样整个游戏活动设计就更有层次性了,而且更能够体现教学主题,学生在不同游戏难度中,能够深切感受和理解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二)变化游戏内容
游戏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游戏设计者设计好了这样的游戏过程,我们就不能再改了,相反,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群体特征等适当地对游戏内容进行改变, 使游戏更适合学生,更具有效果。
例如“串名字”游戏:以班级小组同学为单位, 一般八人左右。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第一位学生说我是 ×××,第二位学生接着自我介绍,但是要说“ 我是 ××× 后面的 ×××”, 第三位学生说“我是 ××× 后面的 ××× 后面的 ×××”,以此类推,最后介绍的学生要将前面所有学生的名字全部复述一遍,这个游戏针对的是陌生的同学,目的是让他们尽快熟悉彼此,并且记住对方的姓名。但是如果班级中同学之间非常熟悉,这个游戏规则就不适合了,因此如果课堂上还需使用这个游戏,则必须对游戏规则进行修改。比如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同学姓名, 只是为了增加相互的了解, 可以变式为: 第一名学生简单评价自己,如:我是幽默的×××, 第二名学生介绍时要说:“我是幽默的 ××× 后面的爱看书的 ×××, 第三位同学则说我是幽默的
××× 后面的爱看书的××× 后面爱笑的×××”,
以此类推。除此之外,也可以讲述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动物、爱吃的食品, 等等。由此可见, 游戏内容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针对教学状况的不同和游戏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扩大游戏范围
游戏范围指的是游戏针对的具体对象或者客体,它在某些游戏中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在注意力 拍手,同时也可以把拍手改成其他,比如,喊一声训练游戏中有个“我说动物”的游戏,要求全班学 “到”,拍一下腿部,举起左手或者举起右手,这样生听到“动物类”名称时拍手一次,听到其他词语时不发出任何声音,这是训练学生听觉注意力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种游戏, 把它的范围扩大后, 可以设计成一类游戏。比如可以把“动物类”换成其他词语,如 “植物类”“水果类”“文具类”“食品类”“人物类”,等等。变换后,游戏种类就变多了,这样学生不仅更感兴趣,而且也更好地训练了注意力情况,更加有效果。
(四)调整游戏形式
游戏形式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内容,它通过改变游戏规则的一部分使游戏更加有效。比如在注意力训练游戏中有个“乌鸦与乌龟”的游戏,要求全班同学听到“ 乌鸦” 与“ 乌龟” 这两个词语时拍手一次,听到其他词语时不发出任何声音。此类游戏可以变换不同的方式,比如男生和女生分开,女生聽到“乌鸦”,男生听到“乌龟”时拍手,一轮结束后,又改为男生听到“乌鸦”,女生听到“乌龟”时不停变换方式后, 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跟着老师, 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明显减少。
总之,游戏这一活动形式对教师而言操作简便、收效显著,对学生而言趣味横生、回味无穷。正是这些优点使得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小学生在上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类课程时, 更是需要紧紧借助游戏, 达到课堂效果和目的。现实条件和教学中,真正把游戏操作好,切实提升游戏的心理教育内涵而不是让游戏仅仅流于形式, 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因此,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 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对课堂上的游戏活动进行有效思考和反思,让心理游戏更具趣味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对其更加喜欢和热爱。
(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 龙岩,3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