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而正在不久前的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别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截至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看待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也成为了本文研究和讨论的对象。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 存在问题 金融危机
一、文化产业意义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可知: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何为文化产业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中国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描述为: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
毋庸置疑,坐拥五千年身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使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不可否认,我国是文化资源拥有的优势国,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弱势国,即:从文史典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到艺术形态(京剧、书法、国画)再到节日文化(除夕、中秋、端午)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先天优势有很多。可是直至目前,我国对于文化传统的发扬、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的运作、文化品牌的打造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结合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行文化产业化的国内形势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停滞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等3方面问题。
1,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09年1-7月份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5亿元,同比增长56.7%,比上年同期的增幅提高34.1个百分点,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1~6月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08‰而在2009年1~5月份国家财政支出统计显示:1~5月国家财政支出合计为22497.0亿元,但用于文化体育传媒的支出仅为331.8亿元,支出比重位于财政支出15个大项的倒数第二,仅占其1.5%。
不仅如此,除国内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过低外,我国文化产业在接受和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和比重也远低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有关数据表明,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747.68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直接利用投资4.51亿美元,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而外商投资的重点依然存制造业(408.65亿美元)和地产业(170.89亿美元),约占全部投资额的77.5%,这也为我国致力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敲响了警钟。除此之外,2007年我国与外商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7871项,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为2072项,仅占全部总数的0.5%。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在直接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化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文化产业结构的投资乘数的事实,我认为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台理引导外资对文化产业的注入,储地征用优惠、税收减免、对文化产业科技立项研究予以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创意团体的加入、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具体扶持措施。此外,还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对具有可行性的项目进行补贴,对于已经成功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能够出口的给予退税等。从而在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通过可观的乘数效应的推动,使我国的文化真正走向做大做强的产业化道路,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实现保8目标新的发动机。
2,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品牌原本是用来识别某个或某些销售者的商品和劳动的名称、标记、符号和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在面对全球化金融危机的今天,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要加强竞争能力,就要实施品牌战略。而文化品牌,无疑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将文化品牌的打造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意义重大。
但提到大的文化品牌,人们往往会想到欧美的好莱坞、百老汇,想到Fi韩的游戏和动漫,可是把目光转向国内,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多,例如昆曲、京剧、年画、中医等等,但以上种种与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形式而非文化品牌,换言之,日美的文化是可以给其国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相差很远。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白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于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统计,早在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与日本不相伯仲的美国,其娱乐业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早已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二大产业。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有关数据显示,我同2001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07亿元,仅占与GDP比重的2.96%。
那么应如何改善这种落后被动的处境,我认为借鉴文化发展大国日本,也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近20年来,日本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其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与国会相配合,通过在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团体、大型企业财团等民间力量的支持,终于使日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可以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文化强国。而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早已明确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而经济学分析的背景之一就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要用制度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许日本文化品牌成功发展的部分原因也可归结于此。
与之相仿,我国于2009年7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通过客观分析不难发现,《振兴规划》的出台虽然对文化产业来说是利好,但目前还处于一个口号阶段,具体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才是关键。例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的规范、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文化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设立、文化财税政策完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因此我国政府今后也应在政策层面上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在微观上引导我国打造独立自主的文化品牌。
3,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
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有关数据显示:从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签订的文化协定仅为5项到2006年的7项;从1985年签订的文化协定执行计划的17项到2006年的17项,几乎看不到任何根本性的起色,而在此期间,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0亿元增K到了249529.9亿元,增长了2768%,由此可见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其部分原因在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善,文化交流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我国有相对完善的商品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证券市场,但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交流市场。再者说来,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商品市场人人可进、劳动力市场人人可进、股票、外汇、黄金、期货市场人人可进,但是嘉士伯拍卖会或者其他动辄在五星级酒店举行的文化艺术品展会却让我们普通百姓只能望尘莫及。而众所周知,从事经济活动的双方当事人如果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全民的参与就是去了文化产业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大大限制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基于此,我认为我国应该把文化产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把文化产业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到实处。更何况,没有产业的市场一定是虚拟的市场,没有市场拓展的产业一定是脆弱的产业。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文化市场和产业脱节的问题,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将文化生活消费作为民生的基本需求来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化 存在问题 金融危机
