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中国社会结构,仍处于激烈的重组分化时期,在社会分层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资源富余层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其他阶层相比较优势突出,但未获得最多的正面评价;而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出现较明显的消极心理。这些问题的出现,與阶层背景、社会风气、高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分层;思想行为;大学生;资源富余阶层;资源匮乏阶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是形成于这样的一段激荡时期。其所在家庭,正是社会结构重大变迁过程中的亲历者。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相异的阶层背景会影响其在大学期间各方面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时代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于2014年12月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经管学院”)在校学生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回收530份,回收率为91.4%,符合社会学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要求。佛科院经管学院2014年12月在校人数为1999人,此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足够大,数据可以说明一般问题。
一、调查对象的分层方法
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学界仍未有统一说法。陆学艺研究员在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社会划分成五大社会等级。课题组运用这五大等级理论对调查对象的父母(作为经济支柱的一方)的职业进行了分等。在此基础上,再将家庭年收入分为五个等级(100万以上、20万~100万、8万~19万、1万~8万、1万以下)。结合职业分层与家庭年收入情况,最终将调查对象阶层分成三个层次:资源富余层、资源一般层、资源匮乏层。资源富余层包括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或父母职业类别为上层,或父母职业类别为中上层且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13.4%;资源匮乏层包括家庭年收入1万以下,或父母职业类别为底层的学生,人数占比16.98%;其余为资源一般层,人数占比69.62%。
二、各阶层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特点
1.资源富余层学生多方面优势突出
(1)党员比例最高。在被调查的530名学生中,有55名党员(含预备党员)。其中,资源富余层学生中,党员人数占比19.72%,资源一般层、资源匮乏层的党员人数占比均不到9%。
(2)学习成绩优秀率比例最大。在对上学年成绩排名的调查中,45.07%的资源富余层学生排名占班级的前20%,资源一般层为29%、资源匮乏层为35%。而13%的资源匮乏层学生排名在班级后20%,资源富余层为11%,资源一般层为6%。
(3 )学习要求更高。在对自身学习成绩要求的调查中,29.58%的资源富余层学生要求“拿奖学金”,为三阶层中比例最高。另一方面,31.11%的资源匮乏层学生选择“不挂科就行”,12.22%选择“对成绩没什么要求,无所谓”,均为三阶层中比例最高。
(4)组织管理能力更强。在资源富余层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高达71.83%,资源一般层为55.16%,资源匮乏层54.44%。其中, 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主席、部长、班长)的比例,资源富余层占33.8%,资源一般层为19.57%,资源匮乏层为21.11%。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资源富余层学生在思想信仰追求、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均优势突出,与另外两个阶层的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2.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消极心理显现
(1)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在“对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的调查中,57.31%的资源匮乏层学生选择“不太乐观”“不乐观”,而相同选项在资源富余层学生中的比例则不到35%。
(2)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个人前程不确定。对于读大学的意义,学生最多选择“拿文凭、找好工作”,占40.8%。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回答“不知道”的占到了13.48%,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4.23%和3.85%,这说明了,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存在着比例不低的缺乏求学目标的学生。另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回答“无所谓”的,资源匮乏层学生占比12.22%,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7.04%与5.42%;在“你认为,一个大学生如果毕不了业会有什么后果”的调查中,选择“没什么严重后果”的资源匮乏层学生占比16.67%,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7%左右。
(3)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地位提升不自信。在“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的题目中,71.12%同学选择“依靠个人努力”,代表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有高达12.64%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实现”,资源富余层为8.57%,资源一般层为3.06%,体现了这部分学生对实现社会地位上升持否定态度,存在着悲观的情绪。
3.资源富余层与资源匮乏层学生的外部评价比对
在外部评价的调查中,考虑到调查对象不一定能准确界定三个阶层的对象,因此采取询问“对身边家境较富裕(贫困)的同学的总体印象”的方式,大致把握各阶层学生对资源富余层、资源匮乏层学生的总体评价。总体印象包括四个方面:道德素质水平、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主要优缺点。
