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是有层次的,“通”管理是高于“精”管理的管理最高形式。
在上海交大的EMBA的学习模块中,有一模块的探讨内容是如何做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主讲老师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认为,管理是有层次的,他把管理者共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不会管理的管理者、会管理不懂管理的管理者、懂管理不精管理的管理者、精管理不通管理的管理者、通管理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依次而上,通管理成为管理者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事业做大的未必一定通管理,其间的成功因素可能是政治或机遇等,但持续维持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具备通管理的管理能力。同样,在国外能运筹帷幄的管理者因为文化差异等各种问题,在国内经营也未必能是通管理的。他提出了通管理的一些基本表象特点,包括管理由心而生、管理因人而异、管理以德为先、管理以诚为本、管理以势利导、管理以和为贵等。并引用了中医经典“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诠释通管理的境界。为此,课堂上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通管理的管理者?其共同的标准是什么?有的提出马云、郭广昌、鲁冠球与柳传志都是通管理的管理者,因为他们能顺势而为,事业发达。有的人提到稻盛和夫、韦尔奇与乔布斯等人,莫衷一是。对此问题笔者认为,认定是谁达到了通管理的高度并不重要,这是一个完全相对的概念,重要的是这些所谓通管理的企业家的共同能力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要达到通管理,必体现出八个字,即“取势、明道、优术、正己”,概括地说,一个管理者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企业经营上,大道至上,承担社会责任。要精通管理方法,以人为本,同时,要修身养性,正已及人。企业家只有执著于这八字要求,才能逐步走向“通”管理的境界。
第一,取势。“势”是指“形势”,即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及变革等。“取”即要去正确地把握、预测。所以,所谓取势就是要敏锐地观察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把企业经营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中去,因势而变、顺势而为。社会的进步主要靠技术的进步,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技术,有90%以上产生于企业。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于喧嚣尘世之外,都与时代的变化、潮流息息相关。所以,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能深刻地透视行业成长衰退的趋势与规律,及时为自己的企业寻找好最佳定位。著名培训师张文一次在宁波的演讲中提出了“电梯理论”,电梯有上有下,犹如社会上各行业的发展周期,盛衰交替,周而复始。那些搭乘下降电梯的人,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很难赶上搭乘上升电梯的人。这个理论说明,那些从事成长性产业的企业的发展与那些从事衰落性产业的企业无疑不在同一发展速度上。当年,预测互联网发展的都已成了当前业界的巨头,如阿里巴巴、苹果等。在当代的企业家中,通管理者也举不胜举,其中联想柳传志就是一个善于“取势”的代表。联想一路过来的故事很多,很多次柳传志都能化险为夷。当年一起站在台上领奖的那几个人,其他都已销声匿迹,到今天只有柳传志还依然光鲜地站在领奖台上,他是一个奇迹。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的不寻常之处首先在于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团队,有一批无与伦比的精英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审时度势,能跟上社会进步与技术进步的节奏,正确地制定执行符合国情的大量政策,使得企业始终服务着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当前的中国,各种顶层战略层出不穷,代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与提升阶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风险,战略性的方向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如最近国家提出海洋经济、智慧城市建设与大力发展能源替代战略等,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只有那些提早准备的企业,才能捷足先登占领市场的制高点。那些坚守传统落后产业的企业,将无法走出日薄西山的困境。
第二,明道。“道”是指道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企业的使命、宗旨,是企业家办企业的目的;二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本道路。明确了企业的使命,方有不竭动力,明确了企业的基本道路,方能不走弯路。首先是企业的宗旨与使命,目前在不少企业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企业办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家们就感到迷惘,失去了创业创新的原动力。他们在思考,人生为了什么,办企业为了什么,办大了又怎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充满儒家文化特点的环境下,企业家们满足于财富的个人富足,增长的财富已无法激发他们的激情,导致他们满足现状,滞步不前。所以,使命、宗旨的明确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是解决企业明天方向的问题,是明确为什么要持续努力的问题。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是对企业宗旨与使命思考得最深的人,他写了《人为什么活着》、《活法》等书,专门阐述他在办成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后,思考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使命观。他提出“敬天爱人”,就是尊重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创业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宗旨和使命是可持续的,是无界限的,所以能成为企业不竭的驱动力。企业的宗旨只有变得更加崇高,使命变得更有责任与意义,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力帆汽车的掌门人尹明善在企业取得高速发展后,提出了“企业发展大了,就是社会的”价值观,他把自己的企业触入到社会中,心胸一下开阔了,企业发展的种种理念上的障碍就破解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前进。
