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多媒体、歌曲、格言、历史剧等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意境中认知、体会、感知历史,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历史;情趣盎然
历史课堂上情境的创设是教学的导火线和催化剂,它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彰显历史课堂本色,产生师生共鸣。情境教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从学习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一、学习背景的情境设置—因境入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的原动力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而兴趣基于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的运用。实践表明,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积累,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探究兴趣激起的关键是学习背景的氛围设置。
如在讲《红军长征》时播放《十送红军》:“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此歌,连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跟着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吟唱起来,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那么的聚精会神。
教师乘胜追问:①为什么送红军?②这首民歌背后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立刻引起学生思考,他们马上争先恐后地探讨此题,并且把看过有关红军题材的电视剧、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探究的热情似火,并且师生关系和谐,交流氛围融洽,任务完成出色。
此外,丰富写实的历史图片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上课一开始,把反映国家主席刘少奇政治生涯的命运起伏四张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一组图片中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国家主席的命运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从而深刻体会到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良好开端—挫折—伟大转折—完善发展。
二、学习内容中的问题情境—因境设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动力的起点和主线。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设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怀着探究的心态,带着探究的问题去掌握学习内容。历史剧犹如电视剧,是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复原历史多个情境,串联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课本剧。让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体验思考,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突破。
如《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课,我编写历史剧《Jake的一生》,如Part 1:Jake找到工作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并出现黄金时代,Jake找到了工作,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问:黄金时代到来的原因是什么?)Part 2:Jake失业了!(70年代Jake失业了。问:为什么失业?石油危机引发经济滞胀。)Part 3:政府会对我的一切负责!(Jake失业后,依然在海边享受阳光和沙滩,一家人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问:为什么自由自在?反映了二战后,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套安全网福利制度的普遍建立。)Part 4:请帮帮Jake找工作!(问:工种?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到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Jake开始新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虚拟人物的创设,复原了当时历史场景,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学生轻松自如地把握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原因。
三、学习结果的评价反馈情境—设境质疑
作业一:福利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西方历史上的贫富差距,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制度。
作业二:福利制度弊端重重,一无是处:培养懒汉、垃圾、社会蛀虫。
这是在讲解福利制度评价时投影出学生作业情况,作业一露面,场面就不可收拾,同学们纷纷点评自己和他人扣分的原因。
点评:①答题不规范——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②观点不正确:福利制度从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而不是根本解除贫富差距。有的同学答案虽然对,但未结合材料解答。有的同学评价问题过于片面。如作业二,未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学生之间互相纠错,相互找到自己差距,学生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症结所在。这种方式比纯粹地告诉学生答案会收到百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以兴趣为基点,利用直观的图像、格言、历史剧等手段复原历史情境,可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感悟历史,让历史课情趣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历史;情趣盎然
历史课堂上情境的创设是教学的导火线和催化剂,它复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彰显历史课堂本色,产生师生共鸣。情境教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从学习背景、内容、结果等方面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一、学习背景的情境设置—因境入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的原动力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而兴趣基于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的运用。实践表明,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积累,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探究兴趣激起的关键是学习背景的氛围设置。
如在讲《红军长征》时播放《十送红军》:“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此歌,连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都跟着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吟唱起来,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那么的聚精会神。
教师乘胜追问:①为什么送红军?②这首民歌背后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立刻引起学生思考,他们马上争先恐后地探讨此题,并且把看过有关红军题材的电视剧、书本知识联系起来。探究的热情似火,并且师生关系和谐,交流氛围融洽,任务完成出色。
此外,丰富写实的历史图片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上课一开始,把反映国家主席刘少奇政治生涯的命运起伏四张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一组图片中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国家主席的命运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从而深刻体会到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良好开端—挫折—伟大转折—完善发展。
二、学习内容中的问题情境—因境设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动力的起点和主线。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设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一系列的设问,让学生怀着探究的心态,带着探究的问题去掌握学习内容。历史剧犹如电视剧,是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复原历史多个情境,串联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课本剧。让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体验思考,在探究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突破。
如《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一课,我编写历史剧《Jake的一生》,如Part 1:Jake找到工作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并出现黄金时代,Jake找到了工作,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问:黄金时代到来的原因是什么?)Part 2:Jake失业了!(70年代Jake失业了。问:为什么失业?石油危机引发经济滞胀。)Part 3:政府会对我的一切负责!(Jake失业后,依然在海边享受阳光和沙滩,一家人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问:为什么自由自在?反映了二战后,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套安全网福利制度的普遍建立。)Part 4:请帮帮Jake找工作!(问:工种?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到来,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Jake开始新生活!)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虚拟人物的创设,复原了当时历史场景,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学生轻松自如地把握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及原因。
三、学习结果的评价反馈情境—设境质疑
作业一:福利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西方历史上的贫富差距,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制度。
作业二:福利制度弊端重重,一无是处:培养懒汉、垃圾、社会蛀虫。
这是在讲解福利制度评价时投影出学生作业情况,作业一露面,场面就不可收拾,同学们纷纷点评自己和他人扣分的原因。
点评:①答题不规范——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②观点不正确:福利制度从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而不是根本解除贫富差距。有的同学答案虽然对,但未结合材料解答。有的同学评价问题过于片面。如作业二,未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学生之间互相纠错,相互找到自己差距,学生在对比中找到自己症结所在。这种方式比纯粹地告诉学生答案会收到百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以兴趣为基点,利用直观的图像、格言、历史剧等手段复原历史情境,可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感悟历史,让历史课情趣盎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