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量的剧烈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我们要想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去参与21世纪科技竞争,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发扬民主,启发思维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要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建立和谐、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情感的交流,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权威挑战,保护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答不完整,我会鼓励说:“回答得不错,如果你能……就更好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投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说:“再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我会及时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都能大胆、主动积极去思维,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可能会引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动手操作,促进思维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智力的源泉。教师不但要重视直观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亲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寓思维于活动之中,在操作活动中促进了思维。例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并标出上底、下底和高的数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试着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算出新拼图形的面积,想一想: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在学生各自操作的基础上,请一名学生到讲台拼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归纳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熟读精思,激发思维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这样,在解答应用题时,读题也不例外。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应用来源于生产与生活实际,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反映的问题常常模糊不清。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有极重要的意义。读题一般分为三步:
1.初读:初步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细读:抓住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列出数量关系。
3.精读:抓住数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的关键词,找出量、率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作图,揭示量、率之间的对应的关系。
这样通过“三读”帮助学生理清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拓宽视野,活跃思维
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一些模式、套路,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思维定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激励学生非常规地去解决问题,进行多向思维,既开阔学生思维的渠道,活跃了思维,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创新意识。例如:“小明的爸爸今年41岁,比小明年龄的3倍少4岁,小明今年是多少岁?”这是一道逆解题,列式的正确率是很低的。教学时,可用两种方法教学。
方法(一):用逆向思维的算术法,爸爸今年41岁,比小明年龄的3倍少4岁,如果爸爸年龄加上4即(41+4),就正好是小明年龄的3倍,用逆向思维的算术法去解答有关逆向解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方法(二):方程法,設小明今年X岁,这样此题就转成了顺解题,即爸爸41岁,比3X少4岁,列出方程3X-4=41。因此,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五、抓住对应,深化思维
抓住对应关系是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核心。
学生已经学习列方程式或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算式,能解答基本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不容易看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具体数量存在看相对的关系。例如“小刚看一本书,已知看了它的2/3,还剩40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多少页?”这道题无论我们用方程或算术法解,首先都要要求学生弄明白这没看的40页与与全书的1/3即(1-2/3)相对应。所以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抓住题目中的对应关系是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核心。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对应,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像这样补充条件的练习,可促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怎样解决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六、突破定势,发散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严重妨碍人们的创造思维活动,不克服这种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发散思维是指不依靠现成的结论,多方向、多层面、不拘于“规范”,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这种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有主见地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改变学生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如教学:“一个三角形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时,引导学生做出“5.6x4/2=11.2平方厘米后”,要变换条件和问题,改成“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底。”这样,改变原来的思维方法和做法,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再如,教学:“圆的认识”后,可以这样问学生:“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扁的、方的会怎样?”
结合实际,引导发散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但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力。这样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际中勤于学习,勇于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这样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新村幼儿园 新疆省和田地区 848599
一、发扬民主,启发思维
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要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建立和谐、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情感的交流,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权威挑战,保护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答不完整,我会鼓励说:“回答得不错,如果你能……就更好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投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说:“再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时,我会及时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都能大胆、主动积极去思维,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都可能会引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动手操作,促进思维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智力的源泉。教师不但要重视直观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亲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寓思维于活动之中,在操作活动中促进了思维。例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剪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并标出上底、下底和高的数值,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试着把它们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算出新拼图形的面积,想一想: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在学生各自操作的基础上,请一名学生到讲台拼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归纳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熟读精思,激发思维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这样,在解答应用题时,读题也不例外。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弄清应用题的事理,应用来源于生产与生活实际,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对应用题反映的问题常常模糊不清。因此,审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有极重要的意义。读题一般分为三步:
1.初读:初步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细读:抓住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列出数量关系。
3.精读:抓住数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的关键词,找出量、率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作图,揭示量、率之间的对应的关系。
这样通过“三读”帮助学生理清了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拓宽视野,活跃思维
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一些模式、套路,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思维定势。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激励学生非常规地去解决问题,进行多向思维,既开阔学生思维的渠道,活跃了思维,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创新意识。例如:“小明的爸爸今年41岁,比小明年龄的3倍少4岁,小明今年是多少岁?”这是一道逆解题,列式的正确率是很低的。教学时,可用两种方法教学。
方法(一):用逆向思维的算术法,爸爸今年41岁,比小明年龄的3倍少4岁,如果爸爸年龄加上4即(41+4),就正好是小明年龄的3倍,用逆向思维的算术法去解答有关逆向解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方法(二):方程法,設小明今年X岁,这样此题就转成了顺解题,即爸爸41岁,比3X少4岁,列出方程3X-4=41。因此,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五、抓住对应,深化思维
抓住对应关系是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核心。
学生已经学习列方程式或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算式,能解答基本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而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不容易看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具体数量存在看相对的关系。例如“小刚看一本书,已知看了它的2/3,还剩40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多少页?”这道题无论我们用方程或算术法解,首先都要要求学生弄明白这没看的40页与与全书的1/3即(1-2/3)相对应。所以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抓住题目中的对应关系是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核心。为此,在教学中应抓住对应,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像这样补充条件的练习,可促使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怎样解决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六、突破定势,发散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严重妨碍人们的创造思维活动,不克服这种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发散思维是指不依靠现成的结论,多方向、多层面、不拘于“规范”,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这种定势,激发学生独立有主见地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改变学生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如教学:“一个三角形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时,引导学生做出“5.6x4/2=11.2平方厘米后”,要变换条件和问题,改成“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4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底。”这样,改变原来的思维方法和做法,使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再如,教学:“圆的认识”后,可以这样问学生:“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扁的、方的会怎样?”
结合实际,引导发散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还有很多,但教师要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趣、有力。这样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际中勤于学习,勇于进取,不断改革创新,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这样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新村幼儿园 新疆省和田地区 84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