其次,“道”是指企业发展的方式,也就是引领企业前进的最主要的立足点。虽然企业形态各不相同,产业毫无关联,但作为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必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如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道路。成功理由千万条、专业化和多元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落到具体的企业和产品上,管理者必须作出选择。再如技术和规模问题,是坚守品牌战略,着眼高端,还是扩大规模、做低成本,两条道路截然不同,管理者必须清晰发展战略,选对方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即使成功理由不一样,如格力董明珠把成功的理由定位为“我们只做空调”,通用韦尔奇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多元化,但所有的企业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不能没有的,那就是技术先导和人才战略等,不管是格力还是通用,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主导技术潮流的,这是成功的基础。管理学家苏子和在立传中国百年企业演变时论述:只有技术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只有技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今的不少企业家信仰哪里有钱往哪里走,这样的路会越走越窄,谈不上“明道”。
第三,优术。优术是指精通管理方法。包括管理措施、管理手段,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管理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还有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及文化建设等。通管理的管理者必须有效运用管理手段,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争取持续的竞争能力优势。评价管理者优术与否,重点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有企业自身的特点。管理本身是门艺术,是门实践科学,评价其本身好与坏的价值不大,关键是运用得好不好,是不是适应企业的文化和规模。管理科学大都是来自西方的管理实践,其实践来源都基于西方的文化,在西方是科学,但到中国未必一定行得通。人的素质不一样,文化信仰不一样,西方更强调制度,而我国则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我们的企业家只有洋为中用,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管好企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所谓的科学难以成功。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就是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各大企业创造了很多独特的管理方法。如全员质量管理、零库存制度等,很好地结合了日本企业的特征,对日企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看著名企业方太集团,刚走进企业,首先介绍的是孔子学堂,它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又大力推动儒家思想治企,中西合璧,独具特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大凡能成功的企业,无不都选择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并锲而不舍。二是管理要与时俱化。管理者把目光始终要紧盯社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时刻为自身的管理注入新的要素。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固然重要,老子管理哲学论述精辟,但应用它也都要与时代相结合,用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理论家如魏杰教授就提出警告,儒家思想是保守、中庸,用于修身可以,但绝不可用以治企业,两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思想是失败的。但笔者与方太总裁茅忠群交流时,他对此大不以为然,也承认其中有很多是糟粕,但也不能否认它至今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优秀的管理系统,不要照搬照抄,要借鉴,要掺入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内外合壁。另外要学会不断调整,必须要用最新的创新成果来完善它。
第四,正己。正己就是指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与道德修养。校训如清华“厚德载物”、复旦的“自强不息”和交大的“有德的领导者”等都是企业家自身素质的要求。作为通管理的管理者,首先要修炼的是自身的素质,才能取得准确的“势”,明了崇高的“道”,实施有效的“术”。这个素质就是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品质。管理大师德鲁克对企业家精神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首要的精神,其次还要有冒险、合作、敬业、诚信、执著、宽容与学习等,这些精神对企业家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众所周知,万科的老总王石花很多时间在爬山这项运动上,虽然他爬的是珠峰,但他练就的却是不放弃、不畏难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与万科的成功是分不开的。荀子说:“学不可止。”笔者发现,当年创业成功的浙商企业家,很多是小学、初中文化,但EMBA班课堂上不时出现他们的身影,目的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继续他们的事业。总之,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精神修炼,才能创造出理想的事业。
