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东省到台湾省,“鲁台会”是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鲁台经贸洽谈会作为山东省对台经贸合作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自1994年以来至今已连续在山东潍坊举办了12届,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对台经贸活动。12年来,“鲁台会”可谓是人脉旺盛、商机涌流,极大地促进了山东和台湾之间的经贸合作以及两岸的和平发展。
与往届不同的是,2006年9月的第1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突出了抢抓台资布局环渤海地区战略机遇期这一主题。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版块——环渤海经济圈目前已呼之欲出。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20个城市遥相呼应,有数千家大型企业集聚于此,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之一,引来了中国和世界的商家来此抢占先机。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天津、山东、辽宁都在暗中较力争当区域经济的龙头。尽管目前龙头之争从政策到学术都尚无定论,但山东凭借其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无疑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2005年4月山东省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形成带动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大、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山东省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区域的8个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万亿元。在未来5年内,山东省预计总投资也将达到2万亿元。山东省对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倾斜。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半岛城市群的路网密度将力争赶超京津。
“山东的经济总量非常庞大,去年GDP是18468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对这样一个身躯庞大、发展迅速的增长极,谁也不能忽视。”
而在台湾省,环渤海同样是商家的必争之地。2006年8月底,台湾电电公会公布的2006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 20个A级城市中环渤海湾地区有4个城市列入极力推荐,显示台商在大陆布局呈现向“环渤海”北扩之势。
在环渤海地区的城市之中,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威海、烟台4个城市都进入“极力推荐”或“值得推荐”的等级之中,显示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计划已得到台商投资认同。
从台湾省到珠江三角洲,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进入21世纪,台商投资兴业的脚步沿东南海岸曲线悄然北进。
出席第1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认为,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交通便捷,市场腹地开阔,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山东地处华北环渤海经济圈的地域优势,是不可多得的投资地。近几年来,华南地区的土地越来越紧张,劳动力不足,企业成本增高,台商逐渐北上,集中诸多优势条件的山东自然被台商看好。
另一方面,山东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台资的新的落脚和增值点。山东快速崛起制造业为台湾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市场。2004年初,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省战略,将在未来5年投资2万亿元,在全国叫响“山东制造”,力争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年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到2006年6月底,山东省累计引进台资项目6792个,实际使用台资额近100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的台资企业的赢利面超过80%。台资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回报。
鲁台经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台湾的产业升级。近几年,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2006年上办年,台商在山东的投资中,服务业项目占到了26%以上,涵盖了批发零售业、宾馆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多个行业。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在本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上表示,山东将一如既往地切实保护台胞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扶持台湾同胞来山东投资发展;将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台胞更加方便地创业和生活。他希望鲁台双方在电子、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产业互补是鲁台扩大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在山东的制造企业身上,许多台商依稀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台商开始进军大陆起,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台湾的产业转移也由起初的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型企业到后期的产业合作。而在这20年的历程中,两岸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转移。
在台湾电电公会极力推荐的20个A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属于工业区或高新技术发展区的城市概念,显示台商投资大陆重视的是产业群聚效应、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配套以及快速的供应链。
山东省的建设制造业强省战略显示,山东制造将围绕汽车、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七大产业链,突出延伸产业上下游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而这些制造产业都是台湾产业对外转移的重点。台湾的资金、技术优势,对接山东的资源、基础设施优势,鲁台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交流水到渠成。继今年4月栖霞市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工建设之后,山东在济北经济开发区、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章丘市先后设立了省级台湾工业园,集中承接台湾产业流动。
与往届不同的是,2006年9月的第1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突出了抢抓台资布局环渤海地区战略机遇期这一主题。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版块——环渤海经济圈目前已呼之欲出。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20个城市遥相呼应,有数千家大型企业集聚于此,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区、工业区、港口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之一,引来了中国和世界的商家来此抢占先机。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天津、山东、辽宁都在暗中较力争当区域经济的龙头。尽管目前龙头之争从政策到学术都尚无定论,但山东凭借其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无疑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2005年4月山东省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面向日韩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形成带动全省、服务黄河流域的龙头区域,和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全国开放程度最大、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山东省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区域的8个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万亿元。在未来5年内,山东省预计总投资也将达到2万亿元。山东省对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都给予了政策倾斜。其中,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半岛城市群的路网密度将力争赶超京津。
“山东的经济总量非常庞大,去年GDP是18468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对这样一个身躯庞大、发展迅速的增长极,谁也不能忽视。”
而在台湾省,环渤海同样是商家的必争之地。2006年8月底,台湾电电公会公布的2006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 20个A级城市中环渤海湾地区有4个城市列入极力推荐,显示台商在大陆布局呈现向“环渤海”北扩之势。
在环渤海地区的城市之中,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威海、烟台4个城市都进入“极力推荐”或“值得推荐”的等级之中,显示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计划已得到台商投资认同。
从台湾省到珠江三角洲,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进入21世纪,台商投资兴业的脚步沿东南海岸曲线悄然北进。
出席第1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认为,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交通便捷,市场腹地开阔,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更为重要的是,山东地处华北环渤海经济圈的地域优势,是不可多得的投资地。近几年来,华南地区的土地越来越紧张,劳动力不足,企业成本增高,台商逐渐北上,集中诸多优势条件的山东自然被台商看好。
另一方面,山东已经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台资的新的落脚和增值点。山东快速崛起制造业为台湾制造业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巨大的市场。2004年初,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省战略,将在未来5年投资2万亿元,在全国叫响“山东制造”,力争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年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到2006年6月底,山东省累计引进台资项目6792个,实际使用台资额近100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的台资企业的赢利面超过80%。台资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厚回报。
鲁台经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台湾的产业升级。近几年,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2006年上办年,台商在山东的投资中,服务业项目占到了26%以上,涵盖了批发零售业、宾馆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多个行业。
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在本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上表示,山东将一如既往地切实保护台胞的合法权益,鼓励和扶持台湾同胞来山东投资发展;将创造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台胞更加方便地创业和生活。他希望鲁台双方在电子、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产业互补是鲁台扩大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在山东的制造企业身上,许多台商依稀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台商开始进军大陆起,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台湾的产业转移也由起初的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型企业到后期的产业合作。而在这20年的历程中,两岸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转移。
在台湾电电公会极力推荐的20个A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属于工业区或高新技术发展区的城市概念,显示台商投资大陆重视的是产业群聚效应、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配套以及快速的供应链。
山东省的建设制造业强省战略显示,山东制造将围绕汽车、电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家电七大产业链,突出延伸产业上下游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而这些制造产业都是台湾产业对外转移的重点。台湾的资金、技术优势,对接山东的资源、基础设施优势,鲁台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交流水到渠成。继今年4月栖霞市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工建设之后,山东在济北经济开发区、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章丘市先后设立了省级台湾工业园,集中承接台湾产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