(1)较贫困学生整体评价高于较富裕学生。在道德素质水平评价中,对较贫困同学道德素质水平评价为“很高”和“较高”的占67.55%,而对较富裕同学的则为48.2%。在人际关系的评价中, 72.48%的学生认为较贫困同学“很好相处”及“较好相处”,而对较富裕同学则为66.23%。在学习态度的评价中,29.33%的学生认为较贫困同学“十分认真”,而认为较富裕同学学习“十分认真”的仅有7.40%。在主要优缺点的调查中,对较贫困学生的正面评价选项占所有选项总数的79.78%,而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率为52.58%。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见多识广”、“慷慨大方”、“多才多艺”,而负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生活奢侈”、“缺乏目标”、“懒惰”,而中性评价“活泼外向”占15.56%,比例最高。对较贫困学生正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勤奋刻苦”、“勤俭节约”、“踏实”,而负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孤僻内向”、“较计较”、“缺乏目标”。 (2)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学生评价较低,对较贫困学生评价较高。在对各阶层学生的选项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同学的整体评价的差评比例均最高。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对较富裕同学的道德素质水平评价“较差”的占11%,而资源一般层是2%;人际关系评价“较差”的占7%,资源一般层是1%;学习态度评价“较差”的占15%,而资源一般层是4%;在主要优缺点的选择中,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率最低,仅占49.8%,资源一般层学生是58.94%。而另一方面,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贫困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正面评价率高达81.74%。
三、各阶层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差异的原因分析
1.阶层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
资源富余层学生来自精英阶层家庭,占有富足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但条件优越,教育不当,就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首先,组织资源的富足,有利于给子女提供人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指引。在“你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 25.35%的资源富余层学生选择“家人职业影响”,同一选项在资源一般层学生中的比例是13.35%,而资源匮乏层学生仅有1.12%。父母职业的影响使得资源富余层学生更注重政治身份的获得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他们对经管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对前程有更大的把握。
第二,经济资源的富足,有利于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富余层家庭的子女基本没有经济压力,较少就业压力。在“你认为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是什么”的调查中,26.76%的资源富余层学生选择“家庭背景”;而关于就业前景的态度上,65.71%选择“十分乐观”与“比较乐观”,同比均最高。经济资源的富足,使得资源富余层学生有时间有精力专心学习、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特长以及提升综合素质。而资源匮乏层学生因为经济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与资金学习兴趣爱好或增广见闻。
第三,文化资源的富足,有利于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传承与习得。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氛围越浓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高。这就有利于子女在学习态度上的高要求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父母的文化修养也可以给予子女思想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并且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选择上提供理性与智力的支持。
第四,优越的家庭条件,同时容易滋生不良的生活作风。资源富余层学生尽管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但部分行为作风并未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这也反映了部分资源富余层学生在生活自理、待人处事方面有所欠缺,出现娇惯、依赖、懒惰、炫富、缺乏学习动力等不良作风,使其在同学心目中留下负面的印象。
2.社会阶层分化的负面现象对资源匮乏层学生心理影响较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报告》显示, “当前中国家庭收入差距巨大,基尼系数高达0.61”。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不同阶层群体的生活水平相距甚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则较明显地表现在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差距上。对较富裕学生的负面评价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生活奢侈”,占所有负面评价的26.6%。在现实交往中,部分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并未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事高调。在访谈中,有学生反映家境富裕同学经常穿名牌、开豪车上学。新闻媒体也常有“官二代”、“富二代”生活奢靡、違法犯罪的事件报道。
另外,由于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法治建设未完全健全、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在兼职、实习、求职等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能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被打击的机会较多,从而对社会、对特权阶级产生仇恨心理,同时对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3.“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缩小阶层差距
当前,高校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属于“一视同仁”。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都不会按照学生的能力素质差异而区别对待。然而,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因而存在着各方面的能力差异。例如,在学生干部选拔上,需要口头表达能力佳、有计算机基础、有一定特长、有活动组织经验等的条件,而这些恰恰是较贫困学生的弱项,被选拔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在“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的调查中,选择寄望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比例最低,仅有3.29%,也表现出学生对当前高校教育实现阶层流动这一功能的不信任态度。近年来,我们国家虽然相继推出多项针对贫困生的助学政策,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但仅仅是经济支持,并不足以弥补资源匮乏层学生的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各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加强对资源匮乏层学生的培养力度,缩小阶层差距。
