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渡:诗歌江湖摆渡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S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当代诗歌曾是个“江湖”,那么在布满历史迷雾的河津,唐晓渡就是个“摆渡人”。你能看见他手中的烟忽明忽暗,他的身后是一条“时间神话终结”的小径。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个“杀伐之地”。有无数“后起之秀”试图冲破“影响的焦虑”,从而纷纷祭起“弑兄”的大旗。然而,就连最反叛、最傲慢的对手也承认,唐晓渡是“诗歌江湖”的大佬。
  一个小的人文生态
  唐晓渡从1982年起历任《诗刊》的编辑、副编审,作家出版社的编审,编选过许多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诗集,像《新诗三百首》《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后朦胧诗选》等;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批评家之一,也是一位翻译家,译有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翻译了哈维尔、米沃什等人的作品;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诗人。
  唐晓渡从小背诗。父亲有意让他读一些与革命教育有关的诗歌,每天背两首,诗歌都是从两本书里选的,一本《革命烈士诗抄》,一本《红旗歌谣》。
  “我还记得这首,”唐晓渡说,“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还有‘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种……主要还是培养节奏感。”
唐曉渡1982年来到《诗刊》工作,很快体会到诗歌中心的狂风暴雨。

  每年暑假,母亲都要选20本书要他读完。他回忆,母亲总会各个门类都选一些,像《微山湖上》《老水牛爷爷》《奔向21世纪的科学》,十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十万个为什么》,他高兴得不行。
  “文革”时家被抄了,书架上只剩《毛泽东选集》《鲁迅选集》《干部学习资料》《联共(布)党史》和《马列选集》。唐晓渡当时没什么书看了,翻来覆去地读书架上的书。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发黄的《鲁迅选集》第四册,“你看,这就是当年我看的那本”。

  1972年进工厂,女友的姐姐在军队,寄过来很多“灰皮书”《,多雪的冬天》《你到底要什么》……大家都等着传阅,唐晓渡一晚上就能“干掉”一本。1973年,有个朋友从部队回来,带回一本黄皮精装书,锡兰共产党总书记古纳瓦达纳写的《赫鲁晓夫主义》,这是当时第一本披露斯大林的“国际共运”书籍。
  正是这本书启发唐晓渡开始思考。“不再想按别人告诉你的东西去思考,相当于有了一个小的人文生态。”唐晓渡说,怀疑的情绪慢慢滋生。
  唐晓渡进的是船厂,冬天是淡季,就用毛笔抄唐诗,他也制得一手好图,公司的工程师都说他画的图更好。在工厂6年,造十米龙门刨这样的工程,二级工的唐晓渡就能主持,本来要五级工以上才行。“我当时还多次和江海公司的总工程师发生争执,但最后我也没输”,唐晓渡笑了。
  命运开始露出微笑
  唐晓渡的父亲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写过《狸猫换太子》的剧本,他们都是老“中央大学”毕业的,古典文学底子很好,但也因为这个剧本,“反右倾”时受了很多罪,没完没了地写检查。
  忽然恢复高考,政审也放宽了,父亲坚决不允许他读文科,但是考理科,唐晓渡心里有点没底,毕竟他只上过初中,还是想复习一年数理化。
  一天他去买菜,碰到了父亲的学生,对方已在教中学,问他“你不是一直喜欢文科么,想不想考?”
  “我说不考了,明年考。”唐晓渡道,“那位老师就说,‘晓渡啊,以后的事儿可说不好,今年是这样,明年不一定什么样,逮着一次算一次’。”
  唐晓渡想想也有道理。工程还没结束,离考试只有11天的时间,他请了11天假,把数学复习了一遍,依然没什么把握。
  “就在这个时候,命运开始露出微笑。”唐晓渡说,到了考场以后,考生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他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就躲在假山里继续看数学书。数学卷子一发下来,唐晓渡乐坏了—有两个大题是他刚看过的例题,加上那些容易的题,大概能有60分了。考完语文后,他更是信心十足,开始准备复试。
  复试第一门也是考数学,但他“完全不会做”,交了卷子就想回家,反正打定主意明年再考。吃完午饭,碰到一位父亲的同事打听情况,唐晓渡说“一塌糊涂,顶多20分”,父亲的同事连连说:“20分够了!”
