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全球胜任力的中国实践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332145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科技创新、世界形势加速教育变革。面对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如何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世界与我有关”、保持对诸如“水资源”“碳排放”“技术伦理”等人类重大议题的关切度与敏锐度?培养全球胜任力是越来越多人给出的答案。
  2021年4月23日至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中黄”)承办的“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在广州圆满举办。会后,中黄董事长黄海峰从理念到实践全面分享了该集团在培养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经验与洞见。
  缘起: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好的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如何在青少年培养过程中体现总书记这一前瞻性思考?如何体现基础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中黄深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融合全人教育近二十年,在对于全人教育的理解和对中西融合全人教育教学体系的建构和研发方面,有很深的积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和中黄的“不期而遇”碰撞出更多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火花。
  全球胜任力首先需要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全球理解力。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者,理应肩负起助力整个区域在教育和文化上实现深度融合的重任,为加强港澳地区青少年的“三认同”而努力。
  如何在港澳地区原有的教育模式和体系下,结合中国内地基础教育的优势去建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中黄已经积累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其探索具有当之无愧的创新性与引领性。
  为了让港澳地区真正认可并主动学习中国内地的基础教育经验,需要将“破”与“立”相结合,其中“立”更为重要。“立”的前提是让港澳地区的青少年和家庭真正感受到中国内地基础教育的先进程度、改革力度和发展质量。这就需要以现实情况告诉他们中国内地的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人、有哪些体系和模式,其方法体系是能够把学生培养成达到世界级教育水准又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爱国之心的未来人才的。
  实践: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推广
  中黄致力于培养兼备中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为此,国际教育本土化实践与推广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两驾马车”在中黄齐头向前。
  国际教育实践的误区与内涵。目前的国际教育存在两个主要误区:一是把纯外国生源的学校称为国际学校,这种学校是主权国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带有主权课程性质的、以培养侨民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二是把加强外语教学当作国际教育的标志。外语能力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要培养全球视野的建构能力,其视角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前瞻性,不是通过简单地开设外语学科就能解决的,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是以全球视野、全球理解、全球胜任力为核心来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
  中黄自主研发全人教育教学体系——中黄融课,凝聚18年教育教学经验,以中国国家课程为纲要与核心,采用当今世界范围最具代表、最有先进性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评估方法,创造性地实施高质量的国家课程,同时全面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学生。
  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教学体系不是为出国而设立的,而是为国民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设立。中黄扎根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吸收全球最优质的教育体系、理念、模式和方法(剥离掉意识形态与宗教背景),在保证国家课程和课程建设的主导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其他先进教育理念进行扬弃式借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推广与交流。中黄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上不以背诵为唯一的考核方法,更多是从“用”的角度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在做中体验。无论是茶道、武术、书法还是中国经典文本诵读,中黄都通过诸如探究式方法、营地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具体实践实现中国文化由术入道的培养,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高深文化的理解,必须回到行动、回到体验、回到自己的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摆出茶道、奏响古琴甚至做一道中国菜,就是最生动的中国文化传播。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构建自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表达。”黄海峰说道。
  传播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中国文化有积淀、有理解的教师队伍。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動,中黄设立了两个核心机构来培养教师,一个是CDAC课程评估与发展中心,另一个是人才发展中心,两者通过合作帮助教师建立起中西融合的国际化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中心下设中国文化研究小组和研究中心,不惜重金聘请各个领域中国文化传承者和具有中西文化背景及中式思辨能力的专家学者等,帮助教师建立中国文化知识结构。
  成果: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
  中黄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有能力参与全球事务的未来人才,他们具备批判性和全球性的思维模式、多元文化的沟通与理解能力以及关切与洞察人类重大议题的全球胜任力。
  全球性的思维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全球胜任力的落脚点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通过3—6年的培养,中黄学子在看待社会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具备从四个层次全面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架构:第一个层次是基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以地区级的视角分析事物发展逻辑;第三个层次是以国家性的视角思考具体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第四个层次是以全球的视野去分析和寻找特定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它可能会对世界和未来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理解、交流能力。“学校通过举办实践探究、文化角色扮演、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沟通相处,令他们从小就知道,除了自己的文化,别人的文化和别人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也是正常和值得尊重的,我认为这个能力就是这样建构起来的。”黄海峰介绍道。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含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也许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第二个层次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也许从你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来说,你说的是正确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我们彼此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寻找除了基于彼此立场的发展之道与生存之道。