注:本文为校级项目,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
关键词:社会分层;思想行为;大学生;资源富余阶层;资源匮乏阶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是形成于这样的一段激荡时期。其所在家庭,正是社会结构重大变迁过程中的亲历者。来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相异的阶层背景会影响其在大学期间各方面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这就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时代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课题组于2014年12月向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佛科院经管学院”)在校学生发放了580份调查问卷,回收530份,回收率为91.4%,符合社会学的调查问卷回收率要求。佛科院经管学院2014年12月在校人数为1999人,此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足够大,数据可以说明一般问题。
一、调查对象的分层方法
关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学界仍未有统一说法。陆学艺研究员在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社会划分成五大社会等级。课题组运用这五大等级理论对调查对象的父母(作为经济支柱的一方)的职业进行了分等。在此基础上,再将家庭年收入分为五个等级(100万以上、20万~100万、8万~19万、1万~8万、1万以下)。结合职业分层与家庭年收入情况,最终将调查对象阶层分成三个层次:资源富余层、资源一般层、资源匮乏层。资源富余层包括家庭年收入100万以上,或父母职业类别为上层,或父母职业类别为中上层且家庭年收入达到20万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13.4%;资源匮乏层包括家庭年收入1万以下,或父母职业类别为底层的学生,人数占比16.98%;其余为资源一般层,人数占比69.62%。
二、各阶层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特点
1.资源富余层学生多方面优势突出
(1)党员比例最高。在被调查的530名学生中,有55名党员(含预备党员)。其中,资源富余层学生中,党员人数占比19.72%,资源一般层、资源匮乏层的党员人数占比均不到9%。
(2)学习成绩优秀率比例最大。在对上学年成绩排名的调查中,45.07%的资源富余层学生排名占班级的前20%,资源一般层为29%、资源匮乏层为35%。而13%的资源匮乏层学生排名在班级后20%,资源富余层为11%,资源一般层为6%。
(3 )学习要求更高。在对自身学习成绩要求的调查中,29.58%的资源富余层学生要求“拿奖学金”,为三阶层中比例最高。另一方面,31.11%的资源匮乏层学生选择“不挂科就行”,12.22%选择“对成绩没什么要求,无所谓”,均为三阶层中比例最高。
(4)组织管理能力更强。在资源富余层学生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高达71.83%,资源一般层为55.16%,资源匮乏层54.44%。其中, 担任主要学生干部(主席、部长、班长)的比例,资源富余层占33.8%,资源一般层为19.57%,资源匮乏层为21.11%。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资源富余层学生在思想信仰追求、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均优势突出,与另外两个阶层的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
2.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消极心理显现
(1)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在“对就业前景持什么态度”的调查中,57.31%的资源匮乏层学生选择“不太乐观”“不乐观”,而相同选项在资源富余层学生中的比例则不到35%。
(2)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个人前程不确定。对于读大学的意义,学生最多选择“拿文凭、找好工作”,占40.8%。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回答“不知道”的占到了13.48%,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4.23%和3.85%,这说明了,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存在着比例不低的缺乏求学目标的学生。另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回答“无所谓”的,资源匮乏层学生占比12.22%,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7.04%与5.42%;在“你认为,一个大学生如果毕不了业会有什么后果”的调查中,选择“没什么严重后果”的资源匮乏层学生占比16.67%,资源富余层与资源一般层仅为7%左右。
(3)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对地位提升不自信。在“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的题目中,71.12%同学选择“依靠个人努力”,代表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的认识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在资源匮乏层学生中,有高达12.64%的学生认为“不可能实现”,资源富余层为8.57%,资源一般层为3.06%,体现了这部分学生对实现社会地位上升持否定态度,存在着悲观的情绪。
3.资源富余层与资源匮乏层学生的外部评价比对
在外部评价的调查中,考虑到调查对象不一定能准确界定三个阶层的对象,因此采取询问“对身边家境较富裕(贫困)的同学的总体印象”的方式,大致把握各阶层学生对资源富余层、资源匮乏层学生的总体评价。总体印象包括四个方面:道德素质水平、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主要优缺点。
