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近日,记者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爱心病房看到,经过上海专家们的精心诊治,不少伤员已经康复出院,继续留院治疗的,大多病情稳定。地震的阴霾正在渐渐散去,人们的伤痛也在慢慢平复。
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地震很遥远,地震伤似乎“与我无关”。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类似“地震伤”之类的创伤,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比如车祸、摔伤等。当创伤发生后,你知道该如何应对吗?在创伤恢复期,你知道怎么做才能好得快吗?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现场急救:方法正确才有效骨折
四肢骨折、骨盆骨折、颅底骨折、脊柱骨折等,是最常见的地震伤,同时也是骨科急诊的常见病。车祸、跌倒、从高处坠落、被重物砸伤……都可能发生骨折。
范存义(骨科教授、援川医疗救护队队长):骨折发生以后,除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外,伤者首先要保持镇定。一般地说,骨折局部多有肿胀、畸形和疼痛。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些简单的处理可帮助伤者减轻疼痛,防止伤势恶化。四肢骨折者,可用夹板或木棍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若无固定物,则可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同健肢一并绑起来,避免骨折部位移动。开放性骨折伴大出血者,应先止血,再固定,并用干净布片覆盖伤口,切勿将外露的断骨推回伤口内。疑有颈椎损伤者,应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千万不要乱动,以免损伤颈髓,导致高位截瘫,甚至呼吸停止。疑有胸腰椎骨折者,应使伤员平卧在地上,将其双腿靠拢、双手贴于腰侧,保持脊柱正直,以免损伤脊髓。搬运时,禁止1人抱背,应2~4人抬,疑有颅底骨折者,应密切观察是否有颅内出血。若伤者已昏迷,应将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清除,并将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免窒息;若已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
脱臼(关节脱位)
除地震外,在日常生活中,跌倒、剧烈运动、用力牵拉四肢等都会导致关节脱位。脱位的关节面完全无接触,称“完全脱位”。脱位的关节面尚有部分接触,称“不完全脱位”。一般地说,肩、肘、髋、下巴、手指等部位最容易发生脱位。
范存义:发生关节脱位时,一般会听到响声,会有关节变形、不能活动、疼痛等症状。关节脱位后,如果对骨骼组织不熟悉,千万不要随意自行整复脱位部位,以免造成血管或神经的损伤,应尽早去医院诊治,时间拖得愈长,医治难度越大。关节整复后,应用冷湿布将伤处包好,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立即洗澡。脱衣时,应先脱健侧;穿衣时,应先穿患侧。
胸外伤
地震导致的胸外伤主要为挤压伤,主要包括胸壁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气胸、肺挫伤等。同样,此类伤害也常发生在胸部突然受到外力撞击的伤者中,如车祸、碰撞、高空坠落等。
杨异(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胸壁软组织挫伤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单根肋骨骨折或多根肋骨骨折,但无胸壁浮动者,危害不大,主要以胸带包扎、对症处理为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伴胸壁浮动者,会出现反常呼吸,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在紧急情况下,应加压包扎。使浮动胸壁固定。到医院后,再行外固定或手术固定。发生气胸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除张力性气胸外,其他气胸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可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张力性气胸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紧急时,可将随身的尖锐管状物刺入患侧肋间隙放气,或可挽救生命。
肺挫伤是胸外伤中常见的肺实质损伤,伤者多在受伤后4~6小时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症状,12~24小时后病,隋明显加重,可出现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因此,特别提醒胸部受到撞击的伤者,即使受伤当时感觉无大碍,也要提高警惕,以防4~6小时后肺挫伤“现形”。
伤后康复:多动才能好得快
当创伤得到妥善治疗后,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尽快好起来呢?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是不是该多休息、少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白跃宏(康复科主任、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对外伤患者,特别是骨折患者而言,康复的早期介入尤为重要。因为骨折部位被牢牢固定以后,患者常会不自觉地“制动”,希望“骨头能快点长好”。事实恰恰相反。唯有多动,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每天适当锻炼患肢关节和肌肉,对增加患肢血液循环,减少废用性关节挛缩和粘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下肢骨折患者容易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因为“不活动”所致。这种血栓一旦脱落,随血循环进入肺内,会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此外,对有神经损伤的外伤患者而言,康复的早期介入(药物、神经电刺激等)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即使神经功能已无法恢复,通过将患肢摆放到功能位、使用矫正支具、做物理治疗等方法,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防止畸形。
相关链接
用嘴先进的技术救治灾区伤员
罗从风(骨科主任医师、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2008年5月30日,我院骨科运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为来自四川灾区的骨盆骨折伤员严女士成功实施了手术。目前,严女士已康复出院,并能正常行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诞生使创伤骨科步入微创化时代。该手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化医学影像的高速处理及控制能力,通过虚拟手术环境为骨科医生从技术上提供支援,使手术更微创、更安全、更准确的一门新技术。其优点包括:影像导航的实时监测功能减少了术中X线的照射量,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以骨盆骨折为例,由于骨盆的解剖结构特殊,邻近器官的解剖关系复杂,传统手术时间长(5~6小时)、出血多(3000毫升,常需输血)、难度大、风险高。在导航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做到多角度、实时监控操作,对手术部位的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进行精确定位,避开错综复杂的血管、神经,对骨折部位进行精确固定和修复。不仅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仅2.5小时),出血量大大减少(仅200~300毫升,无需输血),病人术后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