纵观中国企业家的几棵长青树,企业的每一个转型无不与掌门人的通管理息息相关,是他们把握大势,凭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驶过了一个个暗礁巨石。相反,吴晓波的《大败局》里不乏英雄人物,但大多昙花一现,其症结就在于管理者不通管理,或是选错方向,以致这些企业走向了失败。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要认真地修炼,努力成为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达到管理的自由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
在上海交大的EMBA的学习模块中,有一模块的探讨内容是如何做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主讲老师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认为,管理是有层次的,他把管理者共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不会管理的管理者、会管理不懂管理的管理者、懂管理不精管理的管理者、精管理不通管理的管理者、通管理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依次而上,通管理成为管理者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事业做大的未必一定通管理,其间的成功因素可能是政治或机遇等,但持续维持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具备通管理的管理能力。同样,在国外能运筹帷幄的管理者因为文化差异等各种问题,在国内经营也未必能是通管理的。他提出了通管理的一些基本表象特点,包括管理由心而生、管理因人而异、管理以德为先、管理以诚为本、管理以势利导、管理以和为贵等。并引用了中医经典“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诠释通管理的境界。为此,课堂上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通管理的管理者?其共同的标准是什么?有的提出马云、郭广昌、鲁冠球与柳传志都是通管理的管理者,因为他们能顺势而为,事业发达。有的人提到稻盛和夫、韦尔奇与乔布斯等人,莫衷一是。对此问题笔者认为,认定是谁达到了通管理的高度并不重要,这是一个完全相对的概念,重要的是这些所谓通管理的企业家的共同能力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要达到通管理,必体现出八个字,即“取势、明道、优术、正己”,概括地说,一个管理者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在企业经营上,大道至上,承担社会责任。要精通管理方法,以人为本,同时,要修身养性,正已及人。企业家只有执著于这八字要求,才能逐步走向“通”管理的境界。
第一,取势。“势”是指“形势”,即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及变革等。“取”即要去正确地把握、预测。所以,所谓取势就是要敏锐地观察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把企业经营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中去,因势而变、顺势而为。社会的进步主要靠技术的进步,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技术,有90%以上产生于企业。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于喧嚣尘世之外,都与时代的变化、潮流息息相关。所以,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能深刻地透视行业成长衰退的趋势与规律,及时为自己的企业寻找好最佳定位。著名培训师张文一次在宁波的演讲中提出了“电梯理论”,电梯有上有下,犹如社会上各行业的发展周期,盛衰交替,周而复始。那些搭乘下降电梯的人,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很难赶上搭乘上升电梯的人。这个理论说明,那些从事成长性产业的企业的发展与那些从事衰落性产业的企业无疑不在同一发展速度上。当年,预测互联网发展的都已成了当前业界的巨头,如阿里巴巴、苹果等。在当代的企业家中,通管理者也举不胜举,其中联想柳传志就是一个善于“取势”的代表。联想一路过来的故事很多,很多次柳传志都能化险为夷。当年一起站在台上领奖的那几个人,其他都已销声匿迹,到今天只有柳传志还依然光鲜地站在领奖台上,他是一个奇迹。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的不寻常之处首先在于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创业团队,有一批无与伦比的精英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审时度势,能跟上社会进步与技术进步的节奏,正确地制定执行符合国情的大量政策,使得企业始终服务着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当前的中国,各种顶层战略层出不穷,代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转型与提升阶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风险,战略性的方向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如最近国家提出海洋经济、智慧城市建设与大力发展能源替代战略等,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只有那些提早准备的企业,才能捷足先登占领市场的制高点。那些坚守传统落后产业的企业,将无法走出日薄西山的困境。
第二,明道。“道”是指道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企业的使命、宗旨,是企业家办企业的目的;二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本道路。明确了企业的使命,方有不竭动力,明确了企业的基本道路,方能不走弯路。首先是企业的宗旨与使命,目前在不少企业存在这么一种现象,企业办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家们就感到迷惘,失去了创业创新的原动力。他们在思考,人生为了什么,办企业为了什么,办大了又怎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充满儒家文化特点的环境下,企业家们满足于财富的个人富足,增长的财富已无法激发他们的激情,导致他们满足现状,滞步不前。所以,使命、宗旨的明确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是解决企业明天方向的问题,是明确为什么要持续努力的问题。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是对企业宗旨与使命思考得最深的人,他写了《人为什么活着》、《活法》等书,专门阐述他在办成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后,思考企业存在于社会的使命观。他提出“敬天爱人”,就是尊重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创业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宗旨和使命是可持续的,是无界限的,所以能成为企业不竭的驱动力。企业的宗旨只有变得更加崇高,使命变得更有责任与意义,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力帆汽车的掌门人尹明善在企业取得高速发展后,提出了“企业发展大了,就是社会的”价值观,他把自己的企业触入到社会中,心胸一下开阔了,企业发展的种种理念上的障碍就破解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前进。
