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利弊分析与思考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gyog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流动中所面临的背景入手,地剖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利与弊,继而思考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政策在什么基点上才能扬利弊害。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流动;利弊分析;基点
  
  1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中的矛盾背景
  
  每个个体的每一种社会行为都是在某种背景下进行的,而考察这种行为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对于相应背景的反应是否适度与合理。认识和评价目前教师流动的合理与不合理也要看它所面临的背景。
  1.1教师流动的必然性与不合理性的矛盾现实。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期,社会趋向更加开放、社会等级位序整体提升,职业趋向的日趋高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包括教师流动的社会流动不但速度加快,而且也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另一方面,我们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因而流动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倾向:第一,阶层流动的代际继承性有上升趋势;第二,资源流动的上层集聚性有增强趋势;第三,社会制度的先赋性机制起阻碍作用。
  1.2社会结构变化引起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对立。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城乡社会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开始重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从农村流向大城市,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资源配置格局。资源聚合导致社会结构固化,各行业开始形成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对立。教育也不例外,城乡学校、城乡教师开始呈现出“马太效应”,而且这一趋势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1.3教师流动政策的干预缺失与个体发展愿望的提升存在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用人机制的竞争化。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个体发展愿望都被调动起来,弱势群体尽管人数众多,但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维护权利的途径有限。对利益的保存能力极低,通过流动而达成个人发展愿望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强势群体已经具备抵制、消解政策和体制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谁能保证政策和体制站在道德性基点上?这无疑是考验决策者价值取向、意志力、社会责任心、认识水平和领导管理能力的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2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影响的辩证分析
  
  2.1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造成的正面影响
  2.1.1有助于在整个社会层面上进行文化交流。许多不愿从教或自感更适合于其他行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已经流动到一些新兴的行业或具有扩张性的行业,这些行业需要有知识、有创造能力的劳动者。
  2.1 2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机遇。就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务、专业、来源等方面的结构优化来说,教师流动非常必要。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淘汰不利于教学的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结构达到最大的优化。
  2 1.3有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良性竞争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流动的教师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通常会珍惜机遇.急于用工作绩效和实力来展现和证实自己的实力,以求得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和新学生的认同,因而他们往往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竞争。同时,这些教师的加入对于流入学校的教师也是一个冲击式的带动,从而激发“鲶鱼效应”,那些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教师面对斗志正强的流入教师,会感到工作受到挑战,就会开始自觉的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求得生存空间或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2.2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教师流动的主流无疑是单向上位流动。基本上是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这种一边倒的现象不是流动,实际上是流失,它导致了教育领域内的“马太效应”,使势力强的学校更强,使薄弱学校更薄弱。
  2.2.1造成了农村学校的教师总量迅速减少及其整体素质的下降。就本次的调查来看,不但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在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学校,一般教师流失的也多起来,而且由于流失有波及效应。为了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许多乡村学校不得不招聘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绝大部分学历不合格。又没有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何谈质量?!由此.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呈现恶性循环的趋势,而且这种影响在今后一段时间之内将会有更加严重的体现。
  2.2.2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流动教师必须符合流动市场的需要。而城市学校需要的教师也正是农村学校严重短缺的或教学能力较高者,这些教师的流失可能直接导致农村学校一些学科无法开设或开设很困难。所以在各农村学校,教师跨学科教学、教非所学的现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农村学校教师的结构性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2 2.3加剧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流失,同时引发了城市学校的择校热。随着教师的流失,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一部分学生也随教师的流失而流向城镇重点中小学。也有一部分学生干脆辍学回家。前者增加了农村家长对教育资本的投入。增加了不该有的负担,后者则直接扩大了半文盲的队伍,继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随着学生的流失,农村学校里就弥漫了消极的教育情绪,从而使辍学的队伍越来越大,也影响了农村人对教育作用的正确理解和信任。
  2.2.4农村学校内部的官本位更加严重。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鄙视教学,千方百计离开教师岗位,感觉任个一官半职才有成就感,才有面子,也才有资本去追求灰色收入。这就导致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当一辈子教师是很没本事、很没面子的事情。这样的氛围刺激一部分教师为权力而奋斗,而他们一旦占据行政岗位除了捞钱就是变着法地整治教师。而且,最严重的是,我们的干部任命制度也迎合这种思想:教师一旦教得好,就把这个老师从教学一线转到教育行政岗位上,一提干就不能再教课或很少教。教得好的反而不用再教课。教不好的,他努力的原因和结果也是不教课,这不但削弱了教师队伍的力量,也导致广大教师产生错误的追求。
  
