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求有效的小学生品德教育方法,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一、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努力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校园文化,对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自号“昌黎”命名的昌黎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地处老城区,与鸟语花香的文化公园相伴,与古色古香的牌坊街为邻。学校以“崇贤、尚学、守正、笃行”为校训,以“塑造健全人格,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校园内雕梁画栋、绿树成荫,四季芬芳不断,环境清幽美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给人一种自然的愉悦,能充分享受到心与自然的相融。我们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对不同的功能室和活动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力争做到教育性、先进性、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本着高品位、重引导、重发展的原则,在墙壁上科学地设置了温馨提示、安全警句、生活哲理、师生书画等。学校教学楼的横梁则悬挂着历代经典诗词、名言警句,每个楼层设立“读书吧”,师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每天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除了重视显性环境对学生影响外,更加注重隐性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邀请老干部大学、党校的领导给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成立“普法学校”,邀请民警同志给学生上法制课,使学生获知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加其维权意识,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季节更替之交,邀请医院主任医生为师生开展健康卫生讲座,强化师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此外,“校史陳列室”、校报编辑、校歌《昌黎遗泽长》的演唱等再次把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达到了人校合一的境界。
二、重视课堂育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诱导认知。兴趣是认知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情景教育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认知,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中,利用课本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加插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大脑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调控,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认知”的状态中。
催生情感。对学生而言,以认知引发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已有认知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已有道德认知的确认和道德情感的生成,正所谓“欲起于思”。当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探索深度不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去认识道德要求的本质;当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由此及彼,拓展理解。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方面,教师更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激励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甄别意识和行为能力才是最终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起好主导作用来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并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是提高学生行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引发情感,只有情感真挚才能产生行动的意愿。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发学生的行动欲望,通过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比赛中的竞争去激发道德情感,并付诸行动。如我校开展“我爱碧水蓝天,我爱美丽家园”的“三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谋献策并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这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行为进行一次检阅与考核,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要求自觉付诸于行动。活动过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心得体会。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道德认知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和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邱丽
一、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努力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校园文化,对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自号“昌黎”命名的昌黎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地处老城区,与鸟语花香的文化公园相伴,与古色古香的牌坊街为邻。学校以“崇贤、尚学、守正、笃行”为校训,以“塑造健全人格,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校园内雕梁画栋、绿树成荫,四季芬芳不断,环境清幽美丽。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给人一种自然的愉悦,能充分享受到心与自然的相融。我们对学校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对不同的功能室和活动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力争做到教育性、先进性、人文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本着高品位、重引导、重发展的原则,在墙壁上科学地设置了温馨提示、安全警句、生活哲理、师生书画等。学校教学楼的横梁则悬挂着历代经典诗词、名言警句,每个楼层设立“读书吧”,师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每天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除了重视显性环境对学生影响外,更加注重隐性环境给学生带来的深层次影响:邀请老干部大学、党校的领导给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成立“普法学校”,邀请民警同志给学生上法制课,使学生获知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加其维权意识,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季节更替之交,邀请医院主任医生为师生开展健康卫生讲座,强化师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此外,“校史陳列室”、校报编辑、校歌《昌黎遗泽长》的演唱等再次把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达到了人校合一的境界。
二、重视课堂育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诱导认知。兴趣是认知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情景教育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认知,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中,利用课本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加插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大脑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调控,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认知”的状态中。
催生情感。对学生而言,以认知引发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已有认知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已有道德认知的确认和道德情感的生成,正所谓“欲起于思”。当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探索深度不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去认识道德要求的本质;当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由此及彼,拓展理解。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行动能力方面,教师更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创设丰富的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激励行动。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甄别意识和行为能力才是最终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起好主导作用来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为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并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是提高学生行动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引发情感,只有情感真挚才能产生行动的意愿。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发学生的行动欲望,通过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比赛中的竞争去激发道德情感,并付诸行动。如我校开展“我爱碧水蓝天,我爱美丽家园”的“三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出谋献策并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这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行为进行一次检阅与考核,看学生是否将道德要求自觉付诸于行动。活动过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心得体会。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道德认知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和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