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和弊端,提出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精读课堂 口语技能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6-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交际已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公司等)关于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看法是:在各技能中,听说能力被认为是最有用处的技能。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0/0)、读(64.3%)、说(6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社会需求的反馈,要求教师认清这一趋势,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课时非常有限,主要用于精读课,通常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仍然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困难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进行口语训练是势在必行的。
一、理论依据
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之所以先语后言,一是因为任何语言产生时都是先有口语,后才有文字;二是因为婴儿学语言往往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章振邦先生指出:“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把矛头指向了‘听说领先’和‘交际法’。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听说能力自然地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从听说人手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加拿大学者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实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的输出;而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Swain认为,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赋予其正确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写和说这种输出型的语言运用手段,给予学习者以压力,迫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者在写和说的过程中,实现可理解输出,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
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不仅影响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而且还涉及高职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王灵芝、符永道指出,强化语言输出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和弊端
(一)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
传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计划如下(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教材为例,课时为每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1.课文讲解(两节课,90分钟)。步骤如下:导入(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回答课后问题(15分钟);课文讲解,包括生词讲解、段落大意讲解、篇章结构讲解、语言点讲解、难句分析(55分钟)。
2.练习课(两节课,90分钟)。内容如下:课文复习(15分钟);课后练习讲解和核对(15分钟);语法复习和练习(15分钟);作文讲解和修改(25分钟);课本配套综合练习讲解和核对(20分钟)。
(二)弊端及其原因
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而学生却反应冷漠。原因如下:长期以来公共英语精读课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是输入式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备课,致力于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阅读、听、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都不够,没有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观念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以为学英语就是做阅读理解的选择题、翻译和作文。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虽然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四六级考试,但仍因口语能力不过关而在毕业求职时频频受挫的原因。对中国学生而言,不利的语言环境,落后的教学观念,欠妥的学习方法,脱离实际的教材,往往使口语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公共英语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的策略与成效
(一)对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变革
在教学中,笔者对传统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了变革,新旧教学计划对照如表1所示。
(二)新计划中课文讲解的变革和成效
1.增加了3分钟的值日报告。值日报告是笔者安排给学生每次课都进行的项目,其内容不限,只要求用英语表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值日报告涉及天气预报、学校新闻、班级活动、幽默故事、诗朗诵、景点介绍、家乡介绍、自我介绍等,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在课前有准备,口头表达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把精心准备的报告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公众面前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鼓舞。在事后问卷调查中,有90%的学生表示,从最初不敢开口讲英语到最终走到台前,面对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战胜自我的过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2.省去了学生课堂阅读课文的时间。课堂时间宝贵,所以笔者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前就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找出难点,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3.课文讲解倾向于课文重点讲解和答疑。因为有精心的预习,所以笔者在课文讲解时偏重难点分析和给学生答疑,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让学生主动求知。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和帮助者。
4.增加了20分钟的口语拓展练习。这一部分主要是开展口语技能训练,让学生有输出的机会。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口头陈述、复述、生词造句、简短演讲等。比如,笔者在将《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A Sweet Love Story)讲解完后,结合课文的内容布置了3分钟的口头表达任务,并列出了一些可用的单词和词组。主题:the most moving thing 0r person
【关键词】高职高专 公共英语 精读课堂 口语技能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06-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活动国际化的发展,全球化交际已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一大批既懂业务又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笔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社会用人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公司等)关于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看法是:在各技能中,听说能力被认为是最有用处的技能。用人单位对语言技能重要性的排序是:听(71.40/0)、读(64.3%)、说(6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社会需求的反馈,要求教师认清这一趋势,加强口语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课时非常有限,主要用于精读课,通常没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仍然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最困难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进行口语训练是势在必行的。
一、理论依据
语言学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之所以先语后言,一是因为任何语言产生时都是先有口语,后才有文字;二是因为婴儿学语言往往是先学说话,再学认字。章振邦先生指出:“有人在评论当前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时,把矛头指向了‘听说领先’和‘交际法’。我认为这是批错了对象。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习外语,听说外语的机会很少,听说能力自然地会成为外语习得中的薄弱环节,因而在外语教学中从加强听说能力入手,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从听说人手教外语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加拿大学者Swain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The 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理论,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实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的输出;而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Swain认为,要使学习者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赋予其正确运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写和说这种输出型的语言运用手段,给予学习者以压力,迫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者在写和说的过程中,实现可理解输出,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
可理解输出假设理论不仅影响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而且还涉及高职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王灵芝、符永道指出,强化语言输出是解决“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和弊端
(一)传统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模式
传统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的教学计划如下(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教材为例,课时为每周4节课,每节课45分钟):
1.课文讲解(两节课,90分钟)。步骤如下:导入(10分钟);学生阅读(10分钟);回答课后问题(15分钟);课文讲解,包括生词讲解、段落大意讲解、篇章结构讲解、语言点讲解、难句分析(55分钟)。
2.练习课(两节课,90分钟)。内容如下:课文复习(15分钟);课后练习讲解和核对(15分钟);语法复习和练习(15分钟);作文讲解和修改(25分钟);课本配套综合练习讲解和核对(20分钟)。
(二)弊端及其原因
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而学生却反应冷漠。原因如下:长期以来公共英语精读课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原则,是输入式教学方法。教师认真备课,致力于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往往是被动地阅读、听、做笔记,很少有开口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调动都不够,没有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
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和教学观念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以为学英语就是做阅读理解的选择题、翻译和作文。这也正是许多学生虽然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四六级考试,但仍因口语能力不过关而在毕业求职时频频受挫的原因。对中国学生而言,不利的语言环境,落后的教学观念,欠妥的学习方法,脱离实际的教材,往往使口语学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于授课时间有限,公共英语没有专门的口语课,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精读课课时内训练学生的口语技能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在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精读课堂上进行口语技能训练的策略与成效
(一)对传统的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变革
在教学中,笔者对传统公共英语精读课教学计划进行了变革,新旧教学计划对照如表1所示。
(二)新计划中课文讲解的变革和成效
1.增加了3分钟的值日报告。值日报告是笔者安排给学生每次课都进行的项目,其内容不限,只要求用英语表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值日报告涉及天气预报、学校新闻、班级活动、幽默故事、诗朗诵、景点介绍、家乡介绍、自我介绍等,内容非常丰富。因为在课前有准备,口头表达的时间也很短,所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把精心准备的报告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公众面前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鼓舞。在事后问卷调查中,有90%的学生表示,从最初不敢开口讲英语到最终走到台前,面对观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战胜自我的过程让他们受益匪浅。
2.省去了学生课堂阅读课文的时间。课堂时间宝贵,所以笔者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前就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找出难点,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3.课文讲解倾向于课文重点讲解和答疑。因为有精心的预习,所以笔者在课文讲解时偏重难点分析和给学生答疑,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让学生主动求知。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和帮助者。
4.增加了20分钟的口语拓展练习。这一部分主要是开展口语技能训练,让学生有输出的机会。形式包括小组讨论、口头陈述、复述、生词造句、简短演讲等。比如,笔者在将《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3》第五单元课文A(A Sweet Love Story)讲解完后,结合课文的内容布置了3分钟的口头表达任务,并列出了一些可用的单词和词组。主题:the most moving thing 0r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