如今,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被应用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等多个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
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地震很遥远,地震伤似乎“与我无关”。实际上,在我们身边,类似“地震伤”之类的创伤,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比如车祸、摔伤等。当创伤发生后,你知道该如何应对吗?在创伤恢复期,你知道怎么做才能好得快吗?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说法。
现场急救:方法正确才有效骨折
四肢骨折、骨盆骨折、颅底骨折、脊柱骨折等,是最常见的地震伤,同时也是骨科急诊的常见病。车祸、跌倒、从高处坠落、被重物砸伤……都可能发生骨折。
范存义(骨科教授、援川医疗救护队队长):骨折发生以后,除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外,伤者首先要保持镇定。一般地说,骨折局部多有肿胀、畸形和疼痛。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些简单的处理可帮助伤者减轻疼痛,防止伤势恶化。四肢骨折者,可用夹板或木棍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若无固定物,则可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同健肢一并绑起来,避免骨折部位移动。开放性骨折伴大出血者,应先止血,再固定,并用干净布片覆盖伤口,切勿将外露的断骨推回伤口内。疑有颈椎损伤者,应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千万不要乱动,以免损伤颈髓,导致高位截瘫,甚至呼吸停止。疑有胸腰椎骨折者,应使伤员平卧在地上,将其双腿靠拢、双手贴于腰侧,保持脊柱正直,以免损伤脊髓。搬运时,禁止1人抱背,应2~4人抬,疑有颅底骨折者,应密切观察是否有颅内出血。若伤者已昏迷,应将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清除,并将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免窒息;若已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
脱臼(关节脱位)
除地震外,在日常生活中,跌倒、剧烈运动、用力牵拉四肢等都会导致关节脱位。脱位的关节面完全无接触,称“完全脱位”。脱位的关节面尚有部分接触,称“不完全脱位”。一般地说,肩、肘、髋、下巴、手指等部位最容易发生脱位。
范存义:发生关节脱位时,一般会听到响声,会有关节变形、不能活动、疼痛等症状。关节脱位后,如果对骨骼组织不熟悉,千万不要随意自行整复脱位部位,以免造成血管或神经的损伤,应尽早去医院诊治,时间拖得愈长,医治难度越大。关节整复后,应用冷湿布将伤处包好,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立即洗澡。脱衣时,应先脱健侧;穿衣时,应先穿患侧。
胸外伤
地震导致的胸外伤主要为挤压伤,主要包括胸壁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气胸、肺挫伤等。同样,此类伤害也常发生在胸部突然受到外力撞击的伤者中,如车祸、碰撞、高空坠落等。
杨异(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胸壁软组织挫伤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单根肋骨骨折或多根肋骨骨折,但无胸壁浮动者,危害不大,主要以胸带包扎、对症处理为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伴胸壁浮动者,会出现反常呼吸,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在紧急情况下,应加压包扎。使浮动胸壁固定。到医院后,再行外固定或手术固定。发生气胸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除张力性气胸外,其他气胸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可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张力性气胸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紧急时,可将随身的尖锐管状物刺入患侧肋间隙放气,或可挽救生命。
肺挫伤是胸外伤中常见的肺实质损伤,伤者多在受伤后4~6小时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症状,12~24小时后病,隋明显加重,可出现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因此,特别提醒胸部受到撞击的伤者,即使受伤当时感觉无大碍,也要提高警惕,以防4~6小时后肺挫伤“现形”。
伤后康复:多动才能好得快
当创伤得到妥善治疗后,怎么做才能使自己尽快好起来呢?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是不是该多休息、少活动呢?答案是否定的。
白跃宏(康复科主任、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对外伤患者,特别是骨折患者而言,康复的早期介入尤为重要。因为骨折部位被牢牢固定以后,患者常会不自觉地“制动”,希望“骨头能快点长好”。事实恰恰相反。唯有多动,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每天适当锻炼患肢关节和肌肉,对增加患肢血液循环,减少废用性关节挛缩和粘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下肢骨折患者容易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就是因为“不活动”所致。这种血栓一旦脱落,随血循环进入肺内,会引起致命的肺栓塞。
此外,对有神经损伤的外伤患者而言,康复的早期介入(药物、神经电刺激等)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即使神经功能已无法恢复,通过将患肢摆放到功能位、使用矫正支具、做物理治疗等方法,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防止畸形。
相关链接
用嘴先进的技术救治灾区伤员
罗从风(骨科主任医师、震伤救治专家组成员):2008年5月30日,我院骨科运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为来自四川灾区的骨盆骨折伤员严女士成功实施了手术。目前,严女士已康复出院,并能正常行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诞生使创伤骨科步入微创化时代。该手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化医学影像的高速处理及控制能力,通过虚拟手术环境为骨科医生从技术上提供支援,使手术更微创、更安全、更准确的一门新技术。其优点包括:影像导航的实时监测功能减少了术中X线的照射量,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以骨盆骨折为例,由于骨盆的解剖结构特殊,邻近器官的解剖关系复杂,传统手术时间长(5~6小时)、出血多(3000毫升,常需输血)、难度大、风险高。在导航技术的帮助下,医生可以做到多角度、实时监控操作,对手术部位的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进行精确定位,避开错综复杂的血管、神经,对骨折部位进行精确固定和修复。不仅手术时间大大缩短(仅2.5小时),出血量大大减少(仅200~300毫升,无需输血),病人术后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
如今,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被应用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等多个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