他感慨道:“读了一首诗,你就会被它改变,也许只是在灵魂上浅浅地划了一道痕迹,但是它确实改变了,它会一点一点改变你生命的质地。”

  原来,父亲的同事是北师大数学系毕业的,当年复试,语文才考20分。文科的话,数学是参考分;理科的话,语文是参考分。唐晓渡一听,下午才继续去考试。
  父亲在考语文的前一天晚上,给他讲了韩愈的《原道》和荀子的《劝学》。第二天语文考试有个加试题:韩愈《原道》,唐晓渡赶紧“趁热打铁”,把加试题做了。作文更是写得得心应手,题目叫《苦战》,正好把工厂里龙门刨工程写上,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一共写了10页,最后一个字写完,交卷铃响。
  就这样,唐晓渡进了南京大学,这也是他父亲的母校。可是他没能遵照父亲的意愿,还是读了中文系。
  唐晓渡在中文系表现出众,诗歌和文学理论都是一等一,等到毕业的时候,同学们都传,系主任包老师肯定要收唐晓渡做研究生。当时唐晓渡还没报志愿,听同学们都这么说,他“感动不已”,“我就领了一张志愿表,三个志愿填的都是包老师”。
  这回命运之手开始“略加捉弄”,唐晓渡没能读研究生,而中国作协的《诗刊》又来要人,系里面就推荐了唐晓渡。他当时还有点拿不定主意,向一个父辈的诗人忆明珠询问去留。老人家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想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岂有不去京城之理?”
  民间诗坛的众声喧哗   1978年民间文学刊物《今天》的创立,使“新诗潮”开始有了一方天地。1979年,艾青等复出的老诗人纷纷发表诗歌,形成了“归来者诗歌”现象。1980年,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长期争论不休。
  唐晓渡1982年来到《诗刊》工作,很快体会到诗歌中心的狂风暴雨。1983年开始,诗歌界争议不断,其间仅在《诗刊》上发表的有关批判(评)文章就达十数篇之多,被列入批判的包括北岛的《慧星》《一切》,舒婷的《流水线》,杨炼的《诺日朗》,顾城的《结束》等。唐晓渡那时写了不少文章,为“朦胧诗”和涌现出来的诗人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这之后,民间诗坛迎来了众声喧哗的时代。这既是诗歌生命力的一次大爆发,也是当代诗歌能量的一次大散播,一场不折不扣的巴赫金所说的“语言狂欢”。
  唐晓渡回忆道:“这次争议最令人感动,也最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诗刊》办公室。”他当时是《诗刊》编辑,正在看稿,合拎着一个大旅行袋的一男一女風尘仆仆地从身后冒了出来,还未等唐晓渡开口询问,他们已从旅行袋中取出一面卷着的旗帜,“呼”地一下展开。“旗帜大约有近两米长,半米宽,紫平绒作底,镶着金黄的流苏,上面赫然一行亦魏亦楷、遒劲沉雄的大字,写的是‘中国诗歌天体星团’。”
  唐晓渡一时惊诧,没说出话来,只见二人收起旗帜,又掏出沉沉一叠纸,是铅印的诗报。那男子开口道:“我们是贵州的黑豹子,到北京咬人来啦!”