(1)较贫困学生整体评价高于较富裕学生。在道德素质水平评价中,对较贫困同学道德素质水平评价为“很高”和“较高”的占67.55%,而对较富裕同学的则为48.2%。在人际关系的评价中, 72.48%的学生认为较贫困同学“很好相处”及“较好相处”,而对较富裕同学则为66.23%。在学习态度的评价中,29.33%的学生认为较贫困同学“十分认真”,而认为较富裕同学学习“十分认真”的仅有7.40%。在主要优缺点的调查中,对较贫困学生的正面评价选项占所有选项总数的79.78%,而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率为52.58%。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见多识广”、“慷慨大方”、“多才多艺”,而负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生活奢侈”、“缺乏目标”、“懒惰”,而中性评价“活泼外向”占15.56%,比例最高。对较贫困学生正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勤奋刻苦”、“勤俭节约”、“踏实”,而负面评价最多的三个选项为“孤僻内向”、“较计较”、“缺乏目标”。 (2)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学生评价较低,对较贫困学生评价较高。在对各阶层学生的选项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同学的整体评价的差评比例均最高。资源匮乏层学生中,对较富裕同学的道德素质水平评价“较差”的占11%,而资源一般层是2%;人际关系评价“较差”的占7%,资源一般层是1%;学习态度评价“较差”的占15%,而资源一般层是4%;在主要优缺点的选择中,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富裕学生的正面评价率最低,仅占49.8%,资源一般层学生是58.94%。而另一方面,资源匮乏层学生对较贫困学生的整体评价较高,正面评价率高达81.74%。
三、各阶层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差异的原因分析
1.阶层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有直接影响
资源富余层学生来自精英阶层家庭,占有富足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但条件优越,教育不当,就会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首先,组织资源的富足,有利于给子女提供人生规划、职业生涯的指引。在“你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的调查中, 25.35%的资源富余层学生选择“家人职业影响”,同一选项在资源一般层学生中的比例是13.35%,而资源匮乏层学生仅有1.12%。父母职业的影响使得资源富余层学生更注重政治身份的获得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他们对经管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对前程有更大的把握。
第二,经济资源的富足,有利于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资源富余层家庭的子女基本没有经济压力,较少就业压力。在“你认为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是什么”的调查中,26.76%的资源富余层学生选择“家庭背景”;而关于就业前景的态度上,65.71%选择“十分乐观”与“比较乐观”,同比均最高。经济资源的富足,使得资源富余层学生有时间有精力专心学习、发展各方面的兴趣特长以及提升综合素质。而资源匮乏层学生因为经济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与资金学习兴趣爱好或增广见闻。
第三,文化资源的富足,有利于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传承与习得。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教育的氛围越浓厚,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高。这就有利于子女在学习态度上的高要求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父母的文化修养也可以给予子女思想行为上的榜样作用,并且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选择上提供理性与智力的支持。
第四,优越的家庭条件,同时容易滋生不良的生活作风。资源富余层学生尽管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但部分行为作风并未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这也反映了部分资源富余层学生在生活自理、待人处事方面有所欠缺,出现娇惯、依赖、懒惰、炫富、缺乏学习动力等不良作风,使其在同学心目中留下负面的印象。
2.社会阶层分化的负面现象对资源匮乏层学生心理影响较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报告》显示, “当前中国家庭收入差距巨大,基尼系数高达0.61”。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不同阶层群体的生活水平相距甚远。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则较明显地表现在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差距上。对较富裕学生的负面评价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生活奢侈”,占所有负面评价的26.6%。在现实交往中,部分家庭较富裕的学生并未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事高调。在访谈中,有学生反映家境富裕同学经常穿名牌、开豪车上学。新闻媒体也常有“官二代”、“富二代”生活奢靡、違法犯罪的事件报道。
另外,由于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法治建设未完全健全、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资源匮乏层学生在兼职、实习、求职等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能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被打击的机会较多,从而对社会、对特权阶级产生仇恨心理,同时对自己的未来与人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3.“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缩小阶层差距
当前,高校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属于“一视同仁”。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都不会按照学生的能力素质差异而区别对待。然而,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学,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因而存在着各方面的能力差异。例如,在学生干部选拔上,需要口头表达能力佳、有计算机基础、有一定特长、有活动组织经验等的条件,而这些恰恰是较贫困学生的弱项,被选拔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在“你觉得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的调查中,选择寄望于“学校教育改革”的比例最低,仅有3.29%,也表现出学生对当前高校教育实现阶层流动这一功能的不信任态度。近年来,我们国家虽然相继推出多项针对贫困生的助学政策,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但仅仅是经济支持,并不足以弥补资源匮乏层学生的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在综合素质培养上,各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加强对资源匮乏层学生的培养力度,缩小阶层差距。
注:本文为校级项目,受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