一、文化产业意义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可知: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何为文化产业化?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看,中国2001-2002年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将文化产业描述为: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除具有一般产业属性之外,还具有某些特殊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属性。
毋庸置疑,坐拥五千年身后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使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不可否认,我国是文化资源拥有的优势国,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弱势国,即:从文史典籍(《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到艺术形态(京剧、书法、国画)再到节日文化(除夕、中秋、端午)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可供开发利用的先天优势有很多。可是直至目前,我国对于文化传统的发扬、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产业的运作、文化品牌的打造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结合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行文化产业化的国内形势和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停滞的国际环境,我认为我国当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等3方面问题。
1,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接受投资过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2009年1-7月份全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0.5亿元,同比增长56.7%,比上年同期的增幅提高34.1个百分点,但其投资完成额仅占1~6月全国城镇投资完成总额的1.08‰而在2009年1~5月份国家财政支出统计显示:1~5月国家财政支出合计为22497.0亿元,但用于文化体育传媒的支出仅为331.8亿元,支出比重位于财政支出15个大项的倒数第二,仅占其1.5%。
不仅如此,除国内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过低外,我国文化产业在接受和利用外商投资的水平和比重也远低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据《中国经济年鉴2008》有关数据表明,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747.68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直接利用投资4.51亿美元,仅占全部投资额的0.5%,而外商投资的重点依然存制造业(408.65亿美元)和地产业(170.89亿美元),约占全部投资额的77.5%,这也为我国致力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更新换代敲响了警钟。除此之外,2007年我国与外商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7871项,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为2072项,仅占全部总数的0.5%。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在直接利用外资的结构和方向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化在融资方面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不容乐观的现状。
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文化产业结构的投资乘数的事实,我认为综合考虑国内国际形势,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台理引导外资对文化产业的注入,储地征用优惠、税收减免、对文化产业科技立项研究予以鼓励、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创意团体的加入、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等具体扶持措施。此外,还可以建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对具有可行性的项目进行补贴,对于已经成功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能够出口的给予退税等。从而在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通过可观的乘数效应的推动,使我国的文化真正走向做大做强的产业化道路,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实现保8目标新的发动机。
2,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品牌原本是用来识别某个或某些销售者的商品和劳动的名称、标记、符号和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当今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在面对全球化金融危机的今天,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要加强竞争能力,就要实施品牌战略。而文化品牌,无疑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将文化品牌的打造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放在突出的位置,意义重大。
但提到大的文化品牌,人们往往会想到欧美的好莱坞、百老汇,想到Fi韩的游戏和动漫,可是把目光转向国内,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看上去很多,例如昆曲、京剧、年画、中医等等,但以上种种与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相比最大的差距就在于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形式而非文化品牌,换言之,日美的文化是可以给其国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相差很远。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白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于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年报》统计,早在2001年度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GDP的18.3%,仅次于制造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与日本不相伯仲的美国,其娱乐业年收入高达400亿美元,早已成为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二大产业。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有关数据显示,我同2001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07亿元,仅占与GDP比重的2.96%。
那么应如何改善这种落后被动的处境,我认为借鉴文化发展大国日本,也许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近20年来,日本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其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与国会相配合,通过在财政、税收、融资方面的政府支持和社会团体、大型企业财团等民间力量的支持,终于使日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可以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文化强国。而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早已明确指出:人们对激励会做出反应,而经济学分析的背景之一就是制度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要用制度来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也许日本文化品牌成功发展的部分原因也可归结于此。
与之相仿,我国于2009年7月2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通过客观分析不难发现,《振兴规划》的出台虽然对文化产业来说是利好,但目前还处于一个口号阶段,具体的政策能否得到落实才是关键。例如文化领域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的规范、文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文化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设立、文化财税政策完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融资。因此我国政府今后也应在政策层面上出台相应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在微观上引导我国打造独立自主的文化品牌。
3,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发展速度缓慢
据《中国文化文物交流年鉴》有关数据显示:从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签订的文化协定仅为5项到2006年的7项;从1985年签订的文化协定执行计划的17项到2006年的17项,几乎看不到任何根本性的起色,而在此期间,中国GDP总量却从9016.0亿元增K到了249529.9亿元,增长了2768%,由此可见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其部分原因在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市场、平台尚不完善,文化交流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我国有相对完善的商品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证券市场,但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交流市场。再者说来,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商品市场人人可进、劳动力市场人人可进、股票、外汇、黄金、期货市场人人可进,但是嘉士伯拍卖会或者其他动辄在五星级酒店举行的文化艺术品展会却让我们普通百姓只能望尘莫及。而众所周知,从事经济活动的双方当事人如果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全民的参与就是去了文化产业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必然会大大限制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基于此,我认为我国应该把文化产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一定要把文化产业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到实处。更何况,没有产业的市场一定是虚拟的市场,没有市场拓展的产业一定是脆弱的产业。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文化市场和产业脱节的问题,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之中,将文化生活消费作为民生的基本需求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