  这话怎么听怎么像背下来的台词,唐晓渡忍俊不禁,说“写诗就写诗吧,怎么还要咬人啊”。这两人仍是一脸庄重,也许是紧张,男子说他姓王,本来身患重病,在医院躺着,差不多已被医生判了死刑。但一听说要来北京,陡地浑身是劲,瞒着医生爬窗户,从医院直接上了火车。“我太热爱诗了,”他攥了攥拳头,“只要是为诗做事,豁出命来我也干。”
  唐晓渡觉得无法不相信他的故事,也无法不为之叹息。男子指着地下的诗报说:“这是我们自己筹款印的,想送给诗刊社的老师每人一份。如果愿意,就给一块钱的工本费,不给也不要紧。”唐晓渡二话不说,买了5份。
  晓渡他人,搪塞自己
  唐晓渡为人低调宽厚是出了名的,诗人芒克曾叫他“肚(渡)子”,因为“唐晓渡人也大度,就是那种‘肚里能撑船’的人”。
  一次在杭州,芒克酒喝多了,唐晓渡扶他回宾馆。芒克眼里已经不认人了,挥拳打伤了唐晓渡一只眼,“像熊猫似的”。第二天,唐晓渡搞了一副墨镜戴上,依然谈笑风生,“对谁都不怨恨”。
  那个年代,唐晓渡家每周都有聚会,诗人们唇枪舌战,为一句诗争论不休。这是“诗歌江湖”最热闹的时候。那时唐晓渡住在大雅宝胡同,旁边就是王府井小吃一条街,谁到了家,唐晓渡就给发一个碗,大家端着碗到街上去吃小吃。
  那会儿唐晓渡还爱上了烹调—老有人登门,不管饭说不过去,同时他也发现,“烹调和诗歌有相通之处”。最热闹的一回是1986年4月,女儿闹闹刚满周岁,他本来请了8个人来家里聚聚,支好了桌子,分好了碗筷,结果进门30多个人,饭菜不够了,他赶紧让保姆买了一大堆香肠、啤酒。大家挤在一间半的小房子里,不管认识不认识,热烈地讨论着诗歌。
  诗人芒克和杨炼是座中常客,都爱喝酒,唐晓渡也是爱酒之人。三人第一次喝酒是在芒克家里。唐晓渡那时刚来北京工作不久,号称酒量之大江南文坛第一。芒克和杨炼满脸怀疑,家中的酒“倾囊而出”。多亏杨炼的妻子友友偷偷给芒克和杨炼的杯子里掺了水,才使得二人不至于输掉“主场”。
  批评家李劼曾回忆,当年他和唐晓渡一起去拜访一位书法大师。书法大师给李劼写了“结纳山人,入圣无理”,“结”通“劼”,“理”通“李”; 给唐晓渡题的是“晓渡他人,搪塞自己”,在场的人连称“绝了”,因为唐晓渡正是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反倒是自己的事情总不放在心上。
  从1978年《今天》创刊号上北岛和芒克的诗造成的最初冲击和震撼,到来京后与各路朋友无以计数的彻夜聚谈,诗歌给唐晓渡带来的是“不断增进的理解、友爱、自信和对诗的敬畏、感激之情”。
  “还有什么能比如此织成的纽带更能体现诗的自由本质,因而更可靠、更值得依赖?”他写道,“昏黄的灯光、劣质的烟草、廉价的高粱酒、低回的背景音乐、嘈嘈切切的语流……每一次聚谈都是一次相互砥砺,都是一次语言庆典,一次小小的灵魂节日。”
  2017年,唐晓渡参与了豆瓣网上的“诗歌课”,为诗歌爱好者们讲了六节课。他感慨道:“读了一首诗,你就会被它改变,也许只是在灵魂上浅浅地划了一道痕迹,但是它确实改变了,它会一点一点改变你生命的质地。”
  唐晓渡有一本书叫《不断重临的起点》,也就是说时间在慢慢流逝,但是我们也许每走一步都会踏回起点。在这个意义上,唐晓渡在这30多年里,也是在新的维度上“不断重临最初的起点”。他微微一笑:“诗歌是人性内部最隐秘的东西,和你的所来所去致命关联。”
其他文献
2019年9月22日,特朗普和印度总理莫迪一起出现在休斯敦的集会上  中美贸易战已使全球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弱的一年,从去年的3.6%放缓至目前的2.9%,而到2020年预计为3.0%。  特朗普需要的不仅仅是在贸易战中获胜,更需要在2020年再次当选时为美国带来良好的经济前景。为了对冲股市动荡、工厂产量下降和房屋销售下滑,他已经着手在
穿越羌塘无人区的车队  如何想象一场穿越?  空旷的天空、辽阔的大地、绝美的湖泊、干涸的沙漠,人在极端的考验中撕裂肉体,对抗意志,在生与死的边缘触碰到自己的灵魂,获得救赎。  但也许,危险穿越,只是一场说死就死的旅行。  6月12日晚上,7个驴友来到四川卧龙保护区,想来一次勇敢的穿越。但大门已关,他们翻越不得,直接扯开了铁丝网,偷偷潜入。可刚进入的当天上午,一个人就失踪了。  两天后,失踪的队友被
《82年生的金智英》  金智英,是1982年韩国出生女性中最为常见的名字之一。这本书的女主角,82年生的金智英,她有什么特别之处?答案是,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但是作者开辟了另外一条路。不写最特别的,而是最普遍的,她以浓缩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当今韩国,乃至东亚社会女性的普遍人生。这些女性,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都会遭遇来自性别的困惑。小时候,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先给弟弟。上学时,被管束得比男孩子更紧,