其次,“道”是指企业发展的方式,也就是引领企业前进的最主要的立足点。虽然企业形态各不相同,产业毫无关联,但作为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必须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如走专业化还是多元化的道路。成功理由千万条、专业化和多元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落到具体的企业和产品上,管理者必须作出选择。再如技术和规模问题,是坚守品牌战略,着眼高端,还是扩大规模、做低成本,两条道路截然不同,管理者必须清晰发展战略,选对方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即使成功理由不一样,如格力董明珠把成功的理由定位为“我们只做空调”,通用韦尔奇成功的核心要素是多元化,但所有的企业有一些共同点都是不能没有的,那就是技术先导和人才战略等,不管是格力还是通用,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主导技术潮流的,这是成功的基础。管理学家苏子和在立传中国百年企业演变时论述:只有技术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只有技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今的不少企业家信仰哪里有钱往哪里走,这样的路会越走越窄,谈不上“明道”。
第三,优术。优术是指精通管理方法。包括管理措施、管理手段,是属于方法论范畴。管理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还有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及文化建设等。通管理的管理者必须有效运用管理手段,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争取持续的竞争能力优势。评价管理者优术与否,重点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有企业自身的特点。管理本身是门艺术,是门实践科学,评价其本身好与坏的价值不大,关键是运用得好不好,是不是适应企业的文化和规模。管理科学大都是来自西方的管理实践,其实践来源都基于西方的文化,在西方是科学,但到中国未必一定行得通。人的素质不一样,文化信仰不一样,西方更强调制度,而我国则有浓厚的儒家文化。我们的企业家只有洋为中用,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管好企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所谓的科学难以成功。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就是典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各大企业创造了很多独特的管理方法。如全员质量管理、零库存制度等,很好地结合了日本企业的特征,对日企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看著名企业方太集团,刚走进企业,首先介绍的是孔子学堂,它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又大力推动儒家思想治企,中西合璧,独具特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大凡能成功的企业,无不都选择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并锲而不舍。二是管理要与时俱化。管理者把目光始终要紧盯社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时刻为自身的管理注入新的要素。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固然重要,老子管理哲学论述精辟,但应用它也都要与时代相结合,用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理论家如魏杰教授就提出警告,儒家思想是保守、中庸,用于修身可以,但绝不可用以治企业,两千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思想是失败的。但笔者与方太总裁茅忠群交流时,他对此大不以为然,也承认其中有很多是糟粕,但也不能否认它至今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优秀的管理系统,不要照搬照抄,要借鉴,要掺入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内外合壁。另外要学会不断调整,必须要用最新的创新成果来完善它。
第四,正己。正己就是指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与道德修养。校训如清华“厚德载物”、复旦的“自强不息”和交大的“有德的领导者”等都是企业家自身素质的要求。作为通管理的管理者,首先要修炼的是自身的素质,才能取得准确的“势”,明了崇高的“道”,实施有效的“术”。这个素质就是企业家精神与良好的道德品质。管理大师德鲁克对企业家精神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创新是企业家首要的精神,其次还要有冒险、合作、敬业、诚信、执著、宽容与学习等,这些精神对企业家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众所周知,万科的老总王石花很多时间在爬山这项运动上,虽然他爬的是珠峰,但他练就的却是不放弃、不畏难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与万科的成功是分不开的。荀子说:“学不可止。”笔者发现,当年创业成功的浙商企业家,很多是小学、初中文化,但EMBA班课堂上不时出现他们的身影,目的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继续他们的事业。总之,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精神修炼,才能创造出理想的事业。
纵观中国企业家的几棵长青树,企业的每一个转型无不与掌门人的通管理息息相关,是他们把握大势,凭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驶过了一个个暗礁巨石。相反,吴晓波的《大败局》里不乏英雄人物,但大多昙花一现,其症结就在于管理者不通管理,或是选错方向,以致这些企业走向了失败。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要认真地修炼,努力成为一个通管理的管理者,达到管理的自由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