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动素质教育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渗透的意义、渗透的可行性、在渗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五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探索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闪亮登场,成为基础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变革,它也必定冲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
  下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的思考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知识、方法性学习有明显的差异,它是一种延续时间较长、活动形式较为复杂多样的学习方式。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获得一个具体的结论,而是整个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积极性影响。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1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1.2重应用: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而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1.3重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传统的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然而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这与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1.4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因此,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计划,实现个人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由于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2.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中考政治采取了开卷考试,在尝试一种新的命题理念和考试形式。其目的在于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引导教与学双方注重联系实际、培养精力、落实行动;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探索新路子。可以说开卷考试重新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新的生命力。教师不能再是讲讲画画,学生不能再是念念背背应付了事。特别是教师应彻底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调整授课方式,要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之中。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能够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这个课程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趋向。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功能价值位,要在实践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研究性学习和思想品德课相整和的教学模式,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开发学生个体潜能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等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3.1有利于更有效地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的品德不是在安静的知识接受中提高的,他们必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表现。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等问题,并寻觅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极大的解放,并在交往中把自己和集体统一起来,使集体主义变成个人的内在品质。如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迷恋网吧的青少年的比重惊人,意识到迷恋网吧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支持有关部门对网吧的整顿。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人格和品德得以感化。
  3.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辨别、分析、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笺的能力”。信息化社会既是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斥着错误信息、垃圾信息的社会。我们的中学生从政治课上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只是他们所接触的社会信息的“九牛一毛”。而课堂外的社会信息,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之一。渗透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以积极自主的方式学习课本知识,还有助于他们获得很多课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渗透过程中,学生围绕课题,通过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通过互联网检索等获取信息资料,学会筛选材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加工等处理能力。
  3.3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形成富有活力的知识结构:运用各种知识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仅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也能激发学生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去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新技能,这就使学生对学科内容知识进行综合,或跨学科综合,从而将自己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有活力的认识结构。
  3.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并同时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的科学态度、顽强的科学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前的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方法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当有较大的改变: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应该是多样化、现实化、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来进行。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4.1政治课自身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从课程的性质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属于德育范畴;从课程的任务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的传承、道德思想的灌输、道德行为的培育。然而,要想道德理论和道德思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和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光靠教师的传承与灌输是不行的,它还需要学生要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道德理论,认知道德思想,塑造道德行为,以实现 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变。
  4.2由思想品德课教材自身的可读性所决定。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同以前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理论深度有所降低,理论的抽象性有所减弱,而可读性有所增强,教材的内容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而且材料丰富,突出时事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4.3由思想品德的外在学习环境和条件所决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越来越民主化,社会经济越来越快速化,社会文化和道德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交往和联系越来越网络化。这些既为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社会背景,又为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还为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数据和材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4.4初中生心智日趋成熟,对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及周边的生活实际有高度敏感性。如: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中国入世、9.11恐怖事件、美军攻打伊拉克、台湾“3.20公投”等事件在初中生中往往能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热情去参与研究。
  
  5.初中思想品德渗透研究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1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5.1.1全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渗透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有均等的权力和机会,引导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此外在全体参与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在方法的选择、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组织上要灵活掌握,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以提高。
  5.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的探索、总结来获得知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际,从实际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5.1.3过程与方法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关心的不仅是结合,而且还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等一系列过程。同时,在渗透过程中为学生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或材料,但这些材料不直接解决问题,而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而且往往需要学生补充收集材料。因此,在渗透研究性学习中,要把过程与方法指导结合起来。
  5.2需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5.2.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渗透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明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新型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求知,使之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2.2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应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其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并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5.3需要因材制宜,根据教材渗透研究性学习:为适应教材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新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适宜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归纳出来,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渗透研究性学习,这显然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例如,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那么人才资源怎样才能优化配置的呢?通过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写下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从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素质越优秀、竞争力越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样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取得了课堂上无法取得的效果。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在整个学习 过程中,师生共同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政治学科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为思想品德课的改革开辟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崔相录著,研究性学习[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刘强主编,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论[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斐,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政治课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2002年9期
  [4]丁映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政治课教学2001年第11期
  [5]沈林花,课堂讨论中融入研究性学习[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9期
  [6]黎艳林,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J],北京教研2002年第1期
  [7]张弓弼,提高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探索[J],政治课教学2003年第1期
  收稿日期:2008-07-20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加强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普通话教学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了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进普通话教学的原因;论证了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加强普通话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就如何在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普通话教学提出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普通话教学;重要意义;教学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各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个辐射面很广的系统,它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工具性,而且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人文性、社会性、思想性。因此,语文课不仅是学习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堂,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丰富情感的绝佳课堂。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社会性;思想性    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体魄,这也许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中学生所
期刊
目前农村小学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由于缺少载体,容易虚化,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农村小学要强化教学改革,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就要做好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如何合理运用考试和评价手段等,并将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卓越成效。    1.全面而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奠基各类人才的素质基础,
期刊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走入现实生活,这要求我们教师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教师智慧,找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习;历史;搭建;生活;平台    20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
期刊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
期刊
【摘要】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教学过程是语言感知的训练,在语言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讲解和训练指导的主体,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学生掌握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感知的训练    我们的英语教学被异化了,异化成为一种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模式,和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的目的背道而驰。近年来在民间和互联网上,许多人主张取消英语过级考试,认为英语
期刊
1.研究目的    职业教育心理研究学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应以职业教育对心理学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    2.研究领域    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及时地吸收本学科和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调整自身的学科体系。从组成内容上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将包含有关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心理发展
期刊
众所周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大相径庭。实践证明,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1.“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实践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理所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本文阐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How carry 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virtuous teach to permeate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阅读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阅读创造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创造原理来指导阅读实践    1.1置换。读物形式上是一串串书写、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