  培养全球胜任力。现在很多孩子沉迷在电子游戏、短视频或者追逐偶像明星的简单快乐中,他们往往认为那些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和危机等与他们无关,这是大人的事情、他人的事情,而不是小孩子的事情,也不是自己该管的事情。培养青少年对于人类重大议题的关切与敏感度就是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前提。
  正所谓“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于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度与敏感度。中黄通过探究式教育和大主题、大概念的教学模式,来帮助青少年理解自己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和运转的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培养出青少年面对人类重大议题时的宽阔视野、高度责任感与解决问题的志向。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战争与冲突不再是遥远的、平面的话题,而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
  “我们现在的课程模式可以平视全世界任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估体系、教师培养的先进度以及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上,我们是有底气的。”黄海峰充满自信。
其他文献
回望这些年来中国教育的进步,着墨最多的当是“均衡”二字。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中国的义务教育正从“基本均衡”大步走向“优质均衡”。  笔者在乡村走访中,见识了另一种更为迅疾也更为恢弘的“均衡化”景观:“农村教育城镇化”——  小学从村庄向乡镇集中。远近不同,都是早出晚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最难熬的是隆冬时节,顶着清晨刺骨的寒风,家长们纷纷骑上自行车、摩托车
期刊
当前,中职招生比较困难,竞争激烈,面对复杂的形势,企业对生产型、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中职教育如何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满意?这就需要一种崭新的教育质量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现在质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以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和满意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即:教育必须“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期刊
某地一学校营建书香校园,校长在教学楼的楼道、大厅置了一些开放式书架,把长期锁在图书室里的书搬了出来,让学生们有时间就翻翻、读读。结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不应该把书搬出来,并质问校长:这些书弄烂了怎么办?搞丢了谁负责?  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常务学术委员汤勇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的一个故事。笔者读到时,既觉讽刺,又感悲愤。不由想起一校长对当下教育的评价——“套路多于思路”。仔细一
期刊
最近几年“饭圈”成了热点话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已经蔓延到了中小学校园,然而非理性的“饭圈”文化一时间成了“怪圈”,对正在形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认清“饭圈”,走出“怪圈”。  开展学科活动,用学科魅力吸引学生。班主任在取得各科教师支持的前提下,成立以课代表为主要成员的“寻找学科魅力”活动小组,配合各学科教师开展好課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绿色环保”“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地球”等宣传口号。从本质上讲,这是环境意识的体现,提醒我们要做出对生存环境无害的经济选择。当人们选择“绿色”的时候,就是在实践环境意识。  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与环境就存在着对立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后果。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的、小范围的问题发展成地区性的、全球性的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广泛
期刊
因追星而衍生出的青少年行为和思想问题屡见不鲜,群体的盲从与撕裂、言语和行为攻击、超出能力的非理性应援和消费……不良“饭圈”文化误导和腐蚀着青少年的“三观”,也给班主任管理出了一道难题。面对班级里狂热的“追星族”,班主任该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
期刊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推进。其中专门提到: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是新时代党
期刊
生涯规划,指个人在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审慎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趋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向往,确定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早期的职业指导是为应对经济危机下青年失业问题而产生的,后来在美国衍生出生涯教育构想,被设想成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生涯规划更多是在大学阶段开展,用以帮助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好地选择职业。随着新课程、新教
期刊
“我们永远处在一个刷题的环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不知从何时起,学习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开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滋生并蔓延,类似“读高中是为了考好大学,考好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的“教育价值说”已很难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困扰下,许多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家》杂志邀请相關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基础教育学校如何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是当前学校管理研究的热点。在此方面,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西大附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设依据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建构,应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全面貫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