  3 评价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应关注的基本点
  
  从以上分析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有利也有弊。顺应社会、教育发展的教师流动是必然的、应该的,“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和进步的表现”。教师流动中的弊端并不全是流动教师的本来意愿,有很多是迫于形势或跟随潮流而为,这突出反映了教师流动的理念和政策的不合理,因此我们对于教师流动合理与否的讨论不能只站在是“导”还是“堵”的方法问题上,我们要回到“原点”上来审视教师流动政策及教师的流动行为,教师流动政策也只有在把握好基点的前提下,才能规范和引导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动行为,以促使他们按合理的方式朝着合理的方向流动。
  3.1教师流动政策的道德根性。教师流动政策作为一种政策,它不但应具有外在的强制性,更应该具有内在的道德上的合理性,在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强制。政府作为调整和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权力机构,其政策与措施至少要符合大多数国民的利益。实际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教师流动政策,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它应该对教育领域的利益在做出合乎道德的考虑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也就是说,教师流动政策要使教师这一资源在时空上保持良性运动,就必须立足原点——即符合道德根性,以此来达成各方(教师、流动校方、接受校方)基本上都愿意接受的利益分配设计。但当前城乡中小学的校际悬殊及其影响下的择校歪风无疑就是制度和政策安排的后果,这些后果由直接导致了优秀教师的单向流动,可以说这种现象以及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就违背了教师流动的道德根性,因为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运行机制并没有站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基础之上,它使优秀教师单向流动到少数重点学校,也使大多数的学生丧失了应该享受的优质教育服务。
  3.2教师流动政策的平等性。城乡平等是教师流动政策的必然目标,但“用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事物是最糟糕的不平等。”(亚里士多德)英国米尔恩曾提出过“比例平等”的概念,它强调在进行分配时政府应该做到“同等的情况必须被同等的对待,不同等的情况必按照不同等的程度被不同等地对待。”那些需要较多的人应该得到较多,强壮的人应该承受较重的负担这也是公平。
  农村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大都是以最后选择了城市教育为归宿,而我们的某些教育政策也包括教师流动的地方政策又强行引导他们回到故土服务于当地教育,这从心理上不但轻视了出身于农村的教育人才,也从意识上使这些人才和城市的教育人才越来越远离农村教育,所以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加强了教育中的地域偏见。发展农村教育并非农村学校的教育人才的专职,而享受和占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城市教育人才更有义务、资格和条件为农村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出于这一本源意义上的教师流动政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理念,也才能真正使教师流动趋向于合理化、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并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3.3教师流动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变化的事物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秩序是这种渐变运动形式应有的基本特征,系统内要素的有序性的变化会导致系统量的变化,继而导致系统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因有序而合理。教师流动的秩序是流动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基础,它是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模式首先要计划的一个问题,在教师流动政策中强化系统性和有序性就能促成教师流动行为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摘要】 幼儿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础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帮助幼儿学会自律。  【关键词】 自律;家园共育;遵循规则;情绪激发;自主管理    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迈克·米舍尔进行了一次“糖果实验”:他让一群4岁的孩子呆在一个屋子里,每人给一块糖,并对他们说,谁能等到他回来再吃糖就可以得到两块糖。等他回来时。发现有些孩子没能抵制住诱惑,把糖吃
期刊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它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它就学会了爱……” 
期刊
【摘要】 随着以句子的体、时、态、语气等为代表的现代日语文法研究的深入,陈述、副用语等传统文法的再研究也受到髟响,逐渐受到了重视。其中,松下文法是具有先见性和创意独特的语法体系之一,其文法理念和分析方法愈来惫被世人肯定。我们外国人学习日语时。由于不是母语,所以很难像日本人一样从语感出发自然的区分自他。松下积极肯定、分析自他的态度,以及松下的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系统的掌握自他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帮助。本稿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形势的发展,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学生工作与就业的基本需要。本文具体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现状;探索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的第一个部分就是听力,占整个英语高考卷的1/6分值;由于听力长期以来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弱项,分值比例高,而与语法、阅读等书面考试题型相比,听力考试具有极强的时问效应,听力过程不具备复制性,所以考生在考试中必须学会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充分利用宝贵的每一分钟进行认真训练,争取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关键词】 高考听力;听力训练;听力技巧
期刊
【摘要】 高校学生干部由学生先进分子组成,担任学生群体组织(含校、院、年级、班、团组织及学生社团等)领导工作,承担一定职责,履行一定义务。他们既是高校的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兼负学生和干部双重角色他们活跃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对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在由班一年级一院一校构成的校园管理网络中,只有各个环节有机地配合和协调,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最佳效应,一旦某个环节发生疏漏或廷误,都可
期刊
【摘要】 本文在调查了开放教育模式下成人英语口语学习策略使用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成人学员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与口语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对于开放教育模武下的英语口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开放教育模式;成人;口语学习策略;口语水平
期刊
评价孩子切忌随心所欲、情绪化,我们教师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到位,尤其是做事比较情绪化的人,脾气急躁,说话高声大嗓,常常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常常我们是被孩子们不听话的行动气昏了头脑,比如,学习上的后进生上课做小动作、还影响别人,然后对你发出的警示信号又视若无睹时,我们常常无法控制我们的情绪简直是口无遮拦,说难听一点就是说话不过大脑,不计后果,很容易感情用事,要是此时再遇上老师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更是火上浇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榕成了本科院校,然而得到国家批复的“升本”只是“升本”形式上的结束.要真正完成实质意义上的升本,即内涵升本,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教育教学工作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只有把握住这个立校之本,才能完成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的实质性转变。  【关键词】 内涵升本;新建本科学校;思想观念;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    1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育教
期刊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近两年我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坚持把教师的培训、提高作为保持学校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以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为中心,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培训方式多样化    1.1专题讲座式:学校根据学校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