产权保护自2016年年底以来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从官方到民间在2018年下半年和今年“两会”上更是成了主流的声音。如何从刑法角度改善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如何看待舆论监督与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关系?《南风窗》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刘仁文研究员。刘仁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刑法学”负责人,2014-2015年曾挂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民企面临的刑
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窗外已经漆黑一片,朱心欣还是没有睡意。尽管时间还早,时针才指向十点,但她九点就躺床上了。  怀孕带来的反应愈加剧烈,她经常感觉胸闷,透不过气,手脚又肿胀得厉害,大段时间用在翻来覆去地调整睡姿上,七年前初次怀孕的轻松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她是山东潍坊一位35岁的二胎妈妈。  过去朱心欣也觉得一个已经足够,小孩已经上了小学,她很欣喜生活逐渐回归到规律和自由,但很快发现身边的同事、
世界杯要到了,我约了一个“球友”Roy见面聊天。我们曾经一起在香港观战利物浦对莱斯特城,和现场五万名觀众组成翻滚的人浪。也曾在北京拿到曼彻斯特德比的球票。结果比赛忽然取消,曼联连声道歉也没有,曼城反而给我发来了礼盒和纪念衫,还送了一年的会员。  我和Roy对足球的认识都起源于1998年法国世界杯,当年都喜欢奇拉维特。这位巴拉圭的传奇门将当年动不动就主罚点球,还嚷嚷着竞选总统。1998年的中国第一次
一系列的新商业形态兴起,或正在图谋兴起;同时,一系列的新商业形态崩溃,和正在走向崩溃。  每一个循环,都不过是短短数年。  P2P、共享单车、网约车、直播以及更多与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关的商业模式,贾跃亭、罗永浩、王思聪以及更多失信者,还有那些从风光无限的网红堕落为罪犯的人,都在这样的循环中浮沉。  有时,当那些耳熟能详的机构崩溃的一刹那,因其社会化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质和隐形伤害,甚至让人分不清楚它们
罗新教授  罗新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老师,历史,听起来就是个要耐着性子坐冷板凳的专业。  但罗新和《南风窗》记者的“常识性”想象不同。  53岁的时候,罗新为了用行走重新发现历史、发现中国,追随蒙元帝王的辇路,徒步15天,行走450公里,归来后写出一本《从大都到上都》。  最近他的新书《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登上各种推荐书单,不是专著,而是一篇篇的随笔,但大多都能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如他写《遗
关于“中国为什么发展起来”,学者们有很多的回答。在国际竞争背景下,基于要素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被广为接受。这一理论认为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天然优势。  不过,人们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经验中又发现,同样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这些地区的工业生长态势并未达到中国这样的效果。因此又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在于廉价,而在于高素质。  后一种观点涉及了文化问题。因为所谓
山西晋中,乔家大院  “太蠢啦!”乘客刚下车,司机老马就这样感慨。  那位落座前排的女生介绍了自己特意在乔家大院买到的扇子,30元,她觉得质地还不错。老马已经见识过不少这样的客人,但他还是不解。“这样的扇子,哪用得着这么贵呢?”没有开空调的车内,呼呼的热风往他身上吹。  以乔家大院为圆心,老马一遍遍地来往拉客,而这也是经历了数天冷清生意后难得的人气。这座有名的景区在过去一个月里经历了一场“摘牌”风