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建设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地位将会愈显重要,对专业人才也更加渴求。作为负担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的高等院校,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更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改革,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高校教改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但专业建设和发展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完善专业建设,使之能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对于每个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来讲,都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明确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体系的起点和终点,它决定了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应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专门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这其中包括二个层次:一个是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中、低层级的管理者;一个是适应基层单位服务的工作者。即不仅能在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工作,而且能够直接从事具体基层工作的劳动者。因此,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点瞄准高校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各自高校特色。我国目前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各类高等学校众多,基本覆盖了遍全国各地。但不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生源的质量,还是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情况来看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如果不因地制宜的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极易陷入培养目标全国千篇一律的状况,于学生就业和学科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不同的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制定适宜的专业培养目标。尽管各校就读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并且毕业之后也将流向各地,但从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看,主要还是其周边省份,这意味着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有必要考虑到所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决定的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的起点平台不同,其中有大部分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均是从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剥离出来的,多数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源于公共管理、劳动经济、保险学、社会学等专业,这就决定了各校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教研人员专业基础的差异,也提出了打造各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其特色也需要通过培养目标来体现。
  2、把握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是有周期性的,因此培养目标一旦确定,不宜频繁调整。虽然人才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只要保持培养目标的相对稳定性,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就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从师资力量和学生的角度来看,过于频繁调整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不仅教师难以适从,学生也容易产生困惑。尽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教师为了适应教学需要不断继续深造,但若是疲于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转化,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专业范畴,这不仅无益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增强,就是教学效果与质量也很难以保证。因此,从现有的师资条件出发,保持培养目标相对稳定,进行合理的微调才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架构和能力结构,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参加实践的领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以及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能力的培养。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特点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学科领域的总体发展预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包含两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其他选修课和实践课程。
  1、理论课程
  理论课程是体现大学本科层次的知识水准,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这是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设置德育、体育、英语、应用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二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其设置主要是从劳动与社会保障本身的理论和实践特性,以及社会保障实践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隶属公共管理学科,因此一些公共管理的基础课程应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基础课,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同时,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大量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这些课程也可考虑作为学科基础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上应与全国保持大致的统一,这不仅体现学科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整体认识。三是专业特色课程方面。应当将该类课程作为对之前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深化,并通过增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现有的科研平台,通过专业模块课(限选课)的设置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四是专业任选课与其他任选课。虽然都是属于任选课程,但其设置目的和具体要求是有差别的。作为专业任选课,是从专业本身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该专业涵盖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和弹性,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至于其他任选课,则侧重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目的旨在构架合理的知识结构,全方位科学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2、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论与实践型给和的重要平台。在高等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了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公益劳动、社会实践以及一些课程中所需的上机实验环节,这其中既有直接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相关,旨在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程序和重点的认识,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表明看来同本学科没有直接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加强和提高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训练。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是深化理论学习,也是对学生的情商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的学生和内容应当丰富多样,既可以采取单项实践,也可以采取综合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常规方式来开展实践教学:第一,报告会。主要是邀请政策研究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企事单位领导及其基层社区的专家、工作人员到校为学生介绍实际工作流程、服务对象、服务项目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实地参观。主要是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实地观察,认识和熟悉实践工作流程。第三,定岗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工作岗位,通过协助工作人员或独立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业务工作,利用实践机会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检讨,并对面临的困难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第四,社会调研。可以根据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的主题,由学校统一与学生自主选择实习机构或地点向结合,围绕实习主题收集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
  三、坚持专业发展,提升师资水平
  专业的发展是以学科的发展为基石,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的发展为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坚持专业发展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才能既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又有助教师科研能力的增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这就要求高校要随时把握学科领域的新进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到专业发展中来,推动教师深入研究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设置在全国范围起步均较晚,各高校普遍存在师资年龄结构较轻,青年教师比例偏高的现象,而从本科开始就系统接受过劳动与社会保障规范化教育的教师更是十分鲜见,在实践经验方面与其他业已成熟的学科相比尚存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提升师资水平上更下功夫,尤其在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上加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服从于课程体系结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市场定位,并直接影响施教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最终影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各高校应积极通过引进专业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承担科研项目,并积极参加专业学术活动和资格证书培训,同时,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为客座教授等,形成一个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业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具有双师型优势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莉娜,虞海珍,潘学松,梁玉玮.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议[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2]孙建夫.高校社会保障专业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保障,2007,01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与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1
  
  
  
其他文献
摘 要:会计专业作为知识应用型专业,要求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能灵活运用于会计职业岗位实践。会计知识在理论上的规范性,方法上的抽象性、概括性、系统性,运用上的灵活性以及社会实践中的保密性决定了会计知识从理论学习到实际运用的艰难性。本文以已有的经营性会计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创设有效会计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让会计毕业生在就业前完成理论到实践的快速转化,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期刊
摘 要:英语介词是连接词语并表明其内部关系的重要手段。介词结构所表达的大都是静态含义,但也有些介词具有鲜明的动态意义。本文以《英语世界》2011年第1-2期的译文为例,探讨英汉翻译中介词结构的动态含义应该如何转达的问题。  关键词:介词短语;静态意义;动态意义;转达  一、引言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经长期演变而构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其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到很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的情感管理是将情感融入进学生党员的情感世界中,以满足他们德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党员的行为由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为目标。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各方面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情感管理;高校;学生党员;管理  情感管理是指通过培养人的情操,增进人的情谊,从而激发增强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一所地方院校开展“三下乡”活动为例,就“三下乡”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地方院校开展“三下乡”活动做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三下乡    一、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1997年开展以来,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踊跃参与其中,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结合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技能优
期刊
摘 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的基础上,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在学习及教学中发现《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决定论、假设资源无限、人不是理性的”等理论与实际不符,甚至存在矛盾,本文将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决定论;资源无限;资本;理性  关于政治经济学部分《资本论》里面的很多内容尤为重要,笔者都是比较赞赏,甚至为其理论而敬畏。不过,关于“经济决定论、假设资
期刊
摘 要: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在道德层次上处于最低的位次,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具有高学历的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状及其成因,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对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以及教育的现状,并结合内界、外界因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针对多数人对英语听力的误解,提出了自己关于英语听力的微观认识与学习体验。为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对学习者提出了许多建议与要求。  关键词:英语听力;自主学习能力;精听;泛听;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以及外企的迅速崛起,各个岗位对大学生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交流过
期刊
摘 要:英语的新词以每年至少850个新词的速度增加,在这些新词中,短语动词成为英语新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是以190多万字的最新英语报刊新闻语料库为基础,归纳出最近五年来出现的102个最新短语动词,着重分析这些新短语动词的构成方式、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  关键词:新短语动词;语料库;构成方式;句法特征;语义特征    1.引言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它是社会发展的
期刊
摘 要:高师院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面试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面试水平,增强师范大学生的竞争力,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的概率。  关键词: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面试;技巧综述    高师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业,都要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因而,作者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在学校跨院系作过多次面试讲座、还自行组织了一个由学生组成的面试团,配有一般面试的工具,按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采用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道德相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应运而生,并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自身也存在一些难题,若将相对主义加以绝对化,极易陷入价值虚无和文化保守主义,并给道德教育带来混乱。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坚持温和相对论的同时,还要追寻道德共识,重